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0篇 |
免费 | 68篇 |
国内免费 | 3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25篇 |
地球物理 | 52篇 |
地质学 | 718篇 |
海洋学 | 11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3篇 |
自然地理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李文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32(1):15-23
从现代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对比角度,总结分析了世界现代海底喷流的块状硫化物成矿堆积,综述了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成矿主要形成于洋壳和岛弧环境的实际观察结果,突出强调了洋壳环境和岛弧或陆壳环境两种成矿环境对成矿类型分类的意义。对上地幔部分熔融岩浆来源与地壳物质可能带入、火山喷发岩浆系列的演化和对热液成矿作用的控制进行了讨论,对比分析了岩浆流体对成矿的重要贡献和控制作用,以及成矿热液循环体系形成的条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2.
力马河镍矿Re-Os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川力马河镍矿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个重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岩、矿石类型Re、Os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综合探讨了成矿岩体原始岩浆性质、矿石硫化物成因、成矿机制及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结果表明,力马河镍矿不同类型岩矿石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是不均一的,富硫化物的网脉状矿石及其选纯硫化物Os同位素组成初值差异较小,其等时线年龄为265±35 Ma、与岩体锆石SHRIMP年龄263±3 Ma基本相当;硫化物含量较低的岩、矿石样品间初始Os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其表观等时线年龄大于成矿年龄。分析认为,岩矿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是由含较高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硫化物熔体和含较低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硅酸盐熔体不同比例混合造成的。混合模型分析表明,硫化物含量超过30%的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基本接近,硫化物含量低于30%的岩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随硫化物含量上的不同差异很大,为岩浆硫化物矿床Re-Os等时线年龄可能出现多组年龄解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成矿岩体中含放射成因187Os丰度最低的岩石样品γOs(t=260Ma)在5左右、Cu/Pd比值在7000左右,表明是基本没有受到地壳混染及硫化物熔离影响的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产物,估计原始岩浆Os含量在1×10-9左右,为苦橄质岩浆。矿石硫化物Re/Os比值显著高于任何赋矿橄榄岩,γOs(t=260Ma)高达110左右,综合分析揭示了力马河镍矿硫化物为二次熔离成因,模式分析认为,矿石硫化物是由原始岩浆经历R=20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后、其亏损岩浆再经R=2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形成,与二次熔离相对应,成矿岩浆也经历了两次混染作用,分别为上、下地壳7%左右的混染。 相似文献
113.
南海南部陆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解南海南部陆缘流体活动系统以及与油气藏之间的关系,以高精度2D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南部陆缘流体活动系统的类型、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对油气成藏的意义开展了研究。在南海南部陆缘发现了多种流体活动系统,包括:泥底辟/泥火山、气烟囱、管状通道、与构造断层相关的流体活动系统。这些流体活动系统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常常出现含气强振幅异常带、弱振幅杂乱反射带以及"下拉"或者"上拱"地震反射形态等流体活动系统的标志特征。流体活动系统受到构造运动和沉积因素的影响,并且与深部高温高压塑性流体密切相关,流体活动系统优先发育在地层薄弱部位。流体活动系统及所伴生的断裂和裂隙常常作为油气富集区的运输通道;并且流体活动系统所运移的强溶蚀性流体和深部热液流体有利于油气储层的形成,特别是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尤为明显。因此,流体活动系统不仅能作为油气运移通道,也可以改善储层,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地处上海某厂锅炉房濒危烟囱北侧仅5米处的实验楼基础施工,详尽介绍了施工过程中保护濒危烟囱的防护工程对策,以及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而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5.
116.
C. Moreno R. Sáez F. González G. Almodóvar M. Toscano G. Playford A. Alansari S. Rziki A. Bajddi 《Mineralium Deposita》2008,43(8):891-911
The Draa Sfar mineralization consists of two main stratabound orebodies, Sidi M’Barek and Tazacourt, located north and south
of the Tensift River (“Oued Tessift”), respectively. Each orebody is comprised by at least two massive sulfide lenses. The
hosting rocks are predominantly black shales, although minor rhyolitic rocks are also present in the footwall to the southern
orebody. Shales, rhyolitic volcanic rocks, and massive sulfides are all included into the Sarhlef Series, which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ain stratigraphic units of the Moroccan Variscan Meseta. Hydrothermal activity related with an anomalous thermal
gradient, together with a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in a tectonically driven pull-apart marine basin, favore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rich mud in the deepest parts of the basin 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massive sulfide deposition
and preservation. This took place by replacement of the hosting unlithified wet mud below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Geochemical
data suggest a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oxic water column and anoxic sediment pile with the redox boundary
below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The low oxygen availability within the sediment pile inhibited oxidation and pyritization
of pyrrhotite. Biostratigraph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lynological content of the hosting black shales, restricts the age
of the sulfides to the Asbian substage (mid-Mississippian). This age is consistent with earlier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17.
118.
119.
在三层结构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构建了具有不同地形环境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了具有倾斜海底面和起伏地形特征的硫化物矿体模型内部温度场和流场分布, 并据此探讨了地形环境在大型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1) 倾斜的洋壳层顶面对于矿体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程度有限; (2) 矿体地形起伏是控制矿体内流体运移和热场分布的重要因素; (3) 在热液流体喷出区附近硫化物的堆积速度较快, 易于形成矿体的高地形区; 但随着地形的不断升高, 矿体内部的温度场和流场的分布模式会逐渐发生改变, 导致该区域热液喷口逐渐消亡或者改道.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