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新矿物二连石(Erlianite)产于海相火山沉积硅质建造,经变质的铁矿层中的破碎带。矿物呈黑色,条痕褐色。晶体成纤维状、鳞片状,集合体为规则的板柱状。不透明,丝绢光泽。H_v=3.7kg/mm~2,D=3.11g/cm~3。解理(001)和(100)完全。斜方晶系。晶胞参数:a=23.20,b=9.20,c=13.18,Z=1,可能的空间群为Pmmn或Pm2_1n。二轴晶负光性,N_(?)=1.667,N_(?)=1.674,N_(?)=1.679,2V=56—59°。化学式为:(Fe~(2+)_(19·96)Fe~(3+)_(2·19)Mg_(1·33)Mn_(0·42))_(23·90)(Fe~(3+)_(11·32)V_((?)·68))_(12)(Si_(34·73)Ti_(0·26)Al_(0·20)Fe~(3+)_(0·81))_(36)O_(90)(OH,O)_(48)(单位晶胞氧原子总数O=138)。  相似文献   
62.
镇雄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中部发育薄层状硅质岩夹层,本次工作对漆树湾及石场坝路线茅口组中部硅质岩夹层采取样品10件,并将样品磨制成薄片10片。对薄片进行镜下观察发现,硅质岩内普遍发育富液相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通过对所取10块硅质岩进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较低,LREE/HREE平均值范围为13.47~34.02;Ce/Ce~*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29~0.51,为负异常;Eu/Eu~*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19~1.31,为弱正异常。对比扬子地台南北缘二叠系层状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发现,扬子地台西部镇雄地区层状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扬子南北缘层状硅质岩整体差异较大。但(La/Yb)_N,(La/Ce)_N等部分地球化学参数与扬子南缘相对接近,体现出二者具有一定的亲缘性。综合分析认为,镇雄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硅质岩形成于受峨眉山玄武岩活动影响的陆表海环境背景,硅质岩以热水沉积成因为主。  相似文献   
63.
河成壶穴是山区河床基岩上常见的微地貌类型,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过程、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基于此,笔者等以川北旺苍苍王峡龙潭子河110处河成壶穴为研究对象,详细测量其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非串珠状壶穴大小、深度及形态在河床纵剖面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串珠状壶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壶穴集中分布在下寒武统阎王碥组硅质砾岩中,其中发育的石英砂岩夹层对壶穴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双层天生桥壶穴则是典型的代表;区内发育NE、E—W向平面共轭X型构造节理和S—N向构造节理,三角形、菱形、不规则形壶穴多受两组或3组节理控制,其中S—N向构造节理还控制了壶穴的长轴走向和河谷走向;构造节理对壶穴口形态的演化影响显著,而对壶穴垂直剖面形态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将丰富和完善河成壶穴地貌的数据资料,为米仓山地区河流地貌和构造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陈田华 《地质与勘探》2021,57(6):1341-1353
510矿床为若尔盖碳硅泥岩型铀矿田具典型代表的矿床之一,该矿床地质特征代表了若尔盖铀矿田的总体特征。本文在区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近年来在最新勘查进展和成果认识,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铀矿化特征的进一步总结与研究,初步认为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热液活动与区内铀成矿关系密切,总结出了“灰岩与硅质岩组合建造—断裂构造—岩性界面—热液活动”多要素组合控矿的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区内的找矿潜力进行了评价与预测,利用区内成矿要素与已知矿体的分布特征,构建了区内深部矿体的三维数字可视模型,结合区内铀矿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成矿规律,预测了深部找矿空间7处,提出了深部及外围资源扩大的方向,为区内下步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5.
Late Eocene nearshore shallow-marine environments within the Bremer and western Eucla Basins of southern Western Australia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thick deposition of spongolite and spiculite deposits. Epibenthic sponge communities dominated estuaries and topographically complex basin margin embayments-archipelagos, while cool-water carbonates with up to 10% sponges accumulated in open-shelf environments. The transition from a biosiliceous to calcareous epibenthos wa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palaeogeographical 'protection'. Within basement-protected embayments there was an offshore gradation from shoreface spongolite and pure spiculite to a muddy spiculite facies towards central embayment areas. Calcareous fossils are rare throughout embayment facies, but rapidly increase in more open outer archipelago areas. This depositional relationship occurred along 2000 km of the Late Eocene southern Australian coastline. Palaeogeographical protection from strong currents acted in concert with: (1) a planar, low-gradient inland topography with sluggish run-off, supplying fine-grained sediment, nutrients, and abundant dissolved silica; and (2) a microtidal setting, weak to moderate swells and opposing wind and Coriolis surface current forcing, which inhibited water exchange between embayments-estuaries and the open shelf. This situation led to an embayment water chemistry that encouraged prolific sponge growth. Calcareous spiculites record the mixing front between these embayment waters and normal open-shelf waters supporting cool-water carbonates.  相似文献   
66.
大厂锡矿床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韩发  沈建忠 《矿物学报》1994,14(2):172-180
本文对大厂锡矿床不同类型石英和岩石进行系统的硅、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各类矿化体中石英的硅同位素组成几乎相同,而且它们又与直接容矿硅质岩的δ30Si值十分接近,但完全不同于矿区侵入岩的有关值。这说明层状矿体中的石英与直接窑矿硅质岩有相同的硅质来源,后期各类脉状矿化过程中的硅质来自容矿硅质岩,而不是花岗岩。层状矿体中荣带状岩石和含冰长石混合样的δ30Si值为-0.3‰±0.2‰,这组负值可能是由冰长石引起的。但冰长石中的硅是由海底热水活动系统还是火山灰尘提供尚待研究。对比发现,本矿区硅质岩δ30Si值与部分深海(洋壳区)、半深海(陆壳区)放射虫硅质岩有关资料相似,但其δ18O值低于全球各类硅质岩,它们可能是在海底热水活动与生物化学作用共同参与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67.
根据粒度、微体生物组合、矿物组分和微量元素丰度,探讨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央海槽和南部下陆坡区冰-海沉积环境形成的硅质沉积物特征。硅质沉积物主要为硅藻软泥或粉砂质硅藻软泥,由微体生物遗体、粘土矿物、火山物质和陆源碎屑矿物所组成。硅质生物壳体主要为硅藻,含量>30%,含少量放射虫和硅质壳有孔虫。粘土矿物中蒙脱石的含量高达52.5%,其次为陆源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相对较低。碎屑重矿物以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非稳定组合为特征,轻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火山玻璃。微量元素丰度特征与大洋现代表层沉积物有所区别。研究区硅质沉积作用具有多种物源、生物沉积作用居重要地位、陆源(包括火山)物质以粉砂和粘土级细质点为主、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受地质构造背景影响等特征。  相似文献   
68.
在那丹哈达地区采集了中三叠世红色硅质岩样品,古地磁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岩样的磁性特征与日本西南美浓地区同时代硅质岩具有相似性,反映了二者是同源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依据沉积地层组合和古地磁数据,那丹哈达和日本美浓地区原为同一地体,而且三叠纪以来均存在大规模北向位移。同时,古地磁数据还表明了日本海是约在80Ma,相当于晚白垩世开始扩张的,致使那丹哈达与日本美浓两地体相互分离  相似文献   
69.
陈瑞君  王安东 《地球学报》1997,18(Z1):111-113
本文利用硅岩中Si、O、C和Rb-Sr多种同位素的组成特点及分布趋势作为重要的地球化学标志,来判别扬子地台晚震旦世以来硅岩的成因、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70.
330硅质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应力矿物、岩石组构、古应力估算及构造地球化学等方面对330产铀硅质断裂带的形成环境、发展演化及变形机制作了初步分析,并讨论了它们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通过构造岩及石英、云母的微观研究,认为本断裂带经历了韧性—脆性—脆韧性—脆性的交替变换变形过程。韧性变形具有波状消光、变形纹、流动构造、B+S构造岩等显微构造和组构特征。据重结晶晶粒粒径测定,其差异应力平均值为0.5干巴。脆性变形与韧性变形明显不同,表现出破裂构造和角砾岩类发育,可见吕对尔线和石英沙钟构造以及S构造岩或均质组构等特点。早期韧性变形阶段形成的糜棱岩是一种富硅岩石,硅除主要来自后来的热液外,也来自原岩的动力分异和动热变质作用。韧性变形阶段之后接着是脆性变形阶段,岩石产生破裂构造,充填了早期脉体。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形成碎裂糜棱岩的脆韧性变形阶段,此时的含矿断裂带是一个半开放系统,成矿的地质环境是:温度200—300℃,差异应力0.5干巴,区域差应力0.5干巴,深度1—2公里,基本上属低温浅成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