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4篇 |
免费 | 578篇 |
国内免费 | 6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5篇 |
大气科学 | 220篇 |
地球物理 | 518篇 |
地质学 | 1685篇 |
海洋学 | 214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313篇 |
自然地理 | 1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12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154篇 |
2013年 | 195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24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140篇 |
2004年 | 115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73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6年 | 5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The size, mass, and composition of plastic debris in the western North Atlantic Oce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kye Morét-Ferguson Kara Lavender Law Ellen K. Murphy Christopher M. Reddy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0,60(10):1873-1878
This study reports the first inventory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plastic debris in the North Atlantic. We analyzed 748 samples for size, mass, and material composition collected from surface net tows on 11 expeditions from Cape Cod, Massachusetts to the Caribbean Sea between 1991 and 2007. Particles were mostly fragments less than 10 mm in size with nearly all lighter than 0.05 g. Material densities ranged from 0.808 to 1.24 g ml−1, with about half between 0.97 and 1.04 g ml−1, a range not typically found in virgin plastics. Element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samples in this density range are consistent with polypropylene and polyethylene whose densities have increased, likely due to biofouling. Pelagic densities varied considerably from that of beach plastic debris, suggesting that plastic particles are modified during their residence at sea. These analyses provide clues in understanding particle fate and potential debris sources, and address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pelagic plastic debris.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新疆伊犁阿希—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成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不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认为阿希—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地区的火山活动存在早期中心式喷发和晚期裂隙式喷发两种形式,形成了一系列与火山期后热液有关的矿床类型.通过对不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的总结,利用成矿系列的结构分析方法,初步阐述了成矿系列的物质结构和时空结构特征,并建立了与火山岩系有关的金-铅锌热液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23.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年径流量的时间序列, 建立了用于描述和分析具有趋势和周期变化特性的地下径流量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应用模型对石河子地区地下水年径流量进行了预报, 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4.
介绍了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探测原理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的异常探测方法,详细介绍了时间序列法、Kalman滤波和小波变换在电离层异常探测中的原理和应用,总结了传统方法和新方法在电离层异常探测的应用发展情况,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为未来中国采用电离层异常探测开展地震预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5.
基于粒子群-高斯过程回归耦合算法的滑坡位移时序分析预测智能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斯过程回归(GPR)学习机有着容易实现、超参数自适应获取及预测输出具有概率意义等优点。通常采用共轭梯度法获取GPR超参数,但其存在优化效果对初值依赖性太强,迭代次数难以确定,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改用粒子群优化 (PSO)算法进行最优超参数搜索,形成粒子群-高斯过程回归耦合算法(PSO-GPR)。将该算法引入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卧龙寺新滑坡、链子崖滑坡3个不同的典型滑坡变形时序分析中,对每个滑坡分别采用稳态核及一种新式神经网络(NN)、平方指数(SE)、有理二次型(RQ)3种单一核函数进行外推预报测试。工程应用表明,基于3种不同单一核函数的粒子群-高斯过程回归算法(PSO-GPR)均能完全适应不同滑坡时序分析,其中以NN核函数外推预测效果最佳,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37%、7.62%、1.07%,从而改善了在进行不同滑坡变形时序分析时采用单一核函数的核机器外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的问题,提高了单一核函数对不同数据类型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26.
利用GRACE重力卫星月重力场数据,通过去相关与高斯滤波等方法获取日本大地震震前震源区周缘年度、季度和年度差分重力变化,以及若干点位时间序列重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前5年内在震源区周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卫星重力异常正负交替和迁移现象,至震前1~2年,震区周边形成了明显正负异常区,正重力异常区重力增加现象明显。点位重力时间序列分布指出日本MW9.0级地震前存在与1976年唐山地震类似的重力变化现象。反映出日本大地震震前震源区周边地下物质运动、质量迁移和能量积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7.
山东莱芜接触交代—热液铁矿矿体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莱芜接触交代铁矿地质特征研究中发现以往地质报告在矿体连接上存在混乱,使矿体形态失真。为便于今后矿体对比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提出了矿体形态分类原则,并以三分法对矿体形态进行分类。指出矿体产状变化是矿体膨胀收缩、分支复合和尖灭再现的结果。根据矿体形态分类指出了找矿方向。不同的矿体形态反映不同的控矿构造,反映不同的矿体规模,反映不同的成矿岩体形态产状。单斜缓倾矿体的成矿岩体是岩床,控矿较小;陡倾矿体和背向斜矿体的成矿岩体是岩盖,控矿较大。 相似文献
128.
千家坪钒矿床产于南秦岭下寒武统水沟口组(缀1sh)黑色岩系中,该黑色岩系由黑色含炭硅质岩、含炭硅质岩夹泥岩和泥岩等组成。钒矿体呈层状产出,矿石以黑色硅质岩夹泥岩型为主,含钒矿物主要为钒云母。黑色岩系岩石主要成分为SiO2、Al2O3、K2O等,富集TFe、Ba、Zn、P、Cu、Ni、Cr、Sr、Zr、Ag、Ti、Mn、V等多种元素。黑色岩系n(V)/n(Cr)=5.92~30.64、n(V)/n(V+Ni)=0.88~0.99、δU1,判断其为缺氧沉积环境。黑色硅质岩n(SiO2)/n(Al2O3)=238.81,U/Th1以及δ30Si=-0.1‰~0.5‰、δ18O=20.2‰~25.8‰,判断其为半深海滞留沉积盆地热水沉积成因。泥岩n(SiO2)/n(Al2O3)=5.69,n(Al)/n(Al+Fe+Mn)=0.63,n(Si)/n(Si+Al+Fe)=0.74~0.76判断其物源为陆源,但受到热水作用影响。钒矿化受下寒武世古隆起边缘断陷滞留盆地中形成的黑色岩系层位所控制。钒明显趋向在炭硅质岩所夹的泥岩或硅质岩附近的泥岩中富集,在炭硅质岩夹泥岩段向泥岩段过渡层位,常常含结核,钒元素含量达到峰值,其他Cu、Pb、Zn、As、W、Mo等元素富集规律与V元素基本一致。该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热水,泥岩的吸附作用对钒的富集具有重要作用。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29.
钒矿属于青海省储量尚未查明、极度缺乏的矿种之一,近几年勘查发现的大干沟黑色岩系型钒矿改变了这一历史。黑色岩系岩性组合为炭质板岩+泥钙质板岩+硅质岩+灰岩;矿物相主要为云母类矿物之钒,占67.16%,其次为氧化铁矿物、高岭土等矿物之钒,占27.36%;矿石矿物组成为石英、粘土矿物、炭质、黄铁矿等,钒以粘土矿物、炭质吸附的形式存在。实验室流程试验通过采用加助浸剂90℃酸浸钒流程,在V2O5品位为0.7%、0.3%时分别获得钒浸出率为88.84%、91.62%,开发利用前景佳。区域上黑色岩系分布广泛,初步圈出五大成矿潜力区,青海省钒矿勘查及研究工作有望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130.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