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0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660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647篇
地质学   2175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赣西北地区双桥山群自上而下划分为修水组、安乐林组,共计11个岩性段,其时代属中元古代蓟县纪,并以近东西向褶皱叠加早期近南北向褶皱为主要变形样式。就该群构造样式、地层序列、变质温压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等进行简要论述与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本区长期争议的“修水运动”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62.
湖南郴州枞树板铅锌矿X光组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湖南郴州枞树板铅锌矿围岩及含矿构造带岩石的X光岩组分析,认为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原岩粒度越细,对变形的反映越敏感。在相同的变形条件下,较细的变质砂岩石的石英定向组构比较粗的变质砂岩内明显,板岩和粉砂质板岩的定向组构最明显。枞树板地区近EW向褶皱变形组构表现强烈,近SN向褶皱变形组构较弱。矿化热液的蚀变作用破坏了岩石中早期褶皱变形组构,但铅锌矿脉内的石英没有明显的生长组构,说明在矿化和含矿石英脉成生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张性充填结晶表现,而是一种以交代为主的矿化形式。这与从其它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取得的关于本  相似文献   
63.
辽西地区构造系统的形成与东北亚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庚  郭华 《铀矿地质》2002,18(4):193-201
燕山造山带东部辽西地区的构造填图,地质研究,以及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的同位素资料 ,提供了东北亚和燕山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华北板块北部燕山-辽西地区自中元古宙至中生代,与整个华北克拉通一起,接受相同的地台盖层沉积,其沉积历史完全相同。在中晚三叠世之后,该区沉积了中生代火山碎屑岩和陆相沉积岩,并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这才有别于华北克拉通的其它稳定区。同位素资料表明,兴隆沟期火山岩,蓝旗期火山岩和义县期火山岩形成时间分别为200-170Ma,170-155Ma,140-100Ma。按构造成因和系统的指导思想,将该区构造构造归并成3种构造系统,即逆冲推覆构造系,正滑断裂系和走滑断裂系。这3种断裂系统的发育顺序是: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义县组,九佛堂组之间的界面);正滑断裂构造系是九佛堂组和阜新组的同沉积构造;走滑断裂构造系形成最晚,为晚白垩世形成的构造。其中早期逆冲推覆构造起了主导作用,奠定了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格架,晚期构造的叠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构造格局。三叠纪到早白垩世期间,在欧亚板块向南挤压和古太平洋板块向北向西方向的挤压作用下,于早白垩世中期形成本区的逆冲推覆构造;早白垩世晚期受古来洲大陆区域扩张的影响,形成了辽西地区的正滑断裂系,晚白垩世北北东向的走滑断裂系形成则与郯庐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4.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相似文献   
65.
66.
郭进京  任留东  白瑾 《地学前缘》2011,18(3):211-220
分布于五台山地区的古元古界滹沱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对华北克拉通东、西部陆块之间的华北中部碰撞造山带的形成时代和演化具有关键性的地质约束.通过对滹沱群与下伏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滹沱群沉积岩石序列组合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和已有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1)滹沱群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新太古代五台群...  相似文献   
67.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西界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西界,特别是其早—中侏罗世盆地西界,由于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构造相互叠加而模糊不清,究竟是在贺兰山以西还是现在银川盆地以东的问题,至今尚无共识,极大地影响着矿产资源的评价和找矿战略的部署。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野外工作,分析和筛分了不同时期的古构造,探讨了晚侏罗世和早—中侏罗世盆地的西界。文章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巨大的近南北向挤压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而东西向的挤压构造则出现于晚三叠世。两期方向截然不同的挤压构造相互叠加,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复杂的叠加构造和不规则的盆地西界。晚期挤压构造较为清晰,表现为近南北向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和纵贯盆地南北的“古脊梁”,使盆地西界退缩到桌子山东麓断裂、横山堡—磁窑堡断褶带以及马儿庄冲断裂和崆峒山断裂以东。早期挤压构造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断断续续,时隐时现。近东西向挤压构造受古亚洲域的影响,是印支运动的产物,近南北向挤压构造转受滨太平洋域的作用,是燕山运动的表现。在古亚洲域向太平洋域转换过程中的早—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出现了近东西向的拉张伸展,在盆地内部表现为近东西向隆起凹陷的古地形,使盆地西缘波状弯曲,而非平直,“银川古隆起”和“汝箕沟—鄂尔多斯盆地”两者并存,并不矛盾。早—中侏罗世盆地西界可能远至阿拉善地块。上述中生代构造又经新生代构造改造,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甚至面目全非。如不注意构造筛分,中生代构造乃至盆地边界的研究就会被误导,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68.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ynamic tests of a two-story infilled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 building using an eccentric-mass shaker. The building, located in El Centro, CA, was substantially damaged prior to the tests due to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area. During the testing sequence, five infill walls were removed to introduce additional damage stat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the dynamic properties and the nonlinear response of the building to the induced excitations. The accelerations and displacements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forced and ambient vibrations were recorded through an array of sensors, while lidar scans were obtained to document the damage. The test data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nonlinear response of an actual building and the change of its resonant frequencies and operational shapes due to varying damage levels and changes of the excitation amplitude, frequency, and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69.
Motiv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guidelines with emphasis on both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systems,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ismic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block‐type unrestrained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 under sliding response on the basis of seismic inputs specified by current seismic codes. Two sliding‐related failure modes are considered: excessive relative displacement and excessive absolute acceleration. It is shown that an upper bound for the absolute acceleration response can be assessed deterministically, for which a simple yet completely general equation is proposed. In contrast, fragility curves are proposed as an appropriate tool to evaluate the excessive relative displacement failure mode. Sample fragility curves developed through Monte‐Carlo simulations show that fragility estimates obtained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vertical base accelerations can be significantly unconservative, especially for relatively large values of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reasonable estimates of relative displacement response at stories other than the ground in multistorey buildings cannot in general be obtained by simply scaling the ground acceleration to the peak acceleration at the corresponding storey. Failure mode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are found to be essentially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a property that greatly simplifies assessment of conditional limit state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0.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全球许多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根据2013−2022年春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了底栖鱼类群落中环境因素、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和生态系统功能指标(以总生物量表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均匀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环境因素中盐度对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于温度来说,夏季与冬季的温度比年平均温度对生物量的影响更强烈。本研究表明,生态位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这两种机制可能同时对维持海州湾底层鱼类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关系发挥了作用,此外这种关系还依赖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和栖息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