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The occurrence of devastating floods in the British uplands during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oses two key questions: (1) are recent events unprecedented in terms of their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and (2) is climate and/or land‐use change driving the apparent upturn in flood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analysing instrumental flow records cannot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ecause upland catchments are usually ungauged, and where records do exist they rarely provide more than 30–40 years of data.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all lichen‐dated upland flood records in the United Kingdom (UK) to establish the longer‐term context and causes of recent severe flooding. Our new analysis of torrential sedimentary deposits shows that twenty‐first century floods are not unprecedented in terms of both their frequency (they were more frequent before 1960) and magnitude (the biggest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seventeenth–nineteenth centuries). However, in some areas recent floods have either equalled or exceeded the largest historical events. The majority of recent floods have been triggered by torrential summer downpours related to a marked negative phase of the summer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between 2007 and 2012. It is of concern that historical data suggests there is far more capacity in the North Atlantic climate system to produce wetter and more prolonged flood‐rich periods than hitherto experience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oking forwards, an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weather extremes due to climate change means that geomorphological based flood series extensions must be placed at the centre of flood risk assessment in the UK uplands and in similar areas worldwide.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2.
2010—2100年淮河径流量变化情景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淮河流域14个气象站点1964—2007年观测降水量与温度数据和ECHAM5/MPI-OM模式在3种排放情景下对该流域2001—2100年的气候预估,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估淮河蚌埠站2010—2100年逐月径流量变化。计算结果表明:3种排放情景下2010—2100年淮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幅度差异较大,SRES-A2情景总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51—2085年上升趋势显著;SRES-A1B情景2024—2037年年平均流量显著降低;SRES-B1情景年平均流量的变率甚小。季节分析表明:春季径流量在2010—2100年变幅最小,距平百分率在-15.1%~18.6%之间小幅波动。夏季平均流量在2040年代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小幅波动上升。秋、冬季平均流量SRES-A2和SRES-A1B情景变幅显著,其中,秋季SRES-A2情景2060年代距平百分率下降达50.6%,为3种情景下各季节径流量降幅之最;冬季SRES-A1B情景2050年代其增幅达到54.7%,亦为上升幅度之最。  相似文献   
123.
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20世纪以来美国本土1058个样本点的树轮宽度指数和温度、降水数据,通过相关分析,揭示了树木生长速率年际变化响应气候变化敏感度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① 美国树木径向生长速率与温度普遍负相关、与降水普遍正相关,绝大多数地区树木生长受水分条件限制。② 径向生长速率对温度和降水响应敏感度呈现一定的季节差异,最敏感的季节因地区而异,这主要与不同月份温度、降水条件差异导致的水分条件变化有关。同时,径向生长速率对温度、降水响应敏感度还随着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随着年平均温度升高(降低),径向生长速率与温度的负相关逐渐增强(减弱),随着年降水增加(减少),与降水的正相关强度逐渐减弱(增强)。  相似文献   
124.
根据我国东部地区(110°E以东)160个观测站100多a的降水资料对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等100多a的降水变化趋势和降水极端偏多和极端偏少年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z指数,实现旱涝面积转化,分析我国东部100多a来的旱、涝范围变化和极端旱、涝年份的分布。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100多a的降水极端偏多年份随时间分布比较均匀,其间隔在20~40a间。降水极端偏少年份在减少。降水量的变化存在着大约40—50a的震荡周期。夏季降水增加明显,秋季降水下降明显。长江流域的年降水量和我国东部年降水量趋势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说明长江流域的降水对我国东部降水的贡献显著,华南区域的降水起次要作用。我国东部近100a来雨涝范围和干旱范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减趋势,但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动。我国东部干旱覆盖面积最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0年代以前,1969年以后变化趋势不明显。东北和华北极端干旱年份大都出现在1940年以前,长江流域和华南的极端干旱年份则随时间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25.
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在回顾中国历史与近 5 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 ,结合当今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新动向 ,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应以收集、发掘人类文明演进的地理证据 ,分析历史上人地交互作用的时空特征为核心 ,以探寻当今地理学历史渊源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模式的历史证据为目标 ,以文献分析、野外调查、考古发掘等传统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为手段 ,以编制5 0 0 0年来华夏故土嬗变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图谱为主要平台的发展新思路 ,并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可以做出具有重大显示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6.
贫困山区如何面向21世纪--渝鄂湘黔接壤区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陈国阶 《山地学报》1999,17(1):16-21
我国贫困山区在脱贫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持续发展,需接受下列的挑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新态势,持续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全国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山区本身发展的新高度。因此,贫困山区发展战备的制定要有新的思维,不以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市场配置资源代替资源配置市场,挑战买方市场,创立名牌;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在产业发展上,农业的方向是实现产业化;工业发展应以特色和效益为出发点,提高第  相似文献   
127.
豫西公峪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公峪蚀变岩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将成矿作用分为3个阶段,即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并测定了矿石样品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1.7‰~2.2‰之间,与陨石硫的δ^34S值接近,反映为深源;成矿Ⅰ阶段流体的δD值为-68‰--86‰,δ^18OH2O为-0.6‰~ 4.9‰,成矿Ⅱ阶段流体的δD值为-67‰~-84‰,δ^18OH2O为-0.6‰~-8.9‰,反映成矿流体主要有两个来源,Ⅰ阶段以深源水为主,Ⅱ阶段有大量大气降水混入。公峪金矿与祁雨沟金矿应属于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均与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可能为同源、同期、不同构造空间的演化产物。  相似文献   
128.
20世纪气候学理论研究的十项成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20世纪气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包括世界三大涛动、高低指数、月平均环流、瓦克环流、温室效应、月平均环流预测、ENSO预测、时滞振子理论、温盐环流及季平均环流预测。另外,对可能成为21世纪初气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了分析,即气候预测、东亚季风、ENSO、年代际气候变率以及温室效应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9.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农业气象的发展历程,并将现代农业气象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初创起步阶段、70—80年代恢复发展阶段及90年代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从作物资源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研究、作物产量预报和遥感估产技术、农业气象灾害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与生态影响研究等方面重点介绍了现代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从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农业气象科研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等方面,提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有关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农业气象现代化观测技术研究、作物生态系统模拟与定量化评估技术研究、设施与特色农业气象及现代生物技术的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农业气象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0.
1840年以来长江大洪水演变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探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长江洪水灾害是我国频率高、为患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依据可靠资料,选择1840年至2000年间32次大洪水记录,探讨其演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认知1910s前的19世纪冷期出现大洪水13次(包括1870年的极值大洪水事件)频率为1.9次/10a.1921-2000年间出现了大洪水19次,频率为2.4次/10a.20世纪暖期又分出两个变暖时段,前一变暖时段的峰值期1920s-1940s出现大洪水9次,包含1931年全流域大洪水.后一变暖时段,即1980s与1990s出现大洪水8次.实测记录到的最大洪水1954年位于前一变暖时段结束阶段.1990s是全球,也是我国近百年中最暖年代,受东南季风影响大的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是近百年最多的,大暴雨频率也是有较多记录的40年来最高的.以此出现了10年5次大洪水高频率现象,包含1998年全流域型大洪水,表明了全球变暖的显著影响.也指示30-40年问周期性振荡中多雨年代.如此可预期21世纪初期降水会有小幅度下降与大洪水频率在短期内降低的可能性.长江上游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19世纪下半期与20世纪上半期为多降水期,大洪水频率较高.20世纪下半期为少降水期,大洪水频率较低.关于气候变化研究有待深入,前景不易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