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331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刘国臣 《沉积学报》1998,16(4):14-20
沉积波动过程是地壳波状运动的具体表现,它是各种天文因素、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沉积波动过程的时空演化控制着地层层序的时空展布特点。在介绍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概念、技术思路、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沉积波动曲线在剖面上的预测功能及对沉积-剥蚀过程起止时间、不整合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震旦系至第四系各主要构造层的地层展布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试图将沉积波动特征的研究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地层格架-沉积波动特征连井对比图的概念和编制方法,该类图件能直观地反映多期不整合的存在及不整合间断的时间,并能直观地反映各层序的时空分布,而且能够解释地层格架的形成过程,进而进行成因分析,是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与层序地层学结合的一种具体、有益的偿试。  相似文献   
42.
IntroductionThrough20-oddyears’observationandstudyafterthe1976Tangshangreatearthquake,theseismo-electromagneticradiationprec...  相似文献   
43.
Creep,stable sliding,and premonitory slip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mmary The current status of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into creep, stable sliding and premonitory slip is reviewed and some new material is presented. It is postulated that pre-cut rocks and those with simulated gouge layers undergo a transition with increasing confining pressure from (1) stable sliding to stick-slip, to (2) sliding along the pre-cut with deformation of the country rock, to (3) homogeneous flow of the specimen without slip along the pre-cut. Stick-slip behavior is not always present. Decreasing displacement rates are found to enhance stick-slip. Mixtures of gouge a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in controlling the behavior of sliding with 10–20 percent of anhydrite mixed with quartz or clays mixed with anhydrite shifting the sliding mode from stable stick-slip or stick-slip to stable sliding, respectively. Premonitory slip may b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hort term precursors of earthquakes. Although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laboratory, little systematic work has been completed. Variations in pore pressure, resistivity and seismic velocit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Clearly much work needs to be done into these topics before a clear understanding is achieved.  相似文献   
44.
潮汐是重要的海洋物理要素。瞬时变化的海面高度信息除了包含潮汐信息外,还包括波浪等高频干扰信息,因此需要对干扰信息进行滤除。如何从获取到的海面瞬时高度变化中提取出潮汐信息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海洋学中通常是通过低通滤波来获取低频的潮汐信息。通过分析常用的3种低通数字滤波的方法,即滑动平均法、快速傅里叶变换法和小波变换法,对3种低通滤波方法应用于潮汐数据处理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滑动平均法在潮汐信息提取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5.
为了研究地震引起的斜坡滑动破坏规律及其位移、应变的变化规律,利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对主要受水平方向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的斜坡进行了实验模拟。结果表明,斜坡的破坏首先从模型底部弱面位置开始,沿弱面逐渐扩展,最终破坏;斜坡所含弱面的深度,对破坏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汶川地震后,在地震灾区及影响区形成了大量的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通过对崩塌区地质灾害的调查,结合所收集的地质资料,分析了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危害性,并选择区内典型危岩及断面,采用危岩体平面滑动法及岩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对崩塌区危岩体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有限元应力分析法与公式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此结果可为崩塌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本文尝试运用北京昌平十三陵钻孔98 m深度原地应力测量和实时监测数据,依据弹性力学应力张量叠加原理,计算得到不同时段地应力结果;根据断层滑动摩擦准则,探讨南口山前断裂活动性,对了解该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的意义。原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计算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初和2013年3月31日,最大水平主应力平均值分别为5.30 MPa和7.56 MPa,呈增加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也由NNW逐渐过渡到NE至近EW向。断层面上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结果显示:在2010年1月初和2013年3月底,平均比值分别为0.12和0.22,虽均没有达到断层面临界滑动摩擦系数0.6,但其显示出的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构造活动有增强的迹象,该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介绍新滩滑坡后两岸边坡监测的工作,对边坡变形提出了趋势意见。认为新滩斜坡目前正处于整体稳定下的局部调整阶段,变形缓慢平稳,但要注视广家崖的危岩动态;链子崖仍有趋势性的倾江形变。5—6号缝围成的7万方危岩及江段的5万方危岩体尚有一触即崩之势,须加强监视。  相似文献   
49.
本文分析了2012年唐山4.8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的短期原地重现线状集中分布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短期原地重现线状集中分布感应电流的走向与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顶面界埋深走向一致,认为其机理可能是深部热流体的上涌导致壳幔高阻体出现带有上拱性质的拆离滑动,深部上涌的热流体和高导层内热流体侵入高导层内电阻相对较高的地区,高导层出现短时间高导电流通道,当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扫描经过高导电流通道时,感应电流会呈线状集中分布于此,并基于趋肤效应分布于其顶面附近。由于重现异常是发生在震源下方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地震异常,且该异常不同于震源附近及其震源至地表的地震异常,因此对推进地震孕育与发生机理研究可能有一定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地震虽然主要位于重叠段的端部,但更有可能位于中-下地壳重叠段的端部,这一发现对日常震情跟踪中应用该异常确定未来地震位置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0.
When the sliding bearing is fixed only at the top of the middle column of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the cracks at the side end of the middle plate should be aggravated while the seismic damage of the mid-column should be alleviated. To enhanc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mid-plate, a new isolation design method has been mentioned while the elastic sliding bearings are set at the top of the mid-columns and between the side end of the mid-plate and the side wall at the same time. By establishing a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for the static-dynamic coupling interaction system,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st-in-place station structure without a sliding bearing have been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t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sliding bearing fixed only at the top of the middle columns, and those of the station structure with sliding bearing be fixed between the mid-plate and the sidew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isolation station structures suffer fewer earthquake damages at the mid-plate and mid-column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ubway sta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