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根据对新疆阿尔泰3号伟晶岩脉各结构带中磷灰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的系统研究,并综合了目前世界上对不同演化程度的酸性岩浆岩(I型和S型花岗岩、过铝质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的研究成果,对通常具有相似离子半径和相同离子电价的元素对比值变化以及稀土元素“四重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这些元素对的分异和稀土元素“四重效应”的产生与富含挥发分流体相的存在密切相关,流体/熔体相作用的程度可能是制约元素对分异和稀土元素“四重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2.
赣杭地区中生代两类不同成因火山-侵入杂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对比,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赣杭地区中生代I型和S型两类不同成因火山-侵入杂岩的存在。I型火山侵入杂岩分布于江南元古宙岛弧之上,S型火山-侵入杂岩则分布于江南元古宙岛弧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间拼接带的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一侧,S型火山-侵入杂岩中过Al副矿物的出现、岩石化学上Al过饱和以及较高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110-0.7139)和低的εNd(t)值(-7.5--9.4)等特征表明,它们是由富含沉积物的大陆地壳经部分熔融的产物。I型火山-侵入杂岩在上述诸方面均与S型火山-侵入杂岩呈鲜明对比,表明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有新生幔源物质的加入。此外,还对本区S型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岩浆作用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江南元古宙岛弧在印支-燕山早期向南东方向朝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之下俯冲有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3.
西藏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藏南木林县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K-Ar年龄为93.4 Ma,侵入到石炭系砂岩中.二云母花岗岩中SiO2、Al2O3和K2O质量分数高,A/CNK值大于1.11,并且标准矿物计算的刚玉质量分数均大于2.6%.Rb和Th的富集程度较强,K、Ba、Ta、Nb、Ce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Hf、Zr、Sm、Y、Yb相对亏损.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属于同碰撞花岗岩类.该区晚白垩世的二云母花岗岩是产生在陆-陆碰撞环境下的过铝质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4.
We analyzed the RXTE observations of two strongly absorbed sources, IGR J16318-4848 and IGR J16358-4726. We were able to obtain the 3–25 keV spectra of the sources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Galactic diffuse background to the X-ray flux recorded with the RXTE/PCA spectrometer. The spectra of the sources are well described by a power-law decrease of the photon flux with energy with a photon index of ~1 and strong photoabsorption. The photoabsorption column density nHL for IGR J16318-4848 derived from the RXTE observation on March 14.1, 2003, is shown to be much higher than its value obtained by the XMM observatory on February 10.7, 2003. This result may suggest that the source has variable absorption that may depend on the orbital phase of the system. We point out that all of the three X-ray sources discovered by the INTEGRAL observatory in the region (l,b)~(336,0) (IGR J16318-4848, IGR J16320-4751, and IGR J16358-4726) have strong intrinsic photoabsorption and may be high-mass binaries. Their proximity to the region where the tangent to the Galactic spiral arm passes, i.e., to the region of enhanced concentration of young high-mass stars, can serve as an indirect confirmation of this assumption. If our assumption about the positions of the sources in the Norma spiral arm is valid, then we can roughly estimate their heliocentric distances: ~6–8 kpc.  相似文献   
125.
东昆仑祁漫塔格伊涅克阿干花岗岩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伊涅克阿干花岗岩是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由二长花岗岩一钾长花岗岩分3次侵入组成的复式岩体。岩石呈灰白色,富含钾长石和钠一更长石,普遍含原生白云母,富含浅源捕虏体和残留体;A/CNK=0.99~1.34;ISr=0.71199,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435.7Ma,是早古生代柴达木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并在地幔热流注入参与作用下,地壳深部发生熔融作用形成花岗岩浆侵位形成的同碰撞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6.
中国东南部浙江境内分布有大量新生代板内玄武岩,这些玄武岩的分布受到三条北东—南西向的断裂控制,将浙江玄武岩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其中,出露于浙江西部江山-绍兴断裂带的建德玄武岩是浙江境内最古老的新生代玄武岩(约40 Ma)。为进一步认识浙江境内新生代岩浆作用的本质,测定了建德玄武岩的元素组成和Sr、Nd、Hf、Pb同位素组成,并在与浙江境内其它新生代玄武岩对比的基础上,探讨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建德玄武岩为碧玄岩,与浙江西部其它新生代玄武岩一样,碱性程度明显高于浙江中部和东部的新生代玄武岩(以弱碱性的碱性橄榄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为主)。这些玄武岩具有较低的SiO2 (41.3~42.3 wt%)和Al2O3(9.70~12.6 wt%)含量,较高的MgO(8.90~15.6 wt%)、CaO(8.92~12.1 wt%)、TiO2(2.78~3.18 wt%)和Fe2O3T(14.1~16.2 wt%)含量以及较高的Ca/Al(1.02~1.16)比值。不相容微量元素组成上与火成碳酸岩具有亲缘性,即蛛网图上表现为明显的K、Zr、Hf、Ti的负异常(Hf/Hf*=0.74~0.77, Ti/Ti*=0.70~0.74),同时具有高的Zr/Hf比值(48.5~50.1),表明其地幔源区含有碳酸盐组分。建德玄武岩具有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32~0.7034, εNd=5.85~5.95, εHf=7.78~8.56)和较高的206Pb/204Pb(18.491~18.554)、207Pb/204Pb(15.488~15.518)和208Pb/204Pb(38.387~38.523)比值。相比浙江中部和东部玄武岩,浙江西部玄武岩及建德玄武岩具有更高的碱含量、不相容微量元素含量、La/Yb比值和更明显的K、Zr、Hf、Ti负异常,表明浙江西部玄武岩是碳酸盐化地幔低程度熔融的产物。浙江新生代玄武岩的Ti/Ti*与Ba/Th、K/La比值之间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其源区存在两端元混合的特征。其中,以浙江西部玄武岩(包括建德玄武岩)为代表的地幔端元是由含碳酸盐的再循环洋壳熔融产生的碳酸盐熔体与亏损地幔反应形成的碳酸盐化地幔,以较低的Ba/Th、K/La和Ti/Ti*比值为特征。以浙江东部玄武岩为代表的地幔端元具有和碳酸盐化地幔端元互补的、较高的Ba/Th、K/La和Ti/Ti*比值,代表熔融残余的再循环洋壳。因此,浙江新生代玄武岩的地幔源区是不均一的,这种不均一性主要是由具有成因联系的两种端元组分所控制。  相似文献   
127.
腾冲地块高地热异常区清水左所营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新华黑石河热田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热海热田硫磺塘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变形变质、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的研究表明,晚白垩世(73Ma)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后碰撞转换或过渡构造环境,并经历强烈伸展变形作用,普遍发育早期近水平-低角度(30°)韧性伸展剪切糜棱面理,局部发育晚期高角度右旋走滑挤压韧性糜棱面理;始新世(48~46Ma)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为中-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并具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板内构造环境,以发育晚期高角度(70°~87°)右旋走滑挤压韧性糜棱面理为特征,其右旋走滑韧性剪切变形时代晚于始新世(48~46Ma)。晚白垩世-始新世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造山隆升后的伸展垮塌、拆沉地幔物质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和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密切相关。始新世-第四纪岩浆活动与高地热异常区(带)空间上密切伴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脆性走滑-拉张正断层和构造拉分断陷盆地的形成,构造断陷边界断裂与深部岩浆活动是导致腾冲地区高地热异常区(带)中-高温地热温泉沿走滑-拉张断裂带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8.
根据其岩石化学特征,广东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SiO2含量较低,Al2O3/TiO2比值低(<100)、CaO/Na2O比值高(>0.3),具中等程度的66轻稀土富集。第二类SiO2含量较高,Al2O3/TiO2比值高(>100)、CaO/Na2O比值(<0.3),不具明显的轻稀土富集。这种特征暗示,第一类强过铝质花岗岩其源区成分为镁铁质正变质岩,熔融温度较高,来源相对较深。第二类强过铝质花岗岩其源区为泥岩质成分,熔融温度较低,来源相对较浅。该地区强过铝质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东缘俯冲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带靠近内陆的一侧。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岩浆活动(包括这些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深部热源是由活动海岭俯冲所导致的高温地幔楔所生成的底侵岩浆。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的深部热机制类似于欧洲海西造山带,属于“热”造山带。  相似文献   
129.
内蒙古卓资-凉城地区孔兹岩系出露大量古元古代过铝/强过铝花岗岩。野外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它们存在两种类型。一类来自孔兹岩部分熔融,与孔兹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并以含有粗大的石榴石、石英和堇青石斑晶为特征,出露广泛(A类);另一类花岗岩为花岗侵入岩体,矿物粒度相对细小,无矿物斑晶,其起源尚待进一步查证(B类)。电子探针(EPMA)分析石英单颗粒Ti含量并运用钛温度计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两类花岗岩石英Ti温度存在较明显差异:A类中石英钛温度多集中在680℃~800℃和>800℃间,而B类花岗岩多集中在650℃~750℃间,前者较后者普遍存在高的Ti温度值;两类花岗岩的锆饱和温度也存在差异,两者分别集中在820℃~890℃和700℃~780℃间。结果表明,来自孔兹岩部分熔融的A类花岗质岩石形成温度应高于900℃,B类花岗岩侵入体的石英和锆饱和温度均反映出正常花岗质侵入体结晶温度范围。由于A类花岗岩广泛分布在卓资-凉城地区,因此我们认为本区发生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属于区域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0.
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多数地质体覆盖有厚度不等的风化层,植被茂密,光学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大部分是植被覆盖层的光谱信息,对地质解译填图造成了困难。以粤西罗定地区为例,在植被茂密的南方强风化地区利用ALOS-PALSAR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影像与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进行联合解译,结果表明,联合解译能够有效提升可识别岩性的种类,可以在南方强风化区填图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