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82篇
  免费   2760篇
  国内免费   2960篇
测绘学   688篇
大气科学   1084篇
地球物理   4171篇
地质学   7227篇
海洋学   2087篇
天文学   2097篇
综合类   764篇
自然地理   2384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419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529篇
  2019年   641篇
  2018年   527篇
  2017年   538篇
  2016年   578篇
  2015年   618篇
  2014年   731篇
  2013年   697篇
  2012年   813篇
  2011年   860篇
  2010年   718篇
  2009年   1023篇
  2008年   957篇
  2007年   1039篇
  2006年   1021篇
  2005年   894篇
  2004年   883篇
  2003年   865篇
  2002年   706篇
  2001年   638篇
  2000年   632篇
  1999年   574篇
  1998年   593篇
  1997年   356篇
  1996年   333篇
  1995年   315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246篇
  1992年   204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This paper examine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esozooplankton abundance,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three cruises of July 2002 (summer), January 2003 (winter), and April 2003 (spring)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 Zooplankton abundance and biomass fluctuated widely and showed distinct heterogeneity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 total of 154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three surveys. The number of zooplankton species richness was strongly linked to salinity.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identified three zooplankton groups during this study. Estuarine, neritic and pelagic groups corresponded to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The difference among groups could be mainly ascribed to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The fluctuations in the zooplankton abundance,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determined by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freshwater inflow, tidal and coastal currents, chlorophyll a,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zooplankton species, abundance and biomass can be ascribed to the virtual presence of a horizontal gradient in salinity.  相似文献   
952.
钝吻黄盖鲽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产于山东蓬莱水域的野生钝吻黄盖鲽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及其群体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对钝吻黄盖碟的眼、鳃、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和鳍条共8种组织的15种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钝吻黄盖碟同工酶的表达呈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选择肝脏和肌肉2种组织的AAT,ADH,GPI,G3PDH,IDHP,LDH,MDH,MPI,PGDH,PGM,SDH和SOD共12种同工酶进行了钝吻黄盖碟种群结构遗传学分析,共记录了17个基因座位,其中,PGDH*,LDH*,PGM-1*和MPI-1*等4个基因座位呈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0.235 3(P0.99),观测杂合度和预期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19 6和0.018 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93 0。  相似文献   
953.
东海西南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东海西南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0门49科69属8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附着盛期为4–9月,夏季污损生物的附着强度最高。固定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附着主体,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它优势种还有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今岛柄涡虫(Stylochus ijimai)、克氏无襟毛虫(Spirobranchus krauss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和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附着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物种的温度属性是不同气候带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本质体现,污损生物的种类数、附着期和附着量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盐度、水流、光、水产养殖等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54.
针对带乘性噪声的一类非线性系统,给出了1种带单重渐消因子的强跟踪状态滤波算法。该算法将非线性系统线性化后,采用了线性最小方差估计方法来进行状态估计,通过运用正交原理和引入渐消因子,使得滤波效果具有强跟踪的优良性能。该算法扩展了卡尔曼滤波在带乘性噪声非线性系统状态估计中的应用范围。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5.
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2003年4~5月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调查中获得的126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两者占生物总种数的51.6%;浙江近岸海域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8.74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89.1个/m2。按生态特征划分,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分成7个群落。分析调查海域各测站群落结构指数可以看出,浙江近岸海域70%测站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指数低及种类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相似文献   
956.
2011 年春夏季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2011年4月和8月利用"科学三号"考察船在黄、东海海域开展的春、夏季综合调查,研究了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动规律,探讨重要环境因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表层水体中小型、微型和微微型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4.36、0.02—2.27、0—2.66mg/m3,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56、0.31和0.14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5.4%、30.8%和13.8%。夏季表层由大至小3个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分别为:0—6.78、0—2.59、0—0.86mg/m3,平均叶绿素a含量依次为0.50、0.24和0.07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0.1%和8.1%。春季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随深度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夏季叶绿素a浓度出现明显分层现象,10m层以上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浓度较高,10m层之下浓度迅速降低。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在不同水层都保持较低水平。受黄、东海不同季节水团影响而引起的温、盐以及营养盐分布格局的变化是影响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7.
根据2018年11月东海中南部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181种,其中鱼类133种,甲壳类34种,头足类14种;优势种(IRI≥500)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cclellandi)、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日本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东海中南部海域丰度(d)的变化范围为0.37~5.94,种类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0.38~2.64,均匀度(J)的变化范围为0.14~0.71。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东海中南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分为以90 m等深线为界的两个群组,群组间的差异主要由七星底灯鱼、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龙头鱼、黄鲫(Setipinna tenuifilis)、麦氏犀鳕等引起。BIOENV结果显示水深与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最密切(rw=0.55)。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海域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研究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等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8.
基于中国第28、29和31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的CTD数据,利用Thorpe尺度方法计算了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湍动能耗散率,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并对当地的水团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中,前两个航次观测中次表层湍动能耗散率强度在陆架坡折区域达到最大.在水团分布方面,在第28和29航次中均观测到了变性绕极深层...  相似文献   
959.
象山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南部沿海,属于半封闭式海湾,是以海水养殖区和海洋牧场示范区为主的重要多功能水域,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象山港海域在早春低水温环境中细菌的多样性,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3月份的象山港水域进行检测。沿象山港南部海湾随机选取6个取样点(G04,G06,G08,G09,G011,G012),共检出836属和2 166种细菌,隶属33个门、91纲、186目和352科。其中优势细菌类群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在G04中占比最高(91.45%),拟杆菌门在G09中占比最高(18.05%);而放线菌门在G12中占比最高(7.95%)。在经度较高且离海岸较远的水域,细菌丰富度也越高;同时随着取样位点纬度的增加,γ-变形菌丰度逐步增高,其中在G04中最高(72.76%),在G12中最低(29.11%)。各取样点的细菌分离培养结果也表明弧菌属丰度较高,且主要集中在G04中。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揭示了象山港早春全水域的细菌结构组成框架图,可为象山港的水产养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0.
鞘藻属和毛鞘藻属营养细胞分裂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 1 999年 7月在湖北省仙桃市湿润土壤中采得一种鞘藻 ,经培养和电镜观察 ,发现该株鞘藻营养生长主要依赖位于丝状体最上面的细胞分裂 ,分生出的子细胞在该细胞亚顶端的胞壁破裂点掀开一个帽子 ,此帽子便附着于细胞侧壁上 ,这在鞘藻属中为首次报道 ,与 2 0 0 0年 1 2月在武汉纸坊青龙山水库采得的一种毛鞘藻的基细胞也附着相同的帽子结构。观察结果表明 ,该属基细胞亦具有明显的居间分裂能力。在观察这两属营养细胞居间分裂的同时 ,详细报道了这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顶端分裂 ,详细比较了这两属的营养细胞分裂方式 ,并对其分裂方式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这两属细胞在细胞分裂方式上有极为亲密的亲缘关系 ,但毛鞘藻属更复杂、独特的营养细胞分裂显示它的进化地位比鞘藻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