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47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1480篇
海洋学   15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海洋桩平台采用大直径超长桩,由于桩、锤的重量很大,沉桩过程中经常发生溜桩现象。因此为了便于打桩控制,判断溜桩的范围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实际工程对溜桩的过程和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利用PCPT原位测量资料,基于能量法建立了判断溜桩范围的分析计算方法。针对南海油田典型的平台桩沉桩过程中的溜桩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合理性,可供桩设计以及沉桩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相似文献   
93.
动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地震资料处理结果的精度.在浅层和大偏移距情况下,常规动校正使波形发生拉伸畸变,波形拉长、频带向低频方向移动,进而影响叠加效果.通常地震资料处理中大都采用切除的方法克服动校正拉伸畸变的影响,这对目的层较深时是可取的.以工程地质调查为目的的海洋地震勘探旨在了解海底之下较浅地层深度范围内的地质信息,一般勘探区水深较浅,数据叠加道数较少,如果仍然采取切除处理,势必严重影响资料的分辨率和准确度.本文阐述了一种无拉伸动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动校正后的波形畸变问题,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近海浅层工程地震勘探中是行之有效的,有助于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和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94.
搜集并整理武汉主城区地震安全性评价控制性钻孔SPT-N资料,配合武汉市地震动参数小区划成果,采用规范法对各场地土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液化可能性进行判别。以液化指数作为分区指标并结合各场地坐标,绘制武汉主城区液化潜能分区图。分区图初步预测了罕遇地震发生以后,可能发生液化的区域及其严重性,且表明无论是分布面积还是液化潜能,长江右岸均大于长江左岸。通过与4次历史大震液化资料的对比分析,武汉主城区可能液化场地具有地下水位埋深浅、液化土层分布范围广、埋藏深度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5.
吉南老岭地区控矿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南老岭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大中型矿床众多,是吉林省的主要成矿区带。本文主要研究大地构造背景和地壳的演化规律及本地区韧性断裂、脆性断裂、韧脆性断裂及变质变形作用等构造类型的特征,进而阐明这些构造对矿产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6.
易军  罗康生  李光俊 《贵州地质》2007,24(3):237-239
卵砾石地层是钻探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难钻进不稳定地层。通过采用潜孔锤偏心跟管钻进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卵砾石地层难以钻进的难题,结合都匀市区岩土工程勘察实例,笔者认为潜孔锤偏心跟管钻进法是在卵砾石地层钻进中行之有效的一种钻进法。  相似文献   
97.
首先回顾了基于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确定前期固结压力的方法,通过连云港海相粘土场地进行的CPTU试验资料,以室内固结试验得到的前期固结压力作为参考值评估了经验方法预测前期固结压力的有效性。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建立前期固结压力和净锥尖阻力的关系,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拉分盆地内部的"对角线式中央断层",不仅在拉分盆地的消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大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研究其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与拉分盆地相比,专门针对中央断层的研究较少,制约了人们对拉分盆地乃至走滑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文中以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干盐池拉分盆地为例,对盆地内的中央断层开展了地质地貌...  相似文献   
99.
Soil water repellency has been conventionally considered as a fire‐induced effect, bu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natural background repellency occurs in many soil types, and many of them have suggested that water repellency can be re‐established over time after being destroyed. An experimental fire was conducted to study changes of the soil surface during the first 18 months following intense burning.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to investigate in situ water repellency changes at three soil depths (0, 2 and 4 cm) immediately after burning; (2) to evaluate the medium‐term evolution of water repellency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nd (3) to outline the main hydr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se changes. Also, different water repellency tests (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 ethanol percentage test (EPT) and contact angle (CA) between water drops and the soil surface) were carried out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Field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soil water repellency was partly destroyed after intense burning. Changes were relatively strong at the soil surface, but diminished progressively with depth. Levels of water repellency were practically re‐established 18 months after burning. This suggests that water repellency in the studied area is not necessarily a consequence of fire, but can instead be a natural attribute. Finally, although limited in time, destruction of soil water repellency has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runoff flow generation and soil loss rates, and, indirectly, for water quality.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