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73篇 |
免费 | 936篇 |
国内免费 | 14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4篇 |
大气科学 | 231篇 |
地球物理 | 370篇 |
地质学 | 4416篇 |
海洋学 | 436篇 |
天文学 | 2318篇 |
综合类 | 229篇 |
自然地理 | 2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69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99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75篇 |
2016年 | 207篇 |
2015年 | 237篇 |
2014年 | 274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319篇 |
2011年 | 342篇 |
2010年 | 283篇 |
2009年 | 501篇 |
2008年 | 430篇 |
2007年 | 521篇 |
2006年 | 509篇 |
2005年 | 476篇 |
2004年 | 450篇 |
2003年 | 409篇 |
2002年 | 346篇 |
2001年 | 275篇 |
2000年 | 259篇 |
1999年 | 233篇 |
1998年 | 217篇 |
1997年 | 116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88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S. J. Watkins A. S. Bhattal H. M. J. Boffin N. Francis & A. P. Whitworth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1998,300(4):1205-1213
It is expected that an average protostar will undergo at least one impulsive interaction with a neighbouring protostar whilst a large fraction of its mass is still in a massive, extended disc. Such interactions mus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up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tostars and their discs. We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imulations of coplanar encounters between two stars, each possessing a massive circumstellar disc, using an SPH code that models gravitational, hydrodynamic and viscous forces. We find that during a coplanar encounter, disc material is swept up into a shock layer between the two interacting stars, and the layer then fragments to produce new protostellar condensations. The truncated remains of the discs may subsequently fragment; and the outer regions of the discs may be thrown off to form circumbinary disc-like structures around the stars. Thus coplanar disc–disc encounters lead efficiently to 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star systems and small- N clusters, including substellar objects. 相似文献
33.
台湾东部海域沉积物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剖面对沉积物波的分布、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沉积物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识别出的沉积物波域主要位于台东峡谷与陆坡其他峡谷的交汇区,单个波形的波长为0.8~7.2 km,波高为18~75 m左右,呈NE—SW向展布。台东峡谷弯曲段内侧向上坡迁移的沉积物波,其底界发育块体流沉积,内部可细分为下部过渡单元和上部波形单元。弯曲段外侧的沉积物波呈垂向加积的特征,底部无块体流沉积。基于沉积物波的几何形态,估算整个波域的流体厚度在196~356 m之间,流体速度在15~21 cm/s之间。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分布规律以及数值计算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台湾东部海域沉积物波域的发育与台湾西南部的沉积物波域一样,是台湾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距今3.5 Ma以来花东海脊的形成以及广燠火山岛—绿岛—兰屿火山岛间闸口的抬升和封闭使得沉积物经由卑南溪及海下水道向南输送到绿岛西侧的台东海槽残留弧前盆地时受阻,转而沿台东峡谷及陆坡冲沟体系向东输送入花东海盆。浊流沉积物沿着峡谷/沟谷体系向下坡方向输送的过程中,在峡谷/冲沟的嘴部等地形限制性降低的位置卸载,或在台东峡谷的高弯曲段漫溢出来,从而形成沉积物波域。 相似文献
34.
柳洛峪地区长8地层水属CaCl2型,地层结垢伤害主要为BaSO4垢引起。注入水为长2地层水,水型及组成与长8地层水类似。配伍实验结果表明:单一水样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表现为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出现CaCO3结垢趋势变大,而BaSO4结垢趋势减弱。注入水与磨碎的岩心混合后生成的白色沉淀物主要为BaSO4和CaCO3。不同比例混配水样实验结果显示,提高注入水的比例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合液产生的沉淀量。同时,随着注入水的不断注入,岩心渗透率变化较小,表明混配水几乎不会对储层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