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847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YRY--4 钻孔应变观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前兆观测手段,能有效地记录地震前后地应力应变变化。吉林安图境内M3. 7 级地震前后及辽宁营口柳树M4. 3 级地震前,吉林省敦化台及辽宁省营口台YRY --4 钻孔应变观测分别观测到曲线异常。经对比分析,敦化台观测曲线异常形态为: 异常--走平--发震-- 震后阶跃; 营口地震台观测曲线异常形态为: 异常--返回--发震。两次异常虽然形态各异,但提供了丰富的前兆信息,具有较好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99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对该区成煤后中新生代构造及其演化的认识,有利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有效开展.基于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运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对该区勘查资料和野外节理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阐释研究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大宁-吉县地区整体表现为向NWW缓倾的单斜,中部及东南边缘被走向NE和NNE为主体的宽缓褶皱和断层复杂化,依据构造差异将研究区划分为盆缘断褶、斜坡凹隆和西部缓坡三个构造带,盆缘及中部凹隆构造复杂,节理发育密集,构造变形弱的西部缓坡和中部斜坡带为节理发育低密度区;大宁-吉县地区晚古生代煤系受燕山运动改造最为显著,该期构造应力场以NW-SE向挤压为显著特征,是形成区内主体构造格局的关键期,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挤压,对研究区构造变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叠加改造先期NE和NEE向断层和节理构造,印支期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3.
湘东南印支运动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于华南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变形特征,一种观点强调其重要性或认为其形成了NNE向为主的上古生界盖层褶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印支运动强度不大,上古生界NNE向主体褶皱形成于燕山运动甚至更晚。鉴于此,本文重点对湘东南印支运动的构造线走向展开了研究,厘定其为NNE向,反映区域NWW向挤压作用。对资兴三都、宜章瑶岗仙、桂东沙田等晚三叠世—侏罗纪残留盆地进行的研究表明,早燕山构造层下伏不整合面切割了上古生界中NNE向褶皱;以NNE走向为轴将不整合面旋转至水平,恢复上古生界岩层走向及构造线方向为NNE向。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层位普遍存在沿东西方向的快速变化。以上表明湘东南印支运动构造线为NNE向而非EW向,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为NWW向而非SN向。其动力机制可能与扬子和华夏板块之间产生陆内汇聚有关。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印支运动中华南不同地区的构造背景及构造体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4.
陆相湖盆一些烃源岩的形成是否与海侵地质作用有关,这在石油地质学的陆相生油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重要科学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给全面深入理解该问题提供参考,笔者等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工作的方向.首先剖析了是否有海侵作用发生,为此分析了海侵的各类识别证据,并主要归纳为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这3个方面,多方面证据指示一些湖相烃源岩在形成过程中的确很可能有海侵地质事件发生.海侵对烃源岩形成具有影响,并主要体现在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烃源岩规模上,且通常使得丰度增高、类型变好、规模变大,优化了烃源岩质量.未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海侵识别宏微观证据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可寻找在沉积环境上具有延续性和过渡性的研究实例,从海相到海侵湖相再到湖相,如中国东南部下白垩统,开展时空上的对比分析.这对全面准确认识烃源岩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吉林福安堡钼矿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缘,处于西拉沐伦-长春-延吉缝合带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的交汇部位。矿体以石英脉形式产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内,受断裂构造控制。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包裹体均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含辉钼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流体为中低温(123.8~257.8℃)、中低盐度(1.39%~17.47% NaCleqv)流体;晚阶段流体为低温(101.3~134.6℃)、低盐度(0.18%~5.85% NaCleqv)流体。流体成分均以H2O为主,含CO2、CH4等少量挥发分,属于NaCl-H2O体系。流体成分均以H2O为主,含少量挥发分CO2、CH4,属于NaCl-H2O体系。各阶段成矿热液氢、氧同位素特征为:δ18OH2O=-0.5‰~-4.4‰、δD=-78‰~-102‰,说明成矿流体是岩浆热液与古大气降水混合而成,成矿阶段S同位素研究表明,福安堡钼矿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的深源岩浆,流体的混合作用是造成福安堡辉钼矿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矿石中8件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66.9~169.9Ma、加权平均年龄值为168.22±0.87Ma、等时线年龄为171±3Ma,表明福安堡钼矿形成于燕山早期,成岩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996.
东北地区古生代花岗岩分布范围非常广泛,花岗岩研究对反演地壳增生意义重大。虽然如此,东部地区古生代花岗岩的研究仍相对薄弱,需要特别关注。 LA-ICPMS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本研究花岗岩体为晚中生代海西期(262Ma)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的LA-MC-ICPMS Hf 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εHf(t)范围为1.35~5.62,二阶段 Hf 模式年龄(tDM2)范围为1.1~1.4Ga,暗示花岗岩源区物质主要来自亏损地幔,同时暗示了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  相似文献   
997.
川东南地区早志留世晚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川东南地区野外露头、大量岩心、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早志留世晚期发育2个沉积体系组,包括3种沉积相及众多亚相、微相类型。其中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于靠近江南—雪峰山隆起的川东南—湘西地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主要发育于川南—黔北地区;陆棚沉积主要发育于宜宾—重庆一带。沉积模式显示了早志留世晚期川东南地区为受古隆起控制的局限海盆,研究区东部发育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小河坝组,由于江南—雪峰山不断隆起,向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物源,沉积了一套向上变粗的三角洲沉积。研究区南部受黔中隆起控制,由于黔中隆起相对稳定,在其北侧主要发育了与小河坝组同时异相的石牛栏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该新认识有助于了解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砂体的时空展布,以及预测该区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对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98.
姚旭菲  赵依 《吉林地质》2012,31(1):112-114,129
介绍了吉林省辉南县饮用天然矿泉水资分布,其中已完成勘查评价6处,大椅山镇13处、抚民镇12处、金川镇18处,总计49处。根据化学成分确定了天然矿泉水类型,在已发现的泉点中,偏硅酸质量浓度大于30 mg/l的泉(井)点40余处,占总数95%以上,个别为偏硅酸—锶复合型。分析了矿泉水形成的地球化学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及其水源补给径流条件。最后对矿泉水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其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海沟金矿成矿期正长闪长斑岩脉岩中包含捕获碎屑锆石和岩浆结晶锆石。其中:岩浆结晶锆石U-Pb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32.4±1.5)Ma(n=18,MSWD=0.48,概率为0.96),可代表脉岩结晶年龄;在锆石U-Pb谐和年龄图上样品的上交点年龄为(2 460±29)Ma,下交点年龄为(137±18)Ma,前者可代表捕获碎屑锆石的成岩年龄,后者与脉岩中岩浆结晶锆石测年结果相近。综合分析认为,海沟金矿的成矿年龄应为132.4~128Ma,是陆内碰撞造山向伸展造山的构造转换时期。软流圈地幔隆起及其有关的地质和成矿作用是海沟金矿形成的主因。大海沟辉长闪长岩体为成矿同期同源岩体,其成岩年龄应代表海沟金矿成矿年龄的上限。  相似文献   
1000.
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吉林省能源足迹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IPAT等式和LMDI法,分别建立了能源足迹的驱动模型和分解模型,分析了吉林省1994-2010年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人均能源足迹的影响特征和程度,绘制了人均能源足迹随人均GDP和能源足迹强度非等比例变化的三维曲面图。结果表明:在过去17 a中,以人均GDP为标志的经济增长是吉林省人均能源足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年均贡献值为0.054 hm2;以能源足迹强度为标志的技术进步则是抑制人均能源足迹增长的重要因素,其年均贡献值为-0.027 hm2。总体上,经济因素对人均能源足迹的影响程度约为技术因素的2倍,且这种差距在近年来不断扩大,致使人均能源足迹呈增长趋势,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显著增大。未来一段时期内,抑制吉林省能源足迹增长的重点在于技术进步。此外,在双变量人均GDP和能源足迹强度的不规则分布格局下,人均能源足迹将呈现复合曲面变化;最后结合吉林省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提高技术水平、抑制能源足迹增速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