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8篇
  免费   815篇
  国内免费   1175篇
测绘学   259篇
大气科学   699篇
地球物理   1006篇
地质学   2398篇
海洋学   359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60篇
自然地理   62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21.
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成藏体系和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准噶尔盆地目前已发现的天然气以中—小型的中浅层晚期次生气藏为主。研究表明,以区域盖层上三叠统白碱滩组泥岩为界可划分为下部近源原生天然气成藏体系和上部远源次生天然气成藏体系,前者一般具有异常高压的特征,后者则具有正常的压力系统。通过对盆地东部地区、腹部地区、西北缘地区、莫索湾凸起天然气成藏过程的解剖获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即上部次生天然气是在下部原生天然气的改造和调整的基础上形成的,下部天然气成藏体系的原生大—中型天然气藏是未来准噶尔盆地天然气的勘探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南缘冲断带的上部成藏体系既有源自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原生天然气聚集,又伴随有次生天然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22.
后槽铝土矿区位于黔中遵义铝土矿带中部,受NE向岩溶盆地控制,发育众多形态各异的中、小型的溶洼、溶坑和溶沟,在这些溶蚀洼地中,沉积了下石炭统九架炉组含铝岩系.文章通过对后槽地区354个钻探工程揭露的含铝岩系厚度、矿体厚度及化学成分的系统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岩溶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矿作用,并进行找矿靶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后槽...  相似文献   
523.
介绍了同构造沉积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区域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辽西凌源南部区域构造变形、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同构造沉积粗碎屑沉积物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获得如下主要认识 :( 1)同构造沉积始于髫髻山组火山活动之后 ;沉积物成分变化及古水动力特征表明 ,同构造沉积物源区主体位于盆地西侧褶皱隆起区 ,而不是来自南东方向的大型逆冲断层上盘的前渊沉积 ;而且显示了正常层序的物源区倾斜岩层的剥蚀和揭顶过程 ;当时的剥蚀作用已达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上部。 ( 2 )分布于郭家店盆地和邓杖子盆地之间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地层“残片” ,与其东侧北票组间为向SEE逆冲的断层接触 ,而西侧与土城子组 (原邓杖子组 )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在老虎沟东南长城系地层“残片”不复存在的区域 ,土城子组不整合于北票组之上。该“残片”很可能是髫髻山组火山活动之前指向SEE的逆冲构造变形形成的飞来峰构造的残余部分。( 3 )凌源南部中生代逆冲构造变形可以区分为 :早侏罗世北票组之前 (印支期 )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北票组之后髫髻山组之前向SEE的冲断推覆、髫髻山组之后的逆冲褶皱变形与同构造沉积作用以及九佛堂组之后局部的逆冲作用。指向SEE的主要逆冲作用以及伴生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524.
Genesis of the Xinqiao Gold-Sulfide Orefield, Anhui Province,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Xinqiao S-Fe-Cu-Au orefield is located in the Tongling ore cluster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East China. There have been many researches regarding the genesis of the Xinqiao orefield in recent years, showing that it belongs to various types, such as sedimentary-reformed type, stratabound-skarn type, sedimentary submarine rocks-hosted exhalative type. We propose that it was formed in two periods of mineralization base on systematic field observation and Pb and S isotopic analyses in nearly ten years. The first period was formed during a syngenetic sedimentary process, whereas the massive sulphide orebodie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Yanshanian granitic magmatism. Sulfide metallic mineral associations show zoning around a granite intrusion, i.e. magnetite and pyrite→pyrite, chalcopyrite and native gold→pyrite, sphalerite and galena. Gold orebodies occur outside the contact zone of the granite intrusion.  相似文献   
525.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conversion of Langmuir wave (LW) to electromagnetic wave is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solar type III bursts. The Langmuir wave can be easily excited by the instability of the electron-beam current,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orward and backward Langmuir wave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cause for the second harmonic of a type III burst, but, so far, the dispersion equation and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backward Langmuir wave have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For the equation of two-stream instability with temperature included, an analytical solution is deriv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of the forward LW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beam-current speed, while that of the backward LW depends only on the thermal velocity, when the other parameters are fixed. These analytical results are partially confirmed by particle-in-cell (PIC) simulations. With the PIC simulation,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backward LW is studied, and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backward LW can not be excited directly by the electron-beam current, and that its energy is obtained basically from the scattering of the forward LW. However, the electron-beam current does cause a direct amplification of the second harmonic of the forward LW.  相似文献   
526.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李森  李凡  孙武  李保生 《地理科学》2004,24(1):61-67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9.276%和28.083%,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527.
疏勒河上游径流组分及其变化特征定量模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制约着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稳定发展。定量分析和评估高寒山区径流的变化,有助于加强西北地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水安全。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祁连山西段的疏勒河上游作为研究区,利用包含冰雪消融模块的寒区水文模型分布式SPHY模型(Spatial Processes inHydrology model)对流域的径流过程进行定量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疏勒河上游近45 a径流组成及径流与各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率定期日径流和月径流模拟的Nash效率系数分别为0.62和0.86,验证期达到0.79和0.95,模拟的月径流与实测月径流过程基本一致;(2)径流由四部分组成,冰川径流占总径流的年平均比例为30.5%,融雪径流的占比为12.9%,降雨径流的占比为13.5%,基流的占比为43.1%;(3)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冰川径流与降雨径流均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4.66×106 m3·a-1和2.46×106 m3·a-1,融雪径流呈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幅度为1.01×106 m3·a-1;(4)近45 a年径流增加了69.6%,冰川融水对流域径流增加的贡献率达到48%,非冰川区降水增加的贡献率达到52%。  相似文献   
528.
中国冻土地下水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叶仁政  常娟 《冰川冻土》2019,41(1):183-196
冻土地下水系统不仅在寒区水文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寒区水文过程和地表过程及其科学研究中起到了集蓄、融冻和泄流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寒区工程量)的增加,冻土退化趋势显著,这一过程改变了寒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导致地下水动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变化。近些年,诸多学者通过构建水热耦合模型来研究冻土地下水的运动机理、分布状况和季节动态,促进了寒区地下水理论知识的发展,推动了寒区水文地质知识体系的进步。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纳,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下地下水系统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29.
施瑞  徐震  刘德仁  蒋代军  王旭  胡渊  温智 《冰川冻土》2019,41(4):865-874
我国有多条油气管道位于多年冻土地区,工程问题层出不穷。因输送介质处于正温状态,其所释放热量对管道周围冻土冻融过程有极大影响。为阐明正温管道对多年冻土温度场及冻融特征的影响,基于西部某多年冻土区正温输气管道现场实验,对管道地基温度场进行了为期1年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表明,多年冻土天然上限为1.5~2.0 m;土体融化期及冻结期分别为6-10月、11-次年5月;监测段多年冻土热量收支基本平衡,属于不稳定冻土,在外界热扰动下极易退化;正温输气管道的存在引起了多年冻土的退化且对其温度场有很大影响,水平方向影响范围约1.5 m,管下最大融深可达7.0 m。同时指出了针对处于临界状态的多年冻土,在基于对其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越早考虑相关工程建设带来的热扰动对多年冻土的不利影响,则处置难度越低且损失越小。  相似文献   
530.
天然碱矿综合钻井水溶开采工艺设计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土耳其卡赞天然碱矿的地质特征和生产现状,为降低采矿成本,充分利用矿产资源,解决当前开采中存在的工艺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钻井水溶开采法”。通过对各个布井参数的确定,根据一定布井原则,对整个矿区进行了钻井开采工艺设计。该方法采用了水平井、分支井、对井压裂、单井吞吐等多种开采形式和井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