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74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矿区构造节理统计分析为基础,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分析了哈达门沟金矿区构造控矿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认为山前"钾化带"与矿体就位直接相关,它沟通了复式褶皱核部的隐伏岩体与浅部节理,并成为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与成矿控矿有关的构造应力场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变形在新太古代的乌拉山旋回,最大主应力σ1方位15°~195°,共轭节理为NNW和NE向;在成岩、变质作用同时进行下除形成了区内透入性的强塑性叠加小褶皱外还有整体上的大型复背斜。第二期构造应力场作用时间在晚古生代,σ1方位约在160°~340°,形成近SN和NE向共轭节理和西侧的大桦背岩体,这一期有局部的矿化现象;前两期应力场形成了轴向近EW向的叠加褶皱、断裂和两期共轭剪节理等成矿前主要构造。第三期应力场处于主成矿期,变形为燕山运动中、晚期构造,σ1在290°方位近水平扭压,形成EW和NW向共轭剪节理;张扭性应力场使近EW向的节理弯曲变形,并形成追踪张节理,这两类裂隙成为主要的矿液通道及容矿空间。第四期构造应力场应在晚燕山运动及以后,为成矿后构造变形,σ1近直立,整体抬升使矿脉遭受剥蚀而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42.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结构及对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体的基本结构,划分为堆垛层、褶叠层及板岩带等三个构造地层系统,其间为构造滑脱面所分割,在该类变质核杂岩体中发育有一个中间流变层。本文建立了堆垛层的新概念,认为它是造山带中深部地壳常见的基本构造型式。同时,阐述了该变质核杂岩体中铜矿的构造空间配置及构造过程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建立了该杂岩体内铜矿的成穹-成矿模式,认为川西雅碧江流域地区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43.
<正>A serial of"comb-like and trough-like"folds developed in eastern Sichuan,controlled by the multi-layer detachment folding,is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Jura-type structure in their development.The key factor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structures is the occurrence of detachment laye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Neoprotozoic to Mesozoic stratigraphy of study area,which,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are the lower part of Banxi Group,Lower Cambrian(Niutitang Formation),Lower Silurian(Longmaxi Formation and Luoreping Formation),Upper Permian (Wujiaping Formation) and Lower Triassic(Daye Formation).On the basis of field survey combined with sand-box modeling,this study argued that the detachment layer of the lower part of Banxi Group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comb-like"folds,and the lower part of Cambrian detachment layer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trough-like"folds.Because of several detachment layers occurring in the study area,the development of duplex structures different scales is an important deformation mechanism,and the duplexes are the important structure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typical detachment folding structures.Due to these duplexes,the surface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highs may not be the structural highs in the depth.Meanwhile,the detachment layers are good channels for oil/ gas migration benefi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accumulation and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相似文献   
144.
扬子(地台)东南缘,自江西乐平向北一直缺少上、下古生界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报道。本文通过新发现的一系列加里东期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下古生界中2期强烈褶皱的变形分析,论证了扬子东南缘北段(浙皖赣相邻区)存在加里东期褶皱。  相似文献   
145.
煤层群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我国煤层群发育特征的分析,在概述前人多煤层条件下煤层气成藏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煤层群成藏特征主要表现在垂向上存在“多层统一煤层气系统”或“多层叠置含气系统”, 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相的煤层群一般为“多层统一煤层气系统”,海陆过渡相的三角洲-潮坪-泻湖相煤层群一般为“多层叠置含气系统”。进一步解剖比德-三塘盆地实测钻孔资料显示,层序组合是煤层群独立含气系统发育的关键。依据该区抽水钻孔资料分析亦证明,至少存在4套独立含气系统。泻湖潮坪相发育的煤组存在超压的可能,但储层能势分布不均匀。另外,煤层群内部各煤层之间由于“烃浓度封闭效应”及煤层本身的低渗透性对流体流动存在“叠加封闭”作用,使煤层群储层存在“超压”可能性增大。这些结论深化了对煤层群成藏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6.
石婧 《地质科学》2023,58(1):248-258

吕梁隆起是认识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窗口,对于克拉通的形成、保存与演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对于吕梁隆起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特征的研究仍然偏弱。本文对吕梁隆起中段核部吴城镇白马仙洞一带的构造进行解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建立了东西向构造地质剖面,应用2D-Move、FaultFold软件对剖面进行反演与正演模拟,分析其构造样式与构造演化特点。研究认为:吕梁隆起核部在燕山期受到强烈的东西向挤压作用而发生隆升,早期在基底发育区域性滑脱面,滑脱面之上发育了两条逆断层(F1、F2),上覆地层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基底发生滑脱卷入,此时处于快速隆升阶段;燕山期中期F1、F2逆断层持续活动,断层端点向上破裂至石炭系,此时处于慢速隆升阶段;燕山期晚期断层F1、F2持续向上突破所有地层,倾角达70°,东侧新产生一新的断层F3,上覆地层以及基底太古界花岗岩形成断层转折褶皱,进入快速隆升阶段;其后风化剥蚀最终形成现今构造格局。该区地层总缩短量为3.17 km,总缩短率为13.4%。本文为之后研究吕梁隆起的陆内构造变形及其矿产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7.
褶皱相关断层——以库车坳陷新生界盐上构造层为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盐构造解析的方法,综合地震与地质资料,表明库车坳陷新生界中的盐上断层受控于褶皱作用。盐上地层首先发生褶皱变形,随着褶皱作用的加强,然后发生断裂作用,盐上构造层的变形方式为褶皱相关断层,其变形特征不同于断层相关褶皱。从断层成因机制可见: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不适用于库车新生代坳陷盐构造发育区。库车坳陷膏盐层的发育造成盐上构造层与盐下构造层变形有差异,盐上构造层以褶皱作用为主,盐下构造层以冲断作用为主。库车坳陷盐上构造层主要为褶皱相关断层,发育张性断块、后翼突破断层、前翼突破断层及褶皱相关断层组合等构造样式,根据盐上构造层的变形特征总结了褶皱相关断层的演化。  相似文献   
148.
了解富油气坳陷的构造形成及其控制因素,对后期油气勘探的沉积、成藏、油气分布规律有着决定意义。依据黄骅坳陷最新三维地震数据体等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发育受基底构造反转、褶皱逆冲、断裂走滑和火山岩等因素的控制,坳陷整体由断陷盆地转为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49.
柴达木盆地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庆任 《地质科学》2009,44(4):1213-1226
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降机制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个合理的模型必须解释柴达木盆地的两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心主要位于盆地中部;  2)是什么动力学过程导致盆地发生最大幅度超过15 km的基底沉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主要地质特征的分析和对已有盆地模型的评述,本文发展了地壳褶皱模型,认为青藏高原北部上部地壳发生纵弯褶皱是柴达木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该模型不仅解释了盆地沉积中心的位置,而且揭示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其它构造单元的关系。上部地壳发生强烈褶皱与下地壳侧向流动和岩石圈地幔向南俯冲的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0.
大巴山前陆北西向褶皱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巴山位于南秦岭造山带与上扬子前陆交接部位,其西北缘地区发育规模大、方向各异、叠加特征明显的褶皱构造体系。通过关键地区的褶皱及其叠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空序列的研究鉴别出至少是三期褶皱构造,包括北东—近东西向、近南北—北北西向和北西向褶皱。本文详细介绍北西向褶皱的厘定依据和空间构造要素,研究其对晚侏罗世形成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叠加改造及过程。根据区域变形的特征分析,以及下白垩统地层卷入北西向褶皱变形的事实,推测这组褶皱形成与早白垩世晚期或其后的收缩变形事件有关,但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仍需进一步探讨。大巴山地区北西—南东向褶皱的厘定有助于完善和深化大巴山西缘地区构造演化及地壳变形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