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9篇 |
免费 | 622篇 |
国内免费 | 2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25篇 |
大气科学 | 48篇 |
地球物理 | 244篇 |
地质学 | 928篇 |
海洋学 | 259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52篇 |
自然地理 | 1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90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46篇 |
2020年 | 126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167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159篇 |
2013年 | 142篇 |
2012年 | 152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92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5勘探线地电化学勘查剖面上采集了电提取前后的土壤样品,开展了全量及顺序提取\"七步法\"分析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地电化学过程所提取的元素是以多种相态存在于土壤介质中的,以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活性相态为主,同时颗粒较小的弱活性相态,甚至残渣态颗粒也可被电化学过程所迁移、吸附;电提取后,土壤中多数元素某一种或几种相对活性相态含量与矿体产生了极好的空间对应关系;较浅的运积物覆盖层及深部有矿体或矿化体存在,可导致电提取后土壤中多数微量金属元素全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地电化学方法在运积物覆盖区具有较大的勘查适用性. 相似文献
92.
93.
环境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Ⅰ.分析技术在化学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文章介绍了形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的联用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气相色谱微波诱导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气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在环境样品(水、土壤、沉积物)中痕量元素化学形态(价态、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分析中的应用,土壤和沉积物中污染元素的顺序提取步骤,以形态分析发展动态。引用文献72篇。 相似文献
94.
通过将砂样图像进行单颗粒分割,识别砂样成分,可显著提高砂样岩性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现有的砂样图像分割方法主要以传统分水岭算法和卷积神经网络为主,但由于对单颗粒岩屑轮廓细节提取不足,误分割率高。本文提出一种以图像融合算法为桥梁,将卷积神经网络和分水岭算法相结合的单颗粒图像分割提取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Mask R-CNN网络快速分割砂样原图,获得其初分割图像;然后,将初分割图像与砂样原图进行融合,再使用改进的分水岭算法对融合结果进行分割;最后,利用砂样原图坐标点匹配方法,将分水岭分割得到的结果图像进行修正,完成单颗粒岩屑图像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单颗粒自动分割提取方法准确率高达96.77%,且模型更轻量和精准,为岩屑图像分割提供了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可满足有效测算油藏层构造变化、查找潜在沉积物源及储层动态变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95.
96.
Three bitumen fractions were obtained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sed for the terpane and sterane composition from 30 Paleozoic source rocks and 64 bitumen-containing reservoir rocks within the Upper Sinian, Lower Cambrian, Lower Silurian, Middle Carboniferous, Upper Permian and Lower Triassic strata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neighbouring areas, China. These bitumen fractions include extractable oils (bitumen I),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and/or closely associated components with the kerogen or pyrobitumen/mineral matrix, released during kerogen or pyrobitumen isolation and demineralization (bitumen II), and bound compounds within the kerogen or pyrobitumen released by confined pyrolysis (bitumen III). In addition, atomic H/C and O/C ratios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kerogen and pyrobitumen from some of the samples were measured. Geochemical results and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uggest that: (1)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hydrocarbon gases in reservoirs within the fourth section of the Upper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were derived from both the Lower Cambrian and Upper Sinian source rocks; and (2) in the Eastern Sichuan Basin, hydrocarbon gases in Middle Carboniferous Huanglong Formation reservoir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Lower Silurian source rocks, while those in Upper Permian and Lower Triassic reservoir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both Upper Permian and Lower Silurian marine source rocks. For both the source and reservoir rocks, bitumen III fractions generally show relatively lower maturity near the peak oil generation stage, while the other two bitumen fractions show very high maturities based on terpane and sterane distributions. Tricyclic terpanes evolved from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C20 < C21 < C23, through C20 < C21 > C23, finally to C20 > C21 > C23 during severe thermal stress. The concentration of C30 diahopane in bitumen III (the bound components released from confined pyrolysis) is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in the other two bitumen fractions for four terrigenous Upper Permian source rocks, demonstrating that this compound originated from free hopanoid precursors, rather than hopanoids bound to the kerogen. 相似文献
97.
基于水流路径分析的思路,提出一种雪线自动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对水流路径上积雪覆盖信息逐像元对比,记录最下点位置形成积雪区下边缘点,顺次连接各点形成雪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年平均雪线的求算。研究表明,该方法可避免雪盖内部积雪空缺区域对下边缘线提取的影响,较好地提取积雪区的下边缘线,初步实现了雪线的数字提取;并可较为方便地进行多个时期雪线的时空变化对比分析。利用该方法并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可为大范围雪线时空分异信息的快速、准确提取与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
受高光谱成像仪低空间分辨率及复杂地物的影响,高光谱遥感图像存在大量混合像元。为提高地表分类精度以及满足亚像元级目标探测的需求,混合像元分解技术一直是高光谱遥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对高光谱混合像元分解技术中的核心问题:端元数目估计、端元提取算法、丰度估计算法进行综述,系统地分析了各种典型算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进一步阐述研究过程中建立高精度遥感混合反演模型与遥感产品业务化中的混合像元分解技术难题,同时针对今后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发展方向,指出在继续引入新型算法理论方法基础上,结合用户应用需求,推进高光谱混合像元分解算法业务化应用,为高光谱遥感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9.
随着遥感图像分辨率的日益提高,遥感图像的尺寸和数据量也不断地增大,同时随着遥感应用的发展,对图像配准的性能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此,提出一种特征级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快速自动配准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Haar小波变换,基于小波变换后的近似图像进行配准以提高配准速度;其次,根据不同的遥感图像来源使用不同的特征提取方法(光学图像使用Canny边缘提取算子,SAR图像使用Ratio Of Averages算子),并将线特征转化为点特征;然后,依据特征点间最小角与次小角的角度之比小于某一阈值来确定初始匹配点对;最后,利用改进的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滤除错误匹配点对,并结合分块思想均匀选取匹配点对计算仿射变换参数,进一步提高配准精度。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选择高分辨率World View-2图像、Pleiades图像和Terra SAR图像进行了实验,并与典型的SIFT算法、SURF算法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匹配率、匹配效率、均方根误差和时间消耗4个定量评价指标来客观评价算法的配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配准精度。本文提出的特征级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快速自动配准方法,多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的配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实现并具有较高的配准精度和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0.
离散型湖泊水体提取方法精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卫星遥感的陆地水体提取方法多种多样,并且应用广泛.对于水体分布支离破碎的枯水期湖泊,准确的水体提取方法尚不明晰,直接影响湖泊水域面积的提取精度.以鄱阳湖湖区为研究对象,利用ALOS遥感影像,以2.5 m高分辨率全色波段融合影像非监督分类(ISODATA)得到的水体面积为参考值,分别使用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法、NDWIISODATA法和基于近红外(NIR)的ISODATA法提取了10 m分辨率的水体分布,分析了不同方法提取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以较好地提取出水体,但利用ISODATA法提取的水体细部信息更为明显,面积值较NDWI法更大;相对于近红外单波段而言,基于NDWI图像的ISODATA法提取水体的精度更高.纵观3种方法,基于NDWI图像的ISODATA法提取的水体精度最高,基于近红外波段的ISODATA法提取结果次之,NDWI阈值法的提取效果最差.研究结果对于离散型湖泊水体提取方法及数据源的选择等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