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8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114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2800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总结同善构造—剥蚀窗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前提下 ,运用成矿系列理论 ,把区内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变基性火山岩型、变砂岩型、大理岩型三大类铜矿分成了八种亚类 ,认为诸类铜矿与区内广泛发育的新太古代基性岩存在着成生联系 ,铜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的海底火山喷发带来的铁、铜、硫等成矿物质 ,经过最初的海水富集、火山活动末期的热液作用富集以及后来区域变质叠加富集进而形成了这一系列矿床。同时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找矿方法及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32.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中元古代形成的大型多金属矿床 ,是我国重要的铁、稀土、铜、铅、锌矿产地。矿床为产于沉积岩中热水沉积型多金属矿床。其形成受地层、构造控制 ,与裂谷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裂谷系内外分支的地质环境及矿床矿种不同 ,导致矿床特征及成因具有一定差异。白云鄂博铁、稀土矿床为钾、钠、磷等含量较高的热水沉积型 ,霍各乞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与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过渡热水沉积型 ,东升庙和甲生盘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热水沉积型。文中将对上述矿床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3.
Abstract: A strange, unidentified, Cu-Fe bearing zinc sulfide occurs in the Laloki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Papua New Guinea. The mineral is optically uniform in texture but is chemically variable and zoned even within a single grain. Copper contents vary from 0.1 up to 8.85 wt%. Iron reaches 18.31 wt% at maximum and decreases as Cu increases. It is remarkable, however, that the total Fe+Cu remains essentially unchanged between roughly 18 and 20 wt%. Zn and S are least variable, giving 45.85–47.84 wt% and 33.48–34.58 wt%, respectively. Other trace elements such as Cd and Mn are in general less than 0.2 wt%.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the mineral in question constitutes a unique Fe-Cu substitutional solid solution series belonging essentially to the Zn–Fe–Cu–S system.
The ideal chemical formula of the solid solution series can well be presented as Zn10(Fe, Cu)5S15 or Zn2(Fe, Cu)S3, where Fe is always greater than Cu. It is intriguing that chalcopyrite blebs are recognizable restrictively only in nearby portions of the Cu-rich end member with the ideal composition close to Zn10Fe3Cu2S15. It has been confirmed by vacuum-sealed heating experiments that this mineral is decomposed to produce chalcopyrite and Fe-bearing normal sphalerite at temperatures below 200C. This would provide another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such distinct phase as suggested here.  相似文献   
34.
Cu-poor meneghinite from La Lauzière Massif (Savoy, France) has the composition (electron microprobe) (in wt%): Pb 59.50, Sb 20.33, Bi 1.19, Cu 0.87, Ag 0.05, Fe 0.03, S 17.62, Se 0.05, Total 99.64. Its crystal structure (X-ray on a single crystal) was solved with R1=0.0506, wR2=0.1026, with an orthorhombic symmetry, space group Pnma, and a=24.080(5) Å, b=4.1276(8) Å, c=11.369(2) Å, V=1130.0(4) Å3, Z=4. Relatively to the model of Euler and Hellner (1960), this structure shows a significantly lower site occupancy factor for the tetrahedral Cu site (0.146 against 0.25). Among the five other metallic sites, Bi appears in the one with predominant Sb. Developed structural formula: Cu0.15Pb2(Pb0.53Sb0.47)(Pb0.46Sb0.54)(Sb0.75Pb0.19Bi0.06)S6; the reduced one: Cu0.58Pb12.72(Sb7.04Bi0.24)S24. The formation of such a Cu-poor variety seems to be related to specific paragenetic conditions (absence of coexisting galena), or to crystallochemical constraints (minor Bi). To cite this article: Y. Moëlo et al., C. R. Geoscience 334 (2002) 529–536.  相似文献   
35.
细菌浸铜技术在紫金山铜矿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生物浸矿技术在紫金山铜矿的应用及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6.
斑岩铜矿中铂族元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当前国内外斑岩铜矿中铂族元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指出研究与铂族元素矿化有关的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及其富集成矿过程,以及铂族元素对斑岩铜矿成矿环境,成岩岩浆的起源和成矿物质来源示踪是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沿。  相似文献   
37.
文章首次对蒙甘新相邻(北山)地区各类金、铜和铜—镍矿床(点)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论证了金、铜和铜—镍成矿作用与古生代岩浆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壳演化过程中金、铜和铜—镍成矿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金矿床(点)大体可划分为变质岩型、火山岩型、斑岩型和深成侵入岩型;铜矿床(点)有斑岩型、夕卡岩型和铜—镍硫化物型。金和铜矿床(点)大都沿古板块汇聚带分布,与海西期火成岩具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它们是古板块对接碰撞期和碰撞期后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8.
土屋-延东斑岩型铜(钼)矿床多源信息找矿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东天山铜镍成矿带内的矿产勘查效益,文章综合了区域成矿环境、矿床特征、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等成矿信息,尝试建立了土屋—延东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多源信息找矿模型。认为成矿带内铜矿资源远景良好,必将成为我国又一个铜矿资源潜力区。  相似文献   
39.
阿尔泰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围岩蚀变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姜俊 《矿产与地质》2003,17(6):679-682,734
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受火山喷发中心和沉积洼地控制,铅锌沉淀于海进阶段的局限还原卤水池中;矿下存在大型蚀变带,构成成矿流体对流循环过程中的水-岩作用带;后期造山挤压过程使地层和矿体倒转,矿床最终定位于麦兹倒转向斜之北东倒转翼的东南近转折部位。指出该矿床属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40.
应用改善了的质量平衡方程研究冬瓜山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成矿系统的元素活动性及质量迁移,结果表明:系统中Zr,Hf,Y和Nb为不活动元素,其余均为活动元素。主量元素中仅CaO为迁出组分,其质量迁移量为84%,其余均为带入组分,带入量最大的SiO2的质量迁移量高达2384%;稀土元素均为带入组分,其中,中稀土较轻稀土和重稀土的活动性更强;其它微量元素中,带入序列由强到弱为:Cr→Ta→Sn→Th,迁出序列由强至弱依次为:U→Sb→Ni—Sr→Ba→Bb→Co→W;成矿元素Cu和Ag为带入组分,其中Cu的带入量最大,质量迁移量高达1200%。本文还得出两点具普适性认识:①稀土元素较其它微量元素对体系条件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能更好地示踪地质地球化学过程。②不同元素在不同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差异极大,仅凭经验判定某一元素为不活动元素往往不可靠。因此,在开展质量平衡研究时,首先采用适当方法确认体系的不活动元素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前提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