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BP神经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输入不同,将导致BP神经网络预测不稳定,精度也不是很高.通过遗传算法(GA)对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能很大程度上提高预测的精度,但是,由于输入层不可能将影响输出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内,而这些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势必影响预测结果.文中将这些无法得知的不确定因素当做一个综合影响因素,定义为X因素,在建立模型时加以考虑.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顾及不确定因素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2.
The developed vertical coupling model of Vehicle-Track-Subgrade which considered subgrade layer vibration is present-ed.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for the ballast, top and bottom subgrade layers are pres...  相似文献   
103.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highway subgrade under moving heavy truck in cold regions.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in two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the moving heavy truck vibration, induced by road roughness, is calculated through a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interaction model of heavy truck-pavement-subgrade, and the time-histories of nodal loads on the top of the base are calculated through this model. In the second stage, a two-dimensional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base-subgrade-ground system is formulated, using the calculated nodal loads from the first stage as input.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subgrade is validated by field measurements, and the effects of truck type, axle loading, running speed, and road roughness on the vertical dynamic stress in the unfrozen period and the spring thawing period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4.
针对京珠高速公路漯周界K421+642-K421+975段路基病害问题,采用干拌水泥碎石桩予以加固。为了研究其加固效果,现场试验段分为5个区,每区6根桩,桩长6m,成孔直径150mm,桩间距1m×1m,重锤120kg,每个区桩的每层虚填料高度、夯击次数不同。通过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每层虚填料高度小于40cm,夯击7次时,桩体达到密实状态,单桩承载力极限值达到400kPa,满足设计要求;通过静力触探、瑞利波测试及室内试验对比,分析加固前后路基土的变化,发现加固后路基含水量降低,路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得到改善。运行路基没有再出现唧泥、翻浆、路面病害等问题。上述分析和治理方法可为类似工程病害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白皓  苏谦  黄俊杰  郑键斌  王迅 《岩土力学》2012,33(12):3753-3759
非埋式桩板结构嵌入路基形成刚性路基结构体系,导致路基结构动态性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原位激振试验研究。利用DTS-1动力试验系统,对郑西客运专线桩板路基试验段进行原位激振试验,测定路基各断面的振动响应、结构内力和累积沉降等,分析非埋式桩板路基的振动特性和动力稳定性。结果表明,非埋式桩板路基在激振频率范围内未发生共振现象,且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桩板结构累积沉降主要是由承载板变形引起的,加载75×104次后基本上趋于稳定,加载100×104次后最大累积沉降为1.0 mm;非埋式桩板路基综合动刚度与板厚、跨度、桩基和桩周土等有关,由桩板结构、路堤和地基构成的刚性路基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振动特性和长期动力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6.
王翔  焦倓  聂志红  宋晓东 《岩土力学》2016,37(12):3545-3552
传统的路基压实质量均匀性评价方法均基于变异系数等概率统计指标,未能考虑检测数据的空间分布特性,难以准确评价路基压实质量的不均匀性。基于地统计学理论,建立半变异函数模型描述连续压实检测数据的空间变异性,采用指数模型对半变异函数曲线进行最优拟合,并提出偏基台值C作为路基压实均匀性控制指标。分别采用地统计方法与传统数理统计法对沪昆客运专线芷江试验段的路基进行压实均匀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压路机振动频率波动或存在压实薄弱区域的情况下,与传统数理统计指标变异系数Cv相比,地统计指标C可消除系统误差等随机性因素对均匀性评价结果的影响,更能客观反映不同工况下的填筑土体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压实状态,其结果为铁路路基压实均匀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7.
水泥改良高液限黏土动态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水泥改良高液限黏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动态回弹模量随围压、压实度和水泥含量的提高而增大,随循环偏应力和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为分析动态回弹模量的应力依赖性,研究采用了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表明,偏应力与围压均对动态回弹模量有显著性影响,但偏应力的影响更为显著。鉴于动态回弹模量是偏应力和体应力的函数,在分析现有动态回弹模量本构模型适应性的基础上,采用偏应力和体应力为变量的3参数复合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模型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证明所选模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研究获得了不同含水率、压实度和水泥剂量下水泥改良高液限黏土的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模型,为基于动力学的路面结构设计提供了参数。  相似文献   
108.
苏谦  黄俊杰  白皓  李星  田宁 《岩土力学》2013,34(3):776-782
针对某病害站场路基,根据其变形规律对其基础进行补勘,分析病害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岩溶地基加固补强方案:①补注浆加固岩溶地基和基岩顶面土体;②高压旋喷加固补强原复合地基;③低压注浆加固垫层及其以上3~5 m路基填土层;④侧向补注浆帷幕加固地基;⑤建立路基变形监测系统,评估加固补强效果。加固补强后地基沉降量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理论计算值分别为12.4 mm和455 kPa,满足设计要求。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补注浆加固岩溶地基及其顶面土体后,站场路基变形减缓;旋喷桩和低压注浆加固区竣工后,路基呈均匀性沉降变形,变形速率急剧变小;竣工6个月后,路基变形趋于稳定,综合验证了加固补强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9.
时瑾  邹凯  谷爱军  江辉  梁青槐 《岩土力学》2013,34(Z2):285-290
为分析高速铁路高架线列车运行对既有线路基影响,建立桥墩-大地-既有线路基有限元模型,结合测试验证模型可靠性,分析不同行车条件对既有线路基应力状态的影响关系,讨论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恶化和土体模量降低对既有线路基的影响,预测既有线路基表层累计变形。研究得到,既有线自身列车运行对路基应力状态的影响占主要地位,高速铁路运营对既有线路基应力状态的贡献度很小,不会对既有线路基使用寿命造成明显影响,高速铁路桥墩与既有线距离按限界控制即可满足要求;在轨道平顺性恶化和土体模量降低条件下,高速列车运营引起的既有线路基应力增加不超过0.5 kPa。  相似文献   
110.
加筋路基处治不均匀沉降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羊晔  刘松玉  邓永锋 《岩土力学》2009,30(3):703-706
通过室内小比例模型试验,模拟高速公路过渡段施工中经常采用的土工格栅加筋路基,研究土工格栅加筋结构能否有效控制高速公路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试验共设计了不铺设土工格栅、铺设1层土工格栅在路基上、中、下位置、铺设2层土工格栅在路基上中、中下、上下位置铺设,以及铺设3层土工格栅上中下位置,共8种工况,分析各种土工格栅加筋方案中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和土工格栅的受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栅加筋路基可明显调节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在路基的中部和上部铺设2层土工格栅的加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