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he present study pertai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founda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behavior of geosynthetic reinforcement railway track system rested on soft clay subgrade. The ballast and sub‐ballast layers have been idealized by Pasternak shear layer. The geosynthetic layer is represented by a stretched rough elastic membrane. Burger model has been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oft clay subgrade. Numerical solutions have been obtained by adopting the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combined with non‐dimensioning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the proposed model.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present model is quite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time‐dependent settlement response of geosynthetic reinforcement railway track system placed on soft clay subgrade. The surface settlement profile and mobilized tensile load of geosynthetics has been evaluated by considering variation in the wheel load, sleeper width, thickness of ballast and sub‐ballast layers and shear modulus of ballast and sub‐ballast layer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sleeper width by 24% results in the reduction in central settlement and mobilized tensile load by 6.5% and 20.1%,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with a 50%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ballast layer, the central settlement has decreased by 7.3% and the mobilized tension at the zone of maximum curvature has increased by 24.6%. However,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sub‐ballast layer,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both central settlement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tension on geosynthetic has been noticed. 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of settlement and mobilized tension for an increase in the shear modulus of ballast and sub‐ballast material was found to be almost similar.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2.
黄生根 《岩土力学》2005,26(Z2):199-202
高速公路路堤的填筑往往是分级进行的,固结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若采用瞬时加荷进行计算,很难反映全过程的固结度变化情况,而且,碎石桩复合地基其桩土刚度不一致,桩-土应力比大于1,不能直接引用砂井理论公式。基于桩-土共同分担荷载的原理,建立了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多级等速加荷条件下复合地基固结的数学方程,并分别给出了加荷和停荷情况下的解析解。通过对实际工程的计算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3.
鲁道洪 《岩土工程技术》2012,26(2):86-89,F0003
针对“5·12”地震后,位于北川地区断层破碎带的千枚岩作为路基填料特有的材料,对破碎的千枚岩进行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崩解性等试验。初步认为可以作为路基的底层填料,点荷载强度与多因素有关;破碎千枚岩中的粘土矿物含量与崩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压实工程特性与颗粒粗细的相对含量密切相关。根据施工现场试验监测结果表明,通过研究确定的压实工艺可将千枚岩压实到要求的密度,其物理、力学性质得到改善,满足路基要求。  相似文献   
144.
软土路基沉降预测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沉降预测,介绍灰色Usher模型的原理和应用.在置换法、碎石桩和塑料排水板三种不同软基处理方式下,分别应用该模型及双曲线模型、泊松曲线模型和Gompertz模型对某工程路基工后沉降进行预测.比较四种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基于实测数据的Usher模型很好地反映出沉降变化及其趋势.其精度高于其它三种预测模...  相似文献   
145.
在深厚软土地基上修筑无砟轨道高速铁路低矮路基,需要重点解决好软土地基工后沉降和长期动力稳定性问题.软土地基具有高压缩性,路堤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残余沉降;同时,线路运营后,地基土在高速列车长期循环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二者耦合将严重影响到无砟轨道的几何状态和线路运营安全.基于此,在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深厚软土地区低矮路基中,首次采用了桩基-连续薄板梁结构型式,并进行了系统的静动态监测、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良好、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性能稳定,可以满足高速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和高速列车长期平顺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6.
冻融循环作用下路基土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研究季节冻土地区冻融循环作用对路基土回弹模量的影响,以2种路基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风干和加湿的方法,使高50mm、直径为50mm无侧限圆柱体试件达到5种预期含水率;采用承载板法进行回弹模量试验,分析了路基土在0~12次冻融循环作用下,回弹模量随冻融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的回弹模量减小,到第6次冻融循环后土体回弹模量衰减基本稳定.在进行季节冻土地区路面设计时,应考虑冻融循环作用对路基土的影响,建议选取第6次冻融循环后的土体回弹模量作为路基强度设计值.  相似文献   
147.
苏尔好 《探矿工程》2006,33(12):9-13
针对浦东机场跑道系统的地质条件,提出了“井点降水+垫层+冲击碾压”地基处理试验方案,在试验过程中进行了监测和检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为大面积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和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48.
于晓 《山东地质》2010,(9):37-42
文章以都汶公路为例,利用遥感解译技术快速获取地震诱发山地灾害类型及其对公路造成的严重损害类型,利用GPS对公路损毁灾害点准确定位,获得路基路面直接震害类型信息,同时对山地灾害遥感判识结果进行检验。通过分析认为公路沿线岩体岩性以及风化破碎程度的不同,对公路产生的损毁程度不相同;路基破坏程度与距离震中和断裂带的远近有密切关系;路基下方护坡的破坏与所处边坡的坡度有关;崩塌滑坡产生大量松散固体物质,雨季到来之后,极易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需要注意并防范泥石流对行车安全和道路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9.
高永民 《探矿工程》2011,38(6):51-54
较详细地阐述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工程中的应用,总结了一些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0.
兰新铁路路基冻胀特征及冻害整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夏琼  杨有海  窦顺 《冰川冻土》2011,33(1):164-170
兰新铁路尖山至大青口段线路在海拔2 100m左右,冬季气候寒冷,路基填料属易冻胀土,在路基土冻前含水量较大的前提下,线路在冬季必然发生冻胀变形.为了有效控制路基冻胀量,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对该段路基土的土质、冻结特征、冻胀特征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路基面以下60cm范围内土层冻胀量占整个冻结层总冻胀量82%;在最适宜冻结速率下瞬时冻胀量达到极大值,分层冻胀率与平均冻胀率的大小关系在2/3冻结深度处发生改变;冻胀速率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瞬时冻胀量的大小,还应考虑冻结速率.选用了软式透水管整治冻害,整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