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54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8 毫秒
421.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定”思路地质评价认为,歧口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扩张和咸化环境下,半深湖—深湖、滨浅湖—湖湾相区分布广泛,发育了多个斜坡构造带,页岩油形成和聚集背景有利。沙一下亚段暗色泥岩、油页岩、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主体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生烃条件好。受内、外物源共同控制,沙一下亚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多期重力流沉积粉—细砂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平均厚度为12.7~70.0 m,叠置发育,连片分布,整体呈低孔、特低—超低渗。沙一下亚段源储一体,发育4类源储配置,源储叠合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宽缓斜坡的中—低斜坡区和中斜坡区,纵向上浊积席状砂岩油层与白云岩油层叠置分布,并与高斜坡及裂缝带砂岩常规油藏横向连片。两类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合计中值为5.86×108 t,剩余资源占比大于60%,埋深适中,勘探潜力较大。沙一下亚段已有多口探井钻获工业油流,页岩油富集受构造、微相、成岩共同控制,发育致密砂岩、白云岩2类甜点体和4个甜点段,歧北低斜坡、歧南斜坡、板桥斜坡、歧北中斜坡是歧口凹陷近期勘探的有利甜点区。基于“进源找油”思想提出:需高度重视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贡献和分布研究;应开拓一些“非常规思维”,探源岩(区)挖潜力、究储层找甜点、常规非常规结合立体综合勘探;要持续探索和重点攻关页岩油甜点区(段)识别和评价方法技术,解决选区评价面临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422.
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思路与绿色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22,77(8):1907-1919
青藏高原城镇化肩负着捍卫国家安全屏障与护卫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及“亚洲水塔”的特殊使命,对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确保“地球第三极”同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现代化、让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生活更幸福、使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更牢固、使国家安全屏障更坚固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青藏高原新型城镇化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特殊驱动过程、特殊发展道路、特殊发展目标、特殊发展格局、绿色发展模式与路径,认为青藏高原城镇化是一个在高寒缺氧环境下,由单一投资拉动、游客带动、服务驱动、对口支援等特殊驱动形成的低度开发型、文化传承型、守土固边型、护卫水塔型、小聚大散型、社会包容型、生态富民型城镇化过程。未来发展思路是:以守土固边为先导,保障国家安全,快稳有度,确保边境和农村地区有足量人口,到2035年高原常住人口将达到1600万人,城镇化率宜为52.5%左右,将长期稳定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以绿色发展为主导,不断提高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能力及水平,突出特色,彰显民风,弘扬文化,住在镇里,牧在乡里,就近就地镇民化,建设高原美丽城市与城镇;以小聚大散为布局原则,聚散有度,在散聚中形成由“三圈四带多节点”构成“星星点灯”式固边型城镇空间格局,突出“三圈”(西宁都市圈、拉萨城市圈和柴达木城镇圈)、“四带”(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带、川藏铁路沿线城镇带、唐蕃古道沿线城镇带、边境地区固边城镇带)和“多节点”(多个重要城市节点和重要固边城镇)的集聚效应;以通道建设为保障,超前建设青藏高铁等基础设施,筑牢国家安全保障线,加快引进“新基建”上高原,建设高原智慧城市;加快边境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建设边境土地改革试验特区,以国土安全为重,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考虑边境城市。  相似文献   
423.
My argument in this article, will be that nature, in general, and human nature in particular, suggests that, in principle, it is possible to derive the causal time arrow from several physical time arrows existing in nature and appearing to be unidirectional and irreversible phenomena. A more concrete argument will be that the assumption of a causal time arrow to which geologists resort in all geo-historical explanations, apparently originates in geo-historical time arrows concealed in unidirectional and irreversible physical-geological processes. I will illustrate this claim with a few examples of geo-historical explanations in the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most of which are based on irreversible geo-physical processes. My final argument is a broader, of an epistemological nature, according to which the causal time arrow assumption used in logical-causative explanations in everyday life and in science, apparently “derives” in a way from the geo-historical time arrow. I will base this argument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influence that occurs in nature between geo-historical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in animals, including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the human brain and mind. From this reductionist argument, nicely integr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EEM), it is possible to derive a wider naturalistic argument according to which, on principle, the laws of geo-historical physics can be reduced to the laws of logic and causality.  相似文献   
424.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2):1-16
根据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和孕震物理过程的主要特征,把地震前兆观测的努力方向概括为"把握实质,优选项目;靠近震源,合理布局",并把地震前兆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直接前兆",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等;第二类为"次生前兆",主要包括地电阻率、地磁和动物习性行为等。文中认为,为推进地震预报研究的深入和预报水平的提高,必须牢牢把握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推进地震预报理论、方法的创新;必须推进地震和前兆观测技术,尤其传感技术的创新,并调整、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必须正确认识预报经验的科学性与局限性,重视地震预报经验正确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25.
西藏羌塘盆地——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在油气资源的许多方面可与中东特提斯油气集聚区相类比,因而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之一。羌塘盆地的构造部位相当于中东特提斯构造域的北亚带和中亚带,羌塘盆地晚古生代是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是一个复合式前陆盆地,新生代叠置成为第三纪走滑断陷盆地;羌塘盆地内发育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岩主要为三叠 系-株罗系的尼岩、灰岩和油页岩,烃源层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油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古近纪,局部发现厚达70余米的油 页岩,初步估计油气资源总量为50亿吨左右;盆地内发育有孔渗极佳的碎屑岩、白云岩以及生物礁(滩)岩等储集层,其次生孔隙的形成期与烃岩的生油高峰期一致;盆地内发育泥岩、泥灰岩和石膏等多套盖层,累计厚度可达3000多米,尤其是发育中东油田最好的石膏储层,累计厚度达177m,其中,仅中株罗统布曲组最大单层厚度达93m;盆地内发育数十个形态好、保存完整的大中型背斜和穹隆圈闭构造,它们均定型于株罗纪末期,为油气运移和圈套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气 显示190余处,其中包括5处液态油苗,数处见厚达数厘米的板状沥青,并发现面积约10km^2的古油气藏一个;藏北高原 抬升属整体的均一抬升,剥蚀强度不大,岩浆活动广泛,但除盆地东部外,规模小,对油气的破坏性不大。因此,盆地内具有一定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426.
论矿床学的社会功能与思维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地质作用的产物 ,矿床具有地质的、经济技术的和环境的三种属性。进入 2 1世纪后 ,新的产业模式对矿床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文中提出矿床学的四种社会功能 :(1)研究和找寻大型、优质矿床 ;(2 )研究和开发新型矿产资源 ;(3)为环境保护服务 ;(4 )为科学普及服务。笔者强调矿床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并针对矿床学的学科特点 ,提出矿床学研究的实践性、系统性、历史观、经济观、环境观等 5点基本思路。笔者将 5 0年来研究矿床学的心得概括为 2 0字 :兴趣 +责任、实践 +思考、积累 +顿悟、系统 +演化、资源 +环境。前 12字是由做学问产生 ,系统 +演化是笔者归纳的矿床学的核心问题 ;兼顾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矿床学在保障可持续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27.
新的挑战 新的使命——附记国际地层委员会2002年6月全会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新世纪初国际地层委员会 (ICS)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一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IUGS)向 ICS提出硬性要求 :2 0 0 8年必须完成显生宙各个系、各个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s)的选定工作 ,有关分会不能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 ;二是 ICS的自身思考 :将来是就此停步还是继续履行其职责、但改变其方向和托管方式 ?ICS必须面对现实 ,改革思变。动力地层学显示高分辨率的全球变化的地质过程是激动人心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的一个挑战 ,因为当今全球环境的恶化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极其紧迫的重大问题。地层学在这项研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根据详细的化石记录 ,可以进行精确的地层对比 ,洞察控制全球变化的动态驱动力。将这个给地层学定向的地质过程作为一个新的任务是最有意义的。2 0 0 2年召开的 ICS会议主要目的是让各分会主席对 ICS未来的方向和组织结构取得一致意见 ;加强内部交流与合作 ,企划将来的活动 ;讨论如何应对来自 IU GS的挑战。文内简述各分会 (包括末元古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等 13个地层分会 )在会上交流的情况 ,并对 ICS的未来发展方向、ICS的组织和机构性质、ICS的强项和弱势、GSSPs的综合地层学、建立新的?  相似文献   
428.
介绍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思路、特点、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在安宁河流域调查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29.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国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需求显著增加。加强国内战略性矿产勘查,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供给,成为了目前的紧迫任务。东特提斯成矿域内的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边缘,是解剖和理解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亚洲-印度大陆碰撞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键地区。本文在综合分析高原南部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地质构造演化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对冈底斯、雅鲁藏布江和喜马拉雅等重点成矿带战略性矿产的种类与主要类型以及近年来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新生代以来大规模的壳幔相互作用与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导致了高原南部以铜、铬、金和铍稀有金属等为特色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高度富集,并认为该地区在我国急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资源配置中居重要地位,形成了驱龙-甲玛、朱诺、罗布莎、扎西康等多个大型矿集区,是建设我国未来战略性矿产资源接续基地的重点地区。通过对该地区各战略性矿产资源潜力的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除开展矿集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外,还应该加强新类型与新矿种的寻找。  相似文献   
430.
略论中国水安全问题与地下水的保障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爱民  荆继红  宋博 《地质学报》2016,90(10):2939-2947
中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接近1700m~3,即将步入水紧张国家;京津冀等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50m~3,水资源极度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地表水质量总体好转,东部人口密集区地下水质量有恶化趋势;部分地区和城市水源供给结构单一,抵御突发性缺水事件的能力不足。地下水是国际公认的可靠供水水源,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地下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地下水在中国工农业供水和生活用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地下水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被广泛认同,甚至往往被忽视。本文阐明了地下水在保障水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水安全,核心在于推进治水思路战略转变,关键在于加强水文地质及相关学科科技创新。主要战略措施包括:从注重城市和工业节水向注重全面系统节水转变,以农业节水弥补城镇供水快速增长;从注重开发利用向注重涵养保护转变,以水资源涵养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从注重地表水供水向注重地下水地表水优化配置转变,以地下水战略储备应对突发性水危机;从注重工程调水向注重虚拟水贸易转变,以虚拟水贸易调节长期水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