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6篇 |
免费 | 407篇 |
国内免费 | 5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38篇 |
地球物理 | 167篇 |
地质学 | 1971篇 |
海洋学 | 66篇 |
综合类 | 56篇 |
自然地理 | 3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154篇 |
2011年 | 141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150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沙参2井获高产油气流之后,投入了大量的物探、钻探等工作。笔者根据近几年在该区所取得的新资料和成果,对以下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塔北地区的沉积特征:从震旦一二叠纪出现两次大的海侵,即:寒武—奥陶纪及石炭纪;形成了四大沉积旋回,即:震旦系、寒武—奥陶系、志留—泥盆系及石炭一二叠系。震旦—泥盆系满加尔以东为深海槽盆一大陆斜坡相为主;以西则为陆表海相为主。震旦系在东部发育齐全,厚度大,为一套碎屑岩夹火山岩及冰碛岩,上部为碳酸盐岩;其西部下震旦统发育局限,上统分布广泛。 区内古生界具有多时代成油组合,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足寻找古生代油气田最佳地区。 2.沙雅隆起的构造演化:加里东早期开始出现隆起显示,海西期为隆起的发展阶段,海西末期定型;中生代为潜伏隆起状态;新生代呈北倾斜坡。根据隆起的沉积发育和构造特点,可将区内进一步划分为4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3.区内油气圈闭类型有:构造凸起古风化带型、背斜型、地层不整合楔状体型、生物礁—滩型、砂体及断层遮挡型等6种。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塔北是个储量可观的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992.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基性岩带的确定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通过野外地质、钻井地质、地球物理和同位素地质的综合调查研究,确定了盆地内部存在一条三叠纪基性岩带。该基性岩带包含有玄武岩、辉绿岩和其他基性侵入岩;它们的同位素年代为(259±09)Ma-(292。0±0.5)Ma。玄武岩、辉绿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表现出典型的板内基性岩的特征。结合盆地内部晚古生代的沉积学特征和周边的大地构造特征,认为该基性岩带是二叠纪裂谷作用的产物。在二叠纪,塔里木盆地处于克拉通内部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993.
根据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生态环境脆弱和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塔里木河干流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变化特点,修正了谢高地等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其他为主,覆盖率约为65%;2010年天然植被比2005年减少4.37×104 hm2,占总面积的1.04%;耕地面积增加最多,增加幅度为21.70%;高覆盖度草地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最多,为5.95%;农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以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为代价。(2)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以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废物处理等功能为主;森林和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占整个系统的80%以上,其次是草地;塔里木河干流2005—201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生态服务功能的结构发生变化。(3)研究区2005年和2010年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37.76×108元和137.98×108元,波动较小;研究区由上游至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着的明显的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规律,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态服务价值相对于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的,说明本研究结果可信,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4.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是西昆仑山前北北西—近东西向的构造变形带。具有南北3带、东西3段、上下3层的展布特点。各带、段和层以基底卷入的冲断构造和盖层滑脱的断层相关褶皱为主,包括:破冲褶皱、断层扩展褶皱、断层滑脱褶皱和断层弯曲褶皱等。通过识别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和同构造沉积现象,认为构造变形时间在上新世—第四纪; 第一排背斜带形成于上新世早期,第二排背斜带发育于上新世中 晚期,第三排背斜带在更新世早 中期开始活动,现今构造形态最终形成于更新世晚期。控制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是边界受力方式和非能干性软弱层的纵横向变化。前者决定分段性特征,后者起垂向分层作用,古近系膏泥岩分布范围决定了褶皱变形范围,厚度变化导致浅层变形的强弱。 相似文献
995.
塔里木盆地沙尘暴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美国NOAA-N系列卫星1978—1987年的云图资料和近几年的遥感图像资料,对塔里木盆地沙尘暴的卫星云图特征进行分析,对沙漠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6.
在塔里木盆地的地质发展史上,发生了多次的海进和海退,带来了大量的成盐物质。而且,由于极度的干旱,沉积了大量的岩盐,有望在塔里木盆地找到钾盐。通过野外工作,发现在塔里木盆地西部有大量石盐和盐泉卤水出露。笔者基于地质概况和岩相古地理特征的介绍,通过对采自塔里木盆地西部卤水样品的化学分析,讨论了其地球化学参数及成钾可能性。根据卤水样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卤水都是从厚层的岩盐中淋滤出来的,岩盐主要是氯化物型,这种类型的岩盐表面上都没有达到钾盐沉积的阶段;其次,根据Br和K含量表明WSKL(乌克沙鲁)已经有钾盐沉积的显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个区域;最后,由于原始沉积的原因,塔里木盆地Br含量普遍很低,这一点通过实验结果和收集到的资料已经得到了证实,不能单纯地依据Br指数来判断岩盐的沉积阶段,必须寻找除海相成钾以外的其他的成钾模式。 相似文献
997.
塔里木北缘及邻区海西期碱性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发育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碱性花岗岩类为代表,包括碱性辉长岩、碱长花岗岩、霓辉花岗岩、角闪正长岩、碱性辉石闪长岩、煌斑岩等类岩石在内的碱性侵入岩体.它们具有近东西向的带状分布特征.主体形成于海西期.相当于泥盆-二叠纪.钾钠含量较高,具有碱性岩类的岩石化学特征.构成一条碱性侵入岩带.其时空分布与北山-阿拉善地区的碱性岩带基本一致.该碱性岩带反映出在泥盆-二叠纪期间.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处于造山期后的拉张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8.
塔里木盆地众多岩溶储层不整合中, 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塔中隆起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结构特征为依据, 对不整合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发生在恰尔巴克组沉积期间的地壳褶皱作用控制了不整合的发育, 其分布范围受背斜控制.在背斜区, 不同层系缺失的原因存在差异, 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缺失是剥蚀缺失, 而恰尔巴克组的缺失是沉积缺失.成因上可将其不整合划分为同构造型和后构造型两种不整合类型.同构造不整合分布在塔中背斜型隆起两翼的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之间, 后构造不整合分布在塔中背斜型隆起顶部的良里塔格组与鹰山组之间. 相似文献
999.
塔里木柯坪地区库普库兹曼组玄武岩锆石LA-ICPMS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塔里木盆地广泛发育有二叠纪玄武岩,产于库普库兹曼组和开派兹雷克组中。本文对库普库兹曼组玄武岩进行锆石LA-ICPMSU-Pb精确定年,并首次进行该区玄武岩锆石的铪(Hf)同位素分析。库普库兹曼组底部玄武岩的锆石LA-ICPMS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91.9±2.2Ma(MSWD=0.30,n=17),说明玄武岩为早二叠世岩浆活动产物,该年龄值指示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二叠纪基性岩浆活动的下限年龄;库普库兹曼组顶部玄武岩获得了293.9±4.6Ma的锆石年龄,与底部锆石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指示了库普库兹曼组玄武质岩浆活动的时间较为短暂,291.9±2.2Ma可以代表塔里木盆地二叠纪普库兹曼组玄武岩的成岩时代。库普库兹曼组玄武岩中存在大量继承性或捕获的老年龄锆石,指示玄武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发生了混染作用。锆石原位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库普库兹曼组玄武岩锆石具有典型岩浆结晶的基性岩锆石特征,且没有发生明显的后期改造作用。库普库兹曼组玄武岩锆石εHf(t)同位素值在-4.84~-0.65之间,具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特征,指示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二叠纪基性岩浆岩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其地幔源区性质明显不同于新疆北部准噶尔地区同时代A型花岗岩的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1000.
以南海西南巽他陆坡CG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δ18O和Mg/Ca重建了近24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盐度(SSS),结合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南海西南海区上部水体环境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在YD、H1、8.2ka冷事件期间,巽他陆架海区盐度变高,浮游有孔虫暖水种丰度减少,温跃层变浅。相比其他开放大洋站位末次冰消期的缓慢变暖,南海西南海区Bølling早期以及YD事件后期升温迅速,且H1期间具有明显的降温,是典型的"格陵兰式"升温,可能南海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强烈。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了海水盐度频繁的波动,在H1、YD期间,东亚夏季风突然减弱,盐度变高,B/A暖期夏季风增强,盐度变低,比较发现在这些气候事件期间,东、西太平洋站位的盐度变化特征几乎是一致的。LGM以来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上层海水环境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纬向移动及其相关的东亚季风异常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