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697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In order to test different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Paleozoic evolution of the Ural–Mongol belt (UMB) and the amalgamation of Eurasia, we studied Middle Devonian basalts from two localities (11 sites) and Lower Silurian volcanics, redbeds, and intra-formational conglomerates from three localities (20 sites) in the Chingiz Range of East Kazakhstan. The Devonian rocks prove to be heavily overprinted in the late Paleozoic, and a high-temperature, presumably primary, southerly, and down component is isolated at only four sites from a homoclinal section. Most Silurian redbeds are found to be remagnetized in the late Paleozoic; in contrast, a bipolar near-horizontal remanence, isolated from Silurian volcanics, is most probably primary as indicated by positive tilt and conglomerate tests. Analysis of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the Chingiz Range shows that southward-pointing directions in Ordovician, Silurian, and Devonian rocks are of normal polarity and hence indicate large-scale rotations after the Middle Devonian. The Chingiz paleomagnetic directions can be compared with Paleozoic data from the North Tien Shan and with the horseshoe-shaped distribution of subduction-related volcanic complexes in Kazakhstan. Both paleomagnetic and geological data support the idea that today's strongly curved volcanic belts of Kazakhstan are an orocline, deformed mostly before mid-Permian time. Despite the determination of nearly a dozen new Paleozoic paleopoles in this study and other recent publications by our team, significant temporal and spatial gaps remain in our knowledge of the paleomagnetic directions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Paleozoic. However, the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Chingiz Range and the North Tien Shan indicate that these areas show generally coherent motions with Siberia and Baltic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2.
对14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进行抗剪加固试验,研究在受剪区粘贴高强复合纤维的加固效果和设计方法。主要分析了纤维粘贴量、包裹方法和剪跨比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加固梁受剪性能的影响和作用。对试验梁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抗剪加固设计中复合纤维设计应变的合理取值和计算公式,阐述了具体加固设计模型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3.
多期褶皱和构造置换是华北地台北缘太古宙鞍山群岩石中的主要变形特征,也是对太古宙鞍山群铁矿的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4.
山东文登金矿成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许顺山  杨农  孙青 《矿床地质》1997,16(3):272-277
本文通过古应力估算,流体包体研究,应变测量以及矿化蚀变规律研究,探讨了山东文登金矿的动力作用与金成矿的主要关系,认为构造动力作用的金成矿的主要原因,韧性剪切作用向韧-脆性变形作用的过渡过程是金成矿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5.
赣北修水观音阁砾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赣北地区双桥山群内角度不整合和地壳运动存在与否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论文以较丰富的详细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室内各类样品测试结果,围绕这个赣北地区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修水运动”不能成立,并提出了砾岩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6.
赣西北地区修水县联测图组1:5万区调主要进展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总结赣西北地区修水县联测图1∶5万区调取得的主要进展与区调方法上的创新。其中,在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中所识别、填绘出的近东西向紧闭同斜倒转褶皱,叠加近南北向开阔圆滑褶皱,在中小型陆相红盆中探索出的运用数理统计与沉积学研究相结合确定冲积扇体,并用扇体与岩性段双重方法予以图面表达以及第四纪研究成果等取得的重要进展。此外,就有关提高区调质量等问题浅谈其体会。  相似文献   
27.
小山水电站导流洞出口边坡其地质结构为下部中侏罗世安山岩(αJ2),其上覆盖了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玄武岩(βN~Q),两者间为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夹有0.1~0.6m厚的粘土状及碎石粘土状夹层,产状倾向河床,倾角±25°。在上覆玄武岩层中见有高倾角的宽张裂隙带,与不整合面一起构成松动岩体,不整合面为底滑面。通过边界条件的分析和稳定计算,松动岩体的抗滑系数K=3.102,边坡是稳定的。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导流洞出口提前28m进洞,节约挖方量60000m3,提前了工期。经三年多的施工到运行,边坡无异常变化,表明该项优化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8.
围绕着长江三峡库处区狮子口NNW向线性影像带的构造性及其地壳稳定性评价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以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研究,确认该影像带影像特征最明显的地段乃是一个滑褶型多层式得力滑动构造,本文还分析了该系统形成的介质条件,斜坡构造及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29.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侏罗纪盆地中发育有断层相关褶皱,有十分清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等构造样式。断层相关褶皱轴向呈东西向展布,形成褶皱的地层是早侏罗世右拐群煤系地层,表明该褶皱至少在煤层形成后,受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研究这一构造样式,对这一地区的推覆构造、盆山耦合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0.
红透山矿床变质岩系褶皱构造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华  李伟 《矿产与地质》2004,18(3):245-248
红透山式铜-锌矿床形成于太古代克拉通裂谷槽盆中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环境。因此,矿床的空间展布严格受特定的含矿岩系所控制。槽盆构造中的岩层褶皱构造最发育,矿床赋存在具多期褶皱构造叠加的大型同倾向形褶皱内,褶皱的层间虚脱是控矿有利构造空间,可以借此预测矿体侧伏方向及赋存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