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8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75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92篇
地球物理   222篇
地质学   2104篇
海洋学   27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50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小秦岭东闯金矿区花岗岩浆活动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东闯金矿区中生开岩交活动的特征是小秦岭地区这一时期岩浆活动的缩影。从钾长花岗岩墙-文峪第一次侵入体-文峪第二次侵入体,岩石向相对基性度增高方向变化,可能暗示区域岩石圈的热-物质调整从印支期至燕山早期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72.
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这些火山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填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火山岩研究的空白,了解陆下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3.
利用现代化计算工具及《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系统》、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对陕南地区57357km2历年来1:5万化探数据进行建库、数据处理及成图,提取有用信息,分析研究陕南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各元素富集规律。结合地质、物探资料及时指导找矿预测、资料二次开发及二轮找矿。  相似文献   
74.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皱化单斜。矿层的多层化、尖灭复合和加厚现象等主要受构造的控制,而非完全受古地形的控制。用褶皱的观点对原先勘探剖面中的磷矿体进行了重新圈连,籍以指导磷矿的调查、评价和开采。最后对磷矿分布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从构造的观点对磷矿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5.
对吉林南部地区煤矿主采煤层中的As、B、Ba、Cd、Cu、Hg、Pb、Se、Sr等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太原组与山西组由于成煤环境不同,微量元素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太原组原煤中As、B、Hg、Pb、Se、Zn的含量明显高于山西组,山西组原煤中Ba、Cr、Cu、Mn、V的含量明显高于太原组。吉南煤区原煤中As、B、Hg、Pb、Se明显高于地壳元素平均值,呈富集状态,Co、Cd与地壳平均值接近,其他元素均亏损。与全国煤中微量元素相比,该区原煤中As、Ba、Co、Cr、Cu、Hg、Ni、Pb、Se、V、Zn的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B、Mn、Sr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相关分析表明,Fe与亲硫有害元素As、Cu、Hg、Pb、Se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煤中黄铁矿及其他硫化物是许多有害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6.
根据岩石地层学、地貌学、孢粉学特征,将河南平顶山地区的第四系划分为4个岩石地层单位,由老到新分别为鲁山组、下汤组、社旗组和马塘组。鲁山组分布于前隆起岗地,为冲洪积成因,形成于225×104aB.P.。下汤组具二元结构,组成河流Ⅳ级阶地,属河流冲积成因,形成于64×104aB.P.。社旗组具二元结构特征,组成河流Ⅲ级阶地,属河流冲积成因,形成年代大于5.42×104aB.P.。马塘组也具二元结构特征,组成河流Ⅱ级阶地,属河流冲积成因,形成于2×104aB.P.。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为探讨黄河—淮河冲积平原及南阳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77.
河南省熊耳山西段沙沟西银铅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熊耳山地区沙沟西银铅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矿化富集特点的分析。综合本区地质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提出沙沟西银铅矿区具有大型银铅矿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8.
豫西金矿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豫西金矿矿床类型复杂,在前人的金矿床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根据豫西金矿床明显的野外地质特征,提出了豫西金矿类型划分方案,并对各金矿床类型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述,同时,对它们之间的共性作了总结。指出:豫西各类金矿类型之间既存明显的区别又具有密切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这一特点对用于拓宽该地区进一步的金矿找矿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9.
Charnockitic magmatism in southern Ind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rge charnockite massifs cover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southern Indian granulite terrain. The older (late Archaean to early Proterozoic) charnockites occur in the northern part and the younger (late Proterozoic) charnockites occu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is high-grade terrain. Among these, the older Biligirirangan hill, Shevroy hill and Nilgiri hill massifs are intermediate charnockites, with Pallavaram massif consisting dominantly of felsic charnockites. The charnockite massifs from northern Kerala and Cardamom hill show spatial association of intermediate and felsic charnockites, with the youngest Nagercoil massif consisting of felsic charnockites. Their igneous parentage is evident from a combination of features including field relations, mineralogy, petrography, thermobarometry, as well as distinct chemical features. The southern Indian charnockite massifs show similarity with high-Ba-Sr granitoids, with the tonalitic intermediate charnockites showing similarity with high-Ba-Sr granitoids with low K2O/Na2O ratios, and the felsic charnockites showing similarity with high-Ba-Sr granitoids with high K2O/Na2O ratios. A two-stage model is suggested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se charnockites. During the first stage there was a period of basalt underplating, with the ponding of alkaline mafic magmas. Partial melting of this mafic lower crust formed the charnockitic magmas. Here emplacement of basalt with low water content would lead to dehydration 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forming intermediate charnockites. Conversely, emplacement of hydrous basalt would result in melting at higher {ie565-01} favoring production of more siliceous felsic charnockites. This model is correlated with two crustal thickening phases in southern India, one related to the accretion of the older crustal blocks on to the Archaean craton to the north and the other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crustal fragments of East and West Gondwana in a supercontinent framework.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