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9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272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676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4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层序格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顾家裕  张兴阳 《沉积学报》2005,23(2):187-193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发育于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是板块碰撞后陆内远程效应引起冲断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盆地。它与国外典型前陆盆地有一定的差异,不存在被动陆缘所形成的海相生油岩系及海相磨拉石建造。陆内前陆盆地同样富集油气,近年来广泛地受到石油地质界的关注。文章从多个方面研究分析了陆内前陆盆地与典型前陆盆地的差异性,认为其主要沉积特点是冲断作用期粗粒沉积物的叠加可形成连续的裙边状沉积体;冲断作用松懈期发育的煤系地层及泥质岩可形成良好的烃源岩;沉降中心的不断迁移与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的偏移现象普遍。根据沉积物叠加样式将陆内前陆盆地分为前展型、上叠型和后退型三类,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层序格架。最后据不同类型的盆地分析了其油气生成、储集和保存条件,这将有利于根据不同的样式针对性地进行油气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942.
渤海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的数值模拟与季相时空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HellermanandRosenstein全球风应力资料中的多年月平均风场资料驱动ECOM模型,设计了潮致、纯风生以及风与潮两者叠加三个数值实验对渤海海域风驱-潮致拉格朗日(Lagrange)余流的逐月时空分布与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季风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渤海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的大小和方向,是影响余流流向和流速的重要因素。冬季,从渤海西岸到莱州湾海域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表现出一个大逆时针环流,辽东湾呈现顺时针方向流动,渤海中部存在一个弱的顺时针流环。夏季,整个渤海海域呈现顺时针流况,渤海海盆存在一微弱的逆时针涡旋,一支西南向流沿辽东湾东岸穿越渤海海盆,与起自渤海湾的东向流一起进入莱州湾。风驱-潮致拉格朗日余流主要受风的控制,潮汐则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43.
基于1985―2010年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数据,利用ArcGIS和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了1985、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6个时间节点沿海城市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整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0年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6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9.70%,平均人口密度在640人/km2左右。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集中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大,南通市以北地区大部分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小于南通市以南的沿海城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地位与功能、国家政策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等是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人口迁入已成为影响人口密度时空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为进一步促进沿海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建议加强引导沿海地区人口有序流动,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注重提高环境的承载力,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44.
谢辉荣  钱佩  谢刚生 《测绘通报》2017,(10):133-136
在智慧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挖掘分析海量空间数据是实现高效应用的一项关键任务。针对佛山市税务机关的业务需求,研究了基于Hadoop框架的大数据技术,结合GIS数据,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对海量税务数据进行存储、计算、分析的佛山市税源地图大数据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945.
High-resolution physical stratigraphy and detailed facies analys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foredeep turbidites of Annot Sandstone in the Peïra Cava basin (French Maritime Alps)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es and basin morphology. Detailed correlation patterns are evidence of a distinction between a southern bypass-dominated region, coincident with a channel-lobe transition and a north-eastern depositional zone, represented by sheet-like basin plain. These depositional ele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ree main groups of beds related to the downcurrent evolution of bipartite flows. These facies groups are: 1) pebbly coarse-grained massive sandstones with rip-up mudstone clasts and impact mudstone breccias (Type I and II beds) deposited by basal dense flows, 2) coarse-grained massive sandstone overlain by tractive structures (Type III and IV beds) indicating the bypass of overlying turbulent flows and 3) massive medium-grained and fine-grained laminated sandstones related to the deposition of high and low density turbidity currents (Type V and VI beds). Ponding and reflection processes, affecting the upper turbulent flows, can characterize all type beds, but especially the beds of the third group. As described in other confined basins of the northern Apennines (Italy),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type of beds, together with other important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 such as the sandstone/mudstone ratio, bed thicknesses, amalgamation surfaces and paleocurrents - reveal that the deposition of the Annot Sandstone in the Peïra Cava basin was controlled by an asymmetric basin with a steep western margin. This margin favored, on the one hand, basal dense flow decelerations and impacts, as well as bypass and deflection of the upper turbulent flows towards the north east.  相似文献   
946.
人类对地球的监测和模拟形成了大量的离散时序空间数据,如何有效表达这些数据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是众多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利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平台,综合应用了OpenGL,Ajax和JavaScript等技术,实现了离散时序空间数据的解析、渲染和地理底图的快速一体化动态可视化.该技术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应用于各类离散时序空间数据的监控(如对环境污染扩散实测数据)与预警(对模型数据),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应急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7.
数字莆田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促进了"数字莆田"建设进程,本文从标准规范、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平台建设平台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48.
结合当代对雷电监测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融合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利用地理空间框架的雷电监测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作用,并对雷电灾害进行了更加精准、更加深入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49.
时空因素对中国城市火灾态势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波  王振波 《地理研究》2012,31(6):1143-1156
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中国市域城市火灾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时空因素对中国城市火灾态势变化的宏观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干促使火灾恶化,而经济发展扭转了这种趋势并促使火灾态势整体改善。时空因素对中国城市火灾态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并可被引申为火灾同化效应、火灾惯性效应、火灾警示效应。火灾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效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火灾态势。本文补充了城市地理学在城市火灾领域的研究不足;将抽象的时空因素引申为具有实际物理含义的虚拟变量,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50.
城市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素红  郑重  柳林 《地理科学》2012,(6):649-657
学界对于交通事故高峰出现在交通高峰期还是之后的消散期存在争论,以惠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城市交通事故进行研究,判别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的存在性。以交通事故空间点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核心密度估算法,分析交通事故的结构性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并针对三个交通消散期研究其事故的具体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表明:惠州市中心城区交通消散期存在事故高峰现象,主要发生在上午和下午;机动车在交通事故中占主导地位;临近商业设施的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最为明显;支路事故在晚间交通消散期后段出现了事故高峰;从上午到晚上,交通事故黑点从交通相关设施转移到商业设施。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的形成与居民集中在交通消散期的非通勤交通行为、特定路段的小时交通量高峰出现在交通消散期,以及交通消散期内松懈的交通管制和驾驶行为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