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8篇 |
免费 | 196篇 |
国内免费 | 2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6篇 |
大气科学 | 103篇 |
地球物理 | 298篇 |
地质学 | 539篇 |
海洋学 | 151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89篇 |
自然地理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Zooplankton samples from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were collected in April/May 1999 with a multiple opening and closing net (mesh size 333 μm)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 mesozooplankton, mainly Calanoida (Copepoda), some year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Transient (EMT), a climatically induced shift in hydrography. The samples from seven stations on a transect from the Ionian Sea to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Levantine Basin were collected at closely spaced vertical intervals from the surface to water depths of 4250 m. Data from January 1987, June 1993, January 1998 and October 2001 from the main site of investigation, south of Crete,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temporal evolution before (1987), during (1993) and after (1998–2001) the EMT.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mesozooplankton fauna is dominated by three Calanoida species along the west–east transect, with varying abundances in different depth‐zones: Haloptilus longicornis in the epipelagic zone, Eucalanus monachus in the mesopelagic zone, and Lucicutia longiserrata in the bathypelagic zone. A drastic change in mesozooplankton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ccurred at the main site during the EMT, whereupon increased abundances of Candacia elongata and L. longiserrata were observed in the bathypelagic zone in the following years; L. longiserrata accounted for 43% of the total mesozooplankton in this zone. The hypothesis is posed that the Mediterranean deep‐sea ecosystem is able to respond quickly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memorizes these changes over time. We claim that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climatically induced changes can be easily monitored in the deep eastern Mediterranean Sea using calanoid copepod key species due to the hydrographically extreme, but ‘simply structured’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2.
A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ool for prediction of the static equilibrium bay(Beach Mod)i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wo bay shape formulas by use of the programming software "MATLAB" with a 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The tool is user-friendly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for the design of beach shapes.This tool was tested through application on three types of beaches in Taiwan and Australia.By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Headland Control,the Beach Mod program allows users to draw a structure and create an artificial headlan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ach Mod can efficiently forecast beach changes as well as MEPBAY,a competing software package,while boasting a better user interface.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马尼拉海沟及其邻区地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最大主压应力轴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古洋脊俯冲区段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伦应力分析,发现在马尼拉海沟区域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特性,北部以NW向挤压应力为主,俯冲洋脊区段以近EW向的挤压应力为主;1999年7.2级地震使得2000年6.2级地震和2011年6.0级地震震中位置的静态库伦应力分别增加了约0.5和0.3 bar;2011年6.0级正断型地震和5.0级余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与余震分布的对应关系,大部分余震位于库伦应力变化值大于0.1 bar的触发阈值区域;计算古洋脊俯冲区段强震产生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海沟西侧小于10 km的深度范围内库伦应力增加值达到0.3~0.5 bar,呈NE向展布,吕宋岛弧一侧20 km深度范围内均表现为应力增加,应力增加区域与地震的分布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型煤在单轴压缩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微震、电磁辐射信号与裂纹演化特征的对应关系,利用自主设计的低噪声静态加载试验系统,对0~0.25、0.25~0.5、0.5~1.0、1~2 mm共4种不同粒度的型煤进行了单轴压缩破坏试验,同步采集了煤样破坏过程中的微震、电磁辐射信号及破坏视频图像,提出了一种煤体裂纹快速提取方法并计算了型煤裂纹面积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型煤在单轴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微震、电磁辐射信号及裂纹面积在时域上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型煤破坏过程中裂纹面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压实阶段,煤样所受应力值较小,其表面的裂纹面积以极为缓慢的速率增加。第2阶段为初始破裂阶段,随着应力的增加和内部弹性势能的积聚,型煤表面裂纹面积的增加速率较压实阶段有明显提高,伴随产生许多细小裂纹。第3阶段为加速破裂阶段,随着应力继续增加以及材料内部积聚弹性能的释放,试样变形过程加速,导致裂纹面积增速进一步增大。第4阶段为卸压阶段,试样的裂纹面积达到最大值,承载能力急剧降低,发生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高速铁路行车的平顺性和舒适性的要求,高速铁路轨道必须具有较高的铺设精度,甚至精度要保持到毫米级范围内,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无砟轨道板静态调整是控制客运专线高平顺性和高精度的最后一个工序,也是整个测量过程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石武客运专线SWZQ-7标段漯-驻特大桥为例,通过对CPⅢ测量、全站仪设站、外业数据采集及模拟调整等测量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说明测量技术在CRTSⅡ无砟轨道板长钢轨静态调整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利用传播矩阵法构造出了水平分层弹性介质在表载、体力及内部力源联合作用下的一般模型。然后利用“对应原理”将弹性问题的一般模型推广到粘弹性问题的一般模型——粘弹性分层介质传播矩阵基本方程。最后用粘弹性分层介质传播矩阵方程对一个实际地学问题做了试算,计算结果说明,用传播矩阵法处理粘弹性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空间几何原理推导三频消电离层参数和最小噪声直线空间表达式,采用5个静态观测站和1组实测跑车北斗三频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北斗三频消电离层模型与双频消电离层模型PPP精度和收敛速度。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三频PPP的位置误差为3.75 cm,标准差为2.06 cm,收敛时间为109.6 min,较双频PPP性能分别提升22.3%、19.8%、22.1%;动态条件下,三频PPP的位置误差为15.21 cm,标准差为12.89 cm,较双频PPP性能分别提升42.4%和26.8%,且收敛速度也更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BDS载波相位多路径效应的特征,在强多路径环境下进行连续多天短基线静态数据采集,并计算双差观测值残差序列,分GEO、IGSO、MEO 3类卫星分析BDS多路径重复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多路径效应对BDS静态基线解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BDS多路径误差具有较强的重复性,其中GEO及IGSO卫星的多路径误差重复周期为1 d,MEO卫星的多路径误差重复周期为7 d;GEO卫星的多路径误差具有系统性偏移,但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时间发生缓慢变化,因此长时间的静态观测并不能平滑该误差,从而导致在较强多路径环境下,BDS多路径误差对其静态解的影响可达cm级。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精度捷联式惯性测量设备开展测定重力场的初步静态试验,并对静态惯性重力测量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静态测试表明,基于试验采用IMU内置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在稳定的观测环境下通过30 s的滑动平均滤波可以消除高频噪声,得到标准差约为1.5 mGal的重力观测值,但仪器自身的不稳定性和环境变化引起的漂移会使重力观测值呈线性增大的趋势。针对该变化,通过回归分析进行拟合,并结合初始重力已知点上观测得到的初始偏移量,在车载试验中对零速修正点上的静态重力测量误差进行补偿,使大多数点上的重力观测精度由12~20 mGal提升至优于2 mGal。 相似文献
20.
介绍Locata伪距和载波相位单点定位的方法。通过仿真数据和试验,分析基准站个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比较伪距定位和观测值组合定位的精度,验证了载波相位定位结果的稳定性。分析表明,Locata静态单点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cm~mm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