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4篇
  免费   2475篇
  国内免费   6040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60篇
地质学   17737篇
海洋学   124篇
综合类   936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67篇
  2022年   473篇
  2021年   517篇
  2020年   495篇
  2019年   561篇
  2018年   500篇
  2017年   654篇
  2016年   796篇
  2015年   759篇
  2014年   1020篇
  2013年   801篇
  2012年   1050篇
  2011年   950篇
  2010年   880篇
  2009年   731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740篇
  2006年   678篇
  2005年   606篇
  2004年   605篇
  2003年   535篇
  2002年   502篇
  2001年   553篇
  2000年   518篇
  1999年   479篇
  1998年   470篇
  1997年   453篇
  1996年   408篇
  1995年   323篇
  1994年   259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IOCG型(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富含铁氧化物,且常缺失硫化物,高精度磁测是寻找IOCG矿床重要的有效手段之一。英格瓦塞铁矿位于智利中北部IOCG型矿床成矿带,前期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在智利英格瓦塞铁矿矿区地质特征调查基础上,重点针对中部矿区的7个磁异常区,利用RGIS对其高精度磁测数据进行面积上延、面积下延、剖面下延及2.5D反演拟合处理,结果表明,本区引起磁异常的磁性地质体整体呈NE向延伸、倾向NW、倾角较陡。除Ⅰ号和Ⅴ号磁异常规模较小外,其他几个磁异常中心找矿前景较大,有规模的磁异常区大多埋深在50~120 m之间,为下一步地质找矿钻探验证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同时,该勘查方法可为中国IOCG型铁矿找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2.
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白秧坪银多金属矿床是滇西兰坪盆地内新发现的矿床,属东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部分。矿床主要产于下白垩统景星组石英砂岩、粉砂岩中。本文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入手,与滇西喜马拉雅期富碱岩体相比较,它们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区,这种源区被认为是壳幔物质混合的一种"EMⅡ型"富集地幔源。  相似文献   
63.
李柱  张德会 《西北地质》2021,54(3):121-130
为探讨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含锡石英脉形态分带的成矿动力学机制,通过利用分形和混合分布工具对断层脉带和上、下节理脉带进行定量分析。上、下节理脉带在脉厚、钨锡品位分形维数和混合筛分分布方面均具有相似性,暗示了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成矿机制。与上、下节理脉带相比,断层脉带的脉厚和钨锡品位分形维数均较小,断层脉带内的聚焦化流动、较低的脉体成核率、脉体叠加生长和矿化叠加富集可能是导致断层脉带的厚脉和富矿比例均高于上、下节理脉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4.
65.
邹艳红  刘雯  黄望 《江苏地质》2016,40(3):372-383
针对深部找矿过程中地质勘探数据增加和动态三维地质建模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版本管理的矿床地质勘探数据库增量更新方法。在分析矿床地质勘探工程数据与三维地质模型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时序版本和建模版本作为矿床勘探数据增量更新版本标识。针对矿床地质勘探数据库增量更新的版本管理,提出了一种扩展的有向无环图版本管理模型,设计了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版本管理方法并探讨了其实现过程。以安徽铜陵凤凰山矿床地质勘探数据为例,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建立了实例矿床地质勘探版本数据库,以C#编程实现了实例矿床勘探数据库的版本管理,包括版本的建立、查询与显示等功能,通过勘探工程增量更新版本数据建立了三维矿体的动态修正模型,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
《Resource Geology》2018,68(3):303-325
The Lujing uranium deposit,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Nanling metallogenic provinc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granite‐related hydrothermal uranium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Basic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deposit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chronic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genesis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 of the deposit. Thus, we recently carried out an electron microprobe and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gresses are as follows: Uranium minerals in this deposit include coffinite, pitchblende, and uranothorite, and small amounts of uranium exist in accessory minerals in the form of isomorphism. Coffinite, which occurs predominantly as the pseudomorphs after pitchblende, also occurs as a primary mineral and is locally formed from the remobilization of uranium from adjacent uranium‐bearing minerals. The mineralizing fluid was originally composed of a magmatic fluid generated by late Yanshanian magmatism. The high As content of pyrite in ores may reflect the addition of meteoric water, or the formation water (or both), to the magmatic hydrothermal system. The δ34S values vary from −14.4‰ to 13.9‰ (mean δ34S = −3.9‰), showing a range that is similar to nearby Cambrian metamorphic strata and Indosinian granites, indicating that these host rocks represent the source of sulfur; however, the possibility of a mantle source cannot be completely ruled out. According to our new isotopic data and recent Pb isotopic data, we conclude that the uranium in ores was derived by leaching dominantly from the uranium‐rich host rocks, especially the Cambrian metamorphic strata. The δ13CPDB values (−8.75‰ to 1.40‰; mean δ13CPDB = −5.41‰) and δ18OSMOW values (5.45–18.62‰; mean δ18O = 13.02‰) of reddish calcite from the ore‐forming stage suggest that the CO2 in the mineralizing fluids was derived predominantly from the mantle, with a small component contributed by marine carbonates. Based on these new data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uranium metallogenesis in the Lujing depos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afic magmatism resulting from crustal extension during th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 in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67.
焦森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43-67z1145
正研究区位于福建省邵武市大坪—张厝一带,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萤石矿化强烈,物化探异常明显,萤石矿床(点)众多。综合区内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区内萤石矿找矿潜力大,新发现的张厝、新坪萤石矿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达到中大型萤石矿床规模。1 区域地质  相似文献   
68.
黄建乐 《地质与勘探》2021,57(5):1099-1106
为了探查新疆昭苏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异常信息,选择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高精度磁测和土壤氡气测量三种物探方法,并简要介绍各方法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昭苏盆地的地质特征、物性特征和本区的找矿难点,对昭苏盆地综合物探数据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地质-物探综合解译。实践证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对低阻和高阻体均有良好的电性响应,可以划分地层、推断断裂构造;高精度磁测可以推断氧化还原界面,辅助解释断裂构造;土壤氡气测量可辅助解释断裂构造,对地下铀矿体有指示作用,三种方法的技术特性相互补充,提高了物探解释的准确性。突破了伊犁盆地以往600 m的找矿深度,并以电性稳定的中阻厚层、磁测异常、氡异常偏高晕和峰-谷状曲线作为预测标志,解决了深埋藏条件下赋矿地质体的圈定难点,在昭苏盆地砂岩型铀矿中、深部找矿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9.
刘锦康 《地质与勘探》2021,57(4):852-864
勐兴铅锌矿床是滇西保山地块内系列低温热液矿床中的典型代表,但地质科研工作相对薄弱。由于方解石是该矿床中分布广泛且与热液活动息息相关的重要脉石矿物,其形成贯穿整个成矿过程,故对其C-O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以便探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结果显示,该矿床两阶段方解石的δ~(13)C_(PDB)和δ~(18)O_(SMOW)值与海相碳酸盐岩较为接近,且从阶段Ⅰ→阶段Ⅱ呈微弱下降趋势,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主要来源于围岩碳酸盐岩的溶解,阶段Ⅱ成矿流体在与围岩反应之前可能已经发生CO2热液去气作用;阶段Ⅰ方解石的稀土总量、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与结晶灰岩较为一致,而阶段Ⅱ方解石与生物碎屑灰岩较为相似,表明阶段Ⅰ方解石中的REE主要来源于结晶灰岩,而后生物碎屑灰岩对阶段Ⅱ方解石中的稀土贡献较大。以上数据及其矿床地质特征均显示该矿床为MVT型铅锌矿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勐兴矿床的形成与中特提斯洋闭合后腾冲地块与保山地块陆陆碰撞挤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张岱岳 《地质与勘探》2024,60(2):244-264
河北中关铁矿是“邯邢式”矽卡岩铁矿的代表矿床,本文将中关铁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干矽卡岩阶段、湿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铁铜硫化物阶段和铅锌硫化物阶段。对湿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和铁铜硫化物阶段的金属矿物(包括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开展电子探针测试,并且对这三个成矿阶段的代表性磁铁矿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测试,旨在查明中关铁矿床中Co的赋存状态以及在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分布规律,探讨Co元素迁移演化-沉淀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o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中。不同成矿阶段的Co元素分布不均匀,氧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磁铁矿中的Co含量最高,分别为0.12%~1.39%、41×10-6~76×10-6;铁铜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大量出现,且Co含量相对较高,为BDL~0.45%,同时期条带状磁铁矿为32×10-6~71×10-6,故此阶段为Co元素最主要的富集阶段。湿矽卡岩阶段为较高温、弱氧化条件,氧化物阶段温度逐渐降低,氧逸度增加,Co可能主要以CoCl42?形式络合迁移;铁铜硫化物阶段温度进一步降低,但还原性增加,Co可能主要以CoCl42?和Co(HS)+形式络合迁移。温度降低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可能是控制Co沉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