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60篇
  免费   3826篇
  国内免费   6014篇
测绘学   3379篇
大气科学   4284篇
地球物理   6591篇
地质学   11789篇
海洋学   3446篇
天文学   1101篇
综合类   1841篇
自然地理   3969篇
  2024年   140篇
  2023年   439篇
  2022年   830篇
  2021年   1051篇
  2020年   1205篇
  2019年   1402篇
  2018年   977篇
  2017年   1281篇
  2016年   1307篇
  2015年   1342篇
  2014年   1688篇
  2013年   1964篇
  2012年   1708篇
  2011年   1812篇
  2010年   1426篇
  2009年   1829篇
  2008年   1772篇
  2007年   1829篇
  2006年   1748篇
  2005年   1405篇
  2004年   1318篇
  2003年   1114篇
  2002年   848篇
  2001年   767篇
  2000年   677篇
  1999年   636篇
  1998年   641篇
  1997年   548篇
  1996年   446篇
  1995年   402篇
  1994年   336篇
  1993年   330篇
  1992年   224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109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2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25篇
  1973年   17篇
  197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A large extent aeromagnetic survey, covering a 9°×9° degree of a Precambrian shield area in SE Brazil, was used to analyse long wavelength magnetic anomalies with the purpose of determining the m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lithosphere.Data analysis based on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parameters in the statistical model ofSpector andGrant (1970), reveals a highly magnetized lower crust, bounded by an essentially non-magnetic upper mantle. The highly magnetized layer can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density lower crust model, derived from gravity and seismic data available in the area, suggesting a compositional transition from upper to lower crust.It was also verified that the operation of reduction to the pole, which is singular at the geomagnetic equator, performs quite satisfactorily at the low geomagnetic inclination of the area, bringing into accordance the long wavelength anomalies with the structural trends.  相似文献   
152.
ABSTRACT

The Upper Triassic Langjiexue Group, which lies immediately south of the Yarlung-Tsangpo Suture Zone in the Shannan area of southeastern Tibet,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thyan Himalayan Sequence (THS). Its provenance and palaeogeography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We present new data on petrographic composition, whole-rock geochemistry, and detrit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to constrain the provenance of the Langjiexue Group. The dominance of quartz grains and felsic volcanic lithic fragments suggests that the sandstones are litho-quartzose. The trace element geochemical signatures (V–Ni–Th*10, Co/Th–La/Sc, Eu/Eu*–Th/Sc) suggest derivation from felsic igneous sources. The detrital zircon age spectra display three major peaks: a Meso-to-Neoproterozoic peak (1200–900 Ma, 7–18%), a Neoproterozoic-to-Late Cambrian peak (750–500 Ma, 32–65%), and a Late Carboniferous-to-Late Triassic peak (300–200 Ma, 11–33%). The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 of early Carnian (236–235 Ma) is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weighted average ages of the youngest zircons (≤250 Ma). The youngest age cluster (300–200 Ma) is incompatible with sources from neighbouring terranes, including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Lhasa terrane, THS, and Higher Himalayan Crystalline. Correlation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zircons with those of time-equivalent strata in northwest Australia, west Burma, and the Banda Arc unveil a potential connection to the Tasmanides along the convergent margin of eastern Australia. The New England Orogen (300–230 Ma) could have supplied the Langjiexue Group with magmatic materials via continent-scale drainage systems or a submarine fan complex. This scenario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into the transport of detritus from distal orogens to sedimentary basins thousands of kilometres away.  相似文献   
153.
青海三江源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易湘生  尹衍雨  李国胜  彭景涛 《地理学报》2011,66(11):1451-1465
利用青海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气温资料及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样条函数插值、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平均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但在统计意义上均呈显著增温趋势,2001年以后增温明显.其中,春、夏、秋季和全年平均气温从20...  相似文献   
154.
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分析我国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演变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具有积极意义。在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基础上,文章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计算我国沿海地区1997—2014年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并进行σ-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呈现倒V字形走势,1997—2005年呈现σ-发散,2005—2014年呈现σ-收敛。采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测度表明,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地区内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重达80%以上,而地区间差异比重较小,环渤海经济区地区内差异最大。分阶段对我国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排名并观察演变过程。提出提高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建议:一是努力提高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二是促进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提高传统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三是统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5.
近岸海水质量量化方法及分类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岸海域是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界面[1],沿海100km以内区域聚积着约60%的世界人口[2],其环境质量强烈受人类活动影响.对近岸海域进行水质环境管理,应依据海水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海水进行分类评价[3,4].  相似文献   
156.
作为协调海岸带区域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衡量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量化研究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当前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并结合海岸带区域的特点,遴选出一套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应用的结果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鉴于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一些传统、常用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文章所提出的方法体系通过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较好地支持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客观地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能定量化地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展综合分析与评估,从而为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并为确保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此外,该方法体系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性,包括缺乏权威和统一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以及缺乏具体的评价结果分级标准。鉴此,建议未来需要对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结果分类标准的相关方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使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精确。  相似文献   
157.
以广州市为例,应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模型,通过设置政策情景、低碳情景和绿色低碳情景,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广州交通领域未来的能源消费需求和CO2排放趋势,分析城市低碳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产生活运输需求的增加,广州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将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政策情景下,广州交通领域的CO2排放将于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严重滞后于广州市提出的碳排放总量达峰目标;低碳和绿色低碳情景下,通过加大低碳政策措施的力度,达峰时间有望分别提前到2025年和2023年。要实现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促进交通碳排放提前达峰,需要大力发展铁路和水路运输,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有效控制小汽车数量和出行频率,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清洁化和能效水平,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城市交通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58.
利用小波变换(WT)对香港天文台飞机观测台风“妮妲”(1604)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不稳定、不均匀的台风边界层中湍流涡旋的垂直传输作用。在0.1~5 Hz惯性子区内横风和顺风分量功率谱密度能较好符合-5/3幂律。小波分析显示:横风的小波功率谱峰值集中在1 km之下,顺风分量的小波功率谱峰值集中在1~6km之间;眼区动量通量的主要贡献尺度为2.3 km,眼区外主要贡献尺度在1~2 km,中低层为较小尺度(<1.0km);湍流功能(TKE)的生成尺度主要集中在4 km之下。这项研究定量描述了南海北部台风边界层各个区域湍流结构的差异特征,讨论了对台风边界层通量参数化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59.
2016年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前b值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9年以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编目资料,以2016年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空间扫描计算,获取震前震中及其邻区地震b值的空间图像。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呼图壁6.2级地震发生在震前显著低b值区域,该异常特征可能反映了地震孕育的应力积累过程,印证了b值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0.
根据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前后(2008年4月1日至7月13日)甘肃省陇南地区及甘南州舟曲县宏观异常的震后现场调查结果,经过资料整理分析和挑选可靠异常现象,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宏观异常的数量临近地震逐渐增多,在临震前形成峰值;在空间上宏观异常的分布在高烈度区较多.对宏观异常与震源机制关系以及宏观异常对地震预测可能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