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72.
摘要: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和方法,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应力场、位移场和形变场的流变学特征,分析叠加褶皱的相干形式和联合弧的形态特征,展现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提供了一组与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相适应的边界外力和约束条件。研究表明:(1)模型选用的蠕变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非常缓慢,使得我们有条件通过应力迹线去研究构造变形的形态特征。(2)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早晚两期褶皱的干涉形式大致为构造横跨叠加、斜跨叠加和共轴叠加三种。(3)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北东向区域应力的作用和东西两个基底构造结的存在;而与大巴山弧联合构成收敛双弧的川东弧形构造带主要为来自南东方向的动力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73.
对于朝鲜平南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倒转褶皱,过去一般认为是直立褶皱的次级从属褶皱。通过对平南盆地内倒转褶皱发育区详细的地质调查,结合煤炭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地质及钻探资料,提出平南盆地内叠加褶皱的主要识别标志为:地质平面图上呈现不同类型的两组褶皱脊线的交叉;倒转褶皱的轴面被直立褶皱改造弯曲;直立褶皱的两翼发育的倒转褶皱表现为两组牵引褶皱。查明了平南盆地存在3个阶段的褶皱构造:第一阶段为东西向的倒转褶皱,形成于印支期;第二阶段褶皱为东西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早燕山期;第三阶段褶皱为北北东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晚燕山期。  相似文献   
74.
The amalgamation of Pangea during the Carboniferous produced a winding mountain belt: the Variscan orogen of West Europe. In the Iberian Peninsula, this tortuous geometry is dominated by two major structures: the Cantabrian Orocline, to the north, and the Central Iberian curve (CIC) to the south. Here, we perform a detaile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n area within the core of the CIC. This core was intensively deformed resulting in a corrugated superimposed folding pattern. We have identified three different phases of deformation that can be linked to regional Variscan deformation phases. The main collisional event produced upright to moderately inclined cylindrical folds with an associated axial planar cleavage. These folds were subsequently folded during extensional collapse, in which a second fold system with subhorizontal axes and an intense subhorizontal cleavage formed. Finally,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antabrian Orocline, a third folding event refolded the two previous fold systems. This later phase formed upright open folds with fold axis trending 100° to 130°, a crenulation cleavage and brittle–ductile transcurrent conjugated shearing.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and last deformation phases are close to coaxial, which does not allow the CIC to be formed as a product of vertical axis rotations, i.e. an orocline. The origin of the curvature in Central Iberia, if a single process, had to be coeval or previous to the first deformation phase.  相似文献   
75.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由青藏高原东部龙门山断裂的活动所导致。震后的调查表明,北川县城以北的断裂段破裂了约90km。在北川县城以北,不同地点沿地震地表破裂所展现的地表变形差异很大,可能反映了断裂附近地表特性的变化。文章主要从5个典型地点来阐述5种代表性的地表变形模式。前两个地点,在北川县城以北几公里,反映了近地表基岩中的一种变形和从基岩向松散堆积物过渡区的一种变形模式。与此两种断裂陡坎变形不同,中间的两个点则阐述了褶皱陡坎,它们反映了2008年地震中断裂断错在地表以下终止的不同情形。最后一个点位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北端,可能代表了当地表破裂结束时地表变形的模式。在北川以北段地表破裂上典型地点的详细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归纳野外获得的地表变形资料,构建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北川以北段的基本变形模型。  相似文献   
76.
发射光谱法定量测定岩矿、土壤中的Ag、B、Sn、M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样品以焦硫酸钾、氟化钠、三氧化二铝和碳粉为缓冲剂,改善各元素的蒸发行为,采用较短的摄谱时间,大大降低光谱背景,以两根装样电极两次重叠摄谱,分别对长波、短波相板采用不同显影时间,以锗作为内标元素,实现了试样中银、硼、锡、钼的同时定量测定.方法应用于岩石、土壤等地质样品测试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酒泉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及控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叠合方式总体为正交式叠合,其中陆内坳陷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可以划分为披盖叠合型、局部叠合型、未叠合型3类,按照断陷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叠合位置,将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划分为前陆冲断带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斜坡与次级凹陷的叠合、隆后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4个亚类。中新生代盆地叠合控制了酒泉盆地油气成藏,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决定了不同次级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范围和优劣,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仅加速了烃源岩成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裂缝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次级凹陷叠合方式和叠合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差异,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8.
总结了褶皱相关断裂发育机制的3个构造几何学模型:同心圆褶皱模型、膝折带褶皱模型和弯流褶皱模型。基于燕山中部中、新元古界地层中发育的5个露头尺度褶皱及其中、小型断裂构造的实例剖析,探讨了收缩变形过程中褶皱与断裂构造发育时序与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产生机制。研究指出,规模与所在褶皱构造相当或略小的断裂构造当中,既有形成时间早于褶皱变形的断层,也有在褶皱变形过程中调节褶皱不同部位应变差异的褶皱相关断裂构造,而且卷入后期变形的早期断裂可能成为制约褶皱成核位置的影响因素,以及成为枢纽叠覆楔构造的形成方式之一。断层位移-距离曲线特征和断层与褶皱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关系分析,可用来判断断层、褶皱变形发生相对时序。认为影响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发育的机制主要有3种:(1)纵弯滑褶皱作用中,翼部顺层滑动受到限制而无法持续时,将通过断层向上切层的方式予以调节,从而形成翼部或转折端揳入逆冲断裂以及背离向斜和指向背斜逆冲断层;(2)各种因素导致的褶皱曲率变化是褶皱相关断裂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褶皱曲率变化可由褶皱轴面的合并和新生直观反映,轴面合并引起褶皱曲率变化的层位,可能是诱发褶皱相关断裂,如背离向斜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开始产生的重要部位;(3)能干性差异和强硬层之间距离较大的岩层组合发生纵弯褶皱变形时,软弱岩系在褶皱核部的聚集和逃逸,是迫使递进收缩的强硬层产生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9.
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构造演化及成矿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达门沟金矿是内蒙古迄今最大的金矿床,具有超大型金矿床规模。金的成矿作用对岩性没有明确的选择性,而主要是受褶皱断裂构造的控制。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在有利的构造扩容带中聚积成矿。研究表明,该区的构造变形从早到晚,力学性质往往从塑性到脆性,构造规模从小到大,构造类型则是褶皱与剪切带同时形成,或相间发育。该区主要经历了4个期次的强烈褶皱剪切作用,并形成了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第一期构造变形时岩石的流变性较强,褶皱幅度较小,一般多表现为小规模的塑性流变褶皱,并产生了小规模韧性剪切带;第二期(主期)褶皱以乌拉山主峰为主的东西向区域规模的复式背、向斜(形),并在主期褶皱的倒转翼发育了一系列与褶皱同向延伸的脆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区域性构造薄弱带;第三期为横跨叠加褶皱,使近东西向褶皱发生了南北向蛇形弯曲,伴随该期褶皱作用形成了低绿片岩相韧脆性剪切带,为深源成矿流体的贯入与集聚成矿提供了很好的赋存空间,是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第四期构造变形则以区域性隆升作用为主,使早期褶皱发生横弯褶皱的同时,还将深部形成的金矿体抬升至浅部。文中在成矿控矿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矿规律,提出了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80.
江西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的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根据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将原乐平组的官山段和下老山段划归茅口阶‚编制了这 一时期的沉积断面图‚并对这一时期的沉积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