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3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694篇
海洋学   12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The use of in situ geochronological techniques allows for direct age constraints to be placed on fabric development and the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polydeformed and reworked terranes. The Shoal Point region of the southern Gawler Craton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reworked granulite facies metapelitic and metaigneous units which belong to the Late Archean Sleaford Complex. Structural evidence indicates three phases of fabric development with D1 retained within boudins, D2 consisting of a series of upright open to isoclinal folds producing an axial planar fabric and D3 composed of a highly planar vertical high‐strain fabric which overprints the D2 fabric. Th–U–total Pb EPMA monazite and garnet Sm–Nd geochronology constrain the D1 event to the c. 2450 Ma Sleaford Orogeny, whereas the D2 and D3 events are constrained to the 1730–1690 Ma Kimban Orogeny. P–T pseudosections constrain th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for the Sleafordian Orogeny to between 4.5 and 6 kbar and between 750 and 780 °C. Subsequent Kimban‐aged reworking reached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of 8–9 kbar at 820–850 °C during the D2 event, followed by high‐temperature decompression to metamorphic conditions <6 kbar and 790–850 °C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3 high‐strain fabric. The P–T–t evolution of the Shoal Point rocks reflects the transpressional exhumation of lower crustal rocks during the Kimban Oroge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 ‘flower structure’.  相似文献   
62.
核废物处置试验场环境地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外核废物处理试验场有关环境地质研究现状与进展。据核废物的放射性不同,目前或未来处置的方式不一样:中-低放射性废物(ILW-LLW)一般采用浅层处置,多置于粘土层或沉积岩层中;高放射性废物(HLW)一般通过竖井或平巷处置于深部的花岗岩或岩盐中。根据母岩的类别不同,本文分花岗岩、岩盐、粘土及其它四部分,对不同的试验场的研究计划、内容、方法、进展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3.
中国大陆原地复发强震的基本特征及其预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罗灼礼  闻学泽 《地震》1995,(1):1-11
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块相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弧板块边界力作用下,中国大陆有自己独特的现代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基本格架。格架是两组近似于对数螺线的现代构造滑移线,即最大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集中释放的区,带。在这种格架控制下,强震和大震在原地或基本在原地重复发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重要特征。本文还提出了i-f-j复发轮回模式和估计当前轮回强震复发时间的概率分布以及计算未来强震复发概率分式。为中,长期预测原地复发  相似文献   
64.
砂体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砂体的意义,砂体的研究价值,砂体的分类,并从多方面阐明了砂体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的作用。抛砖引玉,力图推进砂体的研究工作,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65.
影响浸铀细菌活性的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健  茅均标 《现代地质》2002,16(3):312-317
微生物浸铀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难浸铀矿石的浸出率 ,其关键技术是培养高活性的菌种。为了培养能适应多种恶劣条件的高活性菌种 ,必须对影响浸铀微生物活性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室对浸铀细菌硫杆菌属中的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活性因素的研究 ,并结合实际对从江西山南矿区的野外矿样中分离筛选出的菌株的活性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探讨 ,认为pH值为 1 8、温度为 30℃、接种量为 2 0 %及 90r/min的充气条件是该硫杆菌最佳的培养条件。通过对磷、铀两种元素在不同浓度下对细菌活性影响的试验 ,得出高浓度的磷、铀对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通过驯化可以降低及弱化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6.
本从区域地质条件出发,通过对高精度航空磁力(简称“航磁)和航空放射性(简称“航放)测量,遥感影像,地面物化探等资料进行解释,综合分析了潮水-雅布赖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并筛选出成矿的有利区段。  相似文献   
67.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s well as stront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have been analyzed on the acid-insoluble (AI) phase of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from Luochua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I phase of loess and paleosols is distinctive to the average composition of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UCC), characterized by depletion of mobile elements Na, Ca and Sr.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lements in AI phase reveals that initial dust, derived from a vast area of Asian inland, has suffered from Na- and Ca-removed chemical weathering compared to UCC. Som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CIA values, Na/K, Rb/Sr and87Sr/86Sr ratios) display a regular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reflecting that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loess deposits has decreased gradually since 2.5 Ma with the general increase of global ice volume. This coincidence reflects that the aridity of Asian inland since the Quaternary is a possible regional response to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68.
松辽盆地南部第三系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松辽盆地第三系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前人曾从区域上作过分析,从1998年起,该区投入了大量钻探工作,进行1:20万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区调。本文在钻孔编录及剖面编制、样品分析的基础上,从岩性、岩相,岩石化学、有机质、铀含量、岩石孔隙度、砂体分布、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及水动力条件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该区第三系铀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69.
软土后生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软土地区的褐黄色硬壳层、暗绿色硬土层和所谓“次生硬土”等特殊土层的成因,提出后生作用对软土改造的观点。这类土往往是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或桩基持力层,因此进一步搞清其成因变化将是研究土力学和工程特性的重要地质学基础。  相似文献   
70.
在陆相古火山角砾岩筒中由火山热液蚀变产生的含黄铁矿次生石英岩中的硫化物,在特别干旱的条件下生成了以毛矾石及黄钾铁钒为主的13种钒类矿物组成的硫化矿床氧化带,并在其中聚集了毛矾石矿体。毛钒石矿是由反复进行的氧化-渗透淋滤作用而富集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