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0篇
  免费   1504篇
  国内免费   3198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550篇
地球物理   1777篇
地质学   7282篇
海洋学   361篇
天文学   106篇
综合类   301篇
自然地理   313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366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401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499篇
  2011年   454篇
  2010年   420篇
  2009年   494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481篇
  2006年   485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288篇
  1999年   275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基于在自行改进设计的水下土体剪切界面摩擦力测定装置进行的室内试验结果,对不同粒组、含水率及剪切速率条件下土体剪切界面抗剪强度和摩擦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体间剪切界面抗剪强度和摩擦力与土体颗粒粒组、含水率相关性表现不同。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粉砂抗剪强度和摩擦力呈增加趋势,细砂、中砂抗剪强度和摩擦力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小。土体颗粒粒组不同,抗剪强度和摩擦力有明显差异,表现在粉砂大于细砂和中砂,小于黏粒含量较高的粉土,细砂和中砂的差别较小。试验条件下得到的粉砂、细砂、中砂土体与粉质土底床间的水下剪切界面摩擦力值在0.2~1.0 kPa区间,并结合海洋地质实例说明界面摩擦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2.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理解高原隆升和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而目前对于该地区挤压应力方向转变过程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对柴北缘逆冲带北西部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开展系统磁组构(本文特指磁化率各项异性)研究, 以揭示该地区挤压应力方向的转变特征.系统岩石磁学结果表明, 骆驼泉剖面新生代样品中主要磁性矿物是顺磁性组分和赤铁矿以及少量磁铁矿.通过对磁组构特征分析及其与古水流方向对比表明, 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磁组构主要为初始变形磁组构, 可用于指示沉积成岩时期的挤压应力方向.磁组构结果揭示, 骆驼泉地区挤压应力方向在上干柴沟组下部沉积时期为NNE-SSW向, 而上干柴沟组上部和油砂山组沉积时期转变为NE-SW向.结合柴北缘逆冲带已有磁组构结果指出, 该地区早期N-S向或NNE-SSW向挤压应力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早新生代以来近N-S向碰撞挤压过程有关, 指示印度—欧亚碰撞的挤压应力自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时期就已传播至高原东北部地区; 而后期NE-SW向挤压应力方向与该地区现今GPS揭示的上地壳运动方向一致, 可能与该时段高原东北部巨型走滑断裂构造体系(尤其是阿尔金断裂)有关.此外, 柴北缘逆冲带新生代挤压应力方向转变在其北西部起始于上干柴沟组下部沉积时期, 而南东部起始于上油砂山组下部沉积时期, 与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活动等地质证据共同揭示柴北缘逆冲带新生代的构造活动自靠近阿尔金断裂的北西部向南东部传播和扩展.综合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挤压应力方向转变和其他地质证据发现, 挤压应力方向转变显示出自柴北缘逆冲带北西部向东、西和南向扩展特征, 与阿尔金断裂在上干柴沟组下部-上油砂山组下部沉积时期剪切应力集中于断裂本身, 而上油砂山组下部沉积以来开始散布于高原东北部内部地区的两阶段走滑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53.
自由投放式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FADCP)观测以“自由落体”方式进行采样,其不依赖于测船钢缆牵引即可对全深度海流进行观测,观测稳定性较下放式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LADCP)大幅提升,有效减少了观测值之中的不规则运动。2021年4月与9月在南海西沙海域开展的FADCP观测实验获得了两个断面包含16个站的海流及CTD资料。基于静置期间的真实底流观测,各站全深度的海流剖面采用剪切法获得,潜标附近站位剖面与潜标观测剖面相比,平均流速偏差为3 cm/s。观测断面捕捉到了西沙海域两个时期的气旋涡,其垂直结构比HYCOM模拟更精细,表层流与绝对地转流契合。研究表明,FADCP对测船要求低、数据质量高,其后处理简便且结果良好,但无法对特定水层实施补充观测。  相似文献   
54.
滑带土残余强度的确定对于复活型滑坡稳定性及滑坡运动分析极其重要。黏性土滑带土环剪试验研究成果较多,但对于粉砂类滑带土这种特性不规则的土体则研究较少,粉砂类土常表现出复杂的剪切特性。本文利用环形剪切仪对粉砂类滑带土在不同前期固结压力下的抗剪强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研究不同超固结比对粉砂类滑带土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尤其是前期固结压力对滑带土残余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滑带土分别施加600、500、400kPa的前期固结压力,并与正常固结的样品对比研究,发现在相同正应力(50、100、200kPa)下剪切,前期固结压力对粉砂类滑带土峰值强度影响明显,峰值强度随着超固结比呈现线性增加;不同应力历史对粉砂类滑带土的残余强度影响并不显著,其残余强度与超固结比无关。  相似文献   
5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多种资料,分析2018年5月27日广西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环境条件、发展机制及大风的成因,结果表明:500 hPa冷舌叠加低层暖脊建立了较强的层结不稳定结构,同时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为飑线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广西沿海中尺度辐合线是导致此次飑线系统初始对流形成的触发机制;飑线低层暖湿入流到风暴顶形成辐散,中层后侧干冷空气入流使得飑线内下沉气流加强,下沉气流出流在风暴前侧形成辐合,触发新的对流,以及入流和出流错开形成飑线系统的自组织结构,使得飑线在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发展维持;近地面冷池的合并加强,造成的冷池密度流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临南洼陷带沙四段滨浅湖滩坝相成因的砂体广泛发育,近年来已成为该区十分重要的勘探后备阵地。但该区火成岩发育,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滩坝砂的分布发育不清,不利于勘探部署。在深化研究沙四上亚段古地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频谱分解等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分辩率,综合利用了正演及属性分析等技术,对滩坝砂岩的发育范围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该层系油藏的勘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7.
吴珍汉  叶培盛  吴中海  赵珍 《地质通报》2014,33(05):595-605
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出露显生宙不同时期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和多期岩浆热事件,良好地记录了印度大陆俯冲导致的构造变形和岩浆热历史。对雅拉香波穹隆不同构造部位的花岗质岩石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期构造岩浆事件的高精度测年数据。早期锆石年龄520.4±6.3Ma与536±12Ma指示喜马拉雅地块结晶基底泛非期岩浆侵位时代,晚期锆石年龄揭示新生代碰撞造山不同阶段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时代。其中,45.6±1.2~44.16±0.88Ma反映印度大陆向北俯冲的起始时代,35.00±0.48Ma对应于始新世晚期增厚地壳深部构造热事件年龄,15.67±0.50Ma指示雅拉香波核部花岗岩侵位及穹隆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58.
锡力诺尔金矿位于二连-贺根山断裂带偏南侧,为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新发现的金矿点。本文在系统研究苏左旗-阿巴嘎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基础上,对锡力诺尔金矿点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进行了阐述,认为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系上统林西组的细砂岩、砂砾岩的层间破碎带中,受控于北东向韧性剪切构造带和次级张性裂隙。通过锡力诺尔金矿点与外围金矿点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锡力诺尔金矿体的成因类型为石英脉与蚀变岩复合型,矿体主体为低品位蚀变岩型,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本文可为摸清该地区的金矿找矿思路和圈定金矿找矿靶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9.
Effect of abutment modeling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structur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butment behavior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certain bridge structures. Specifically in the case of short bridges with relatively stiff superstructures typical of highway overpasses, embankment mobilization and inelastic behavior of the soil material under high shear deformation levels dominate the response of the bridge and its column ben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ensitivity of bridge seismic response with respect to three different abutment modeling approaches. The abutment modeling approaches are based on three increasing levels of complexity that attempt to capture the critical components and modes of abutment response without the need to generate continuum models of the embankment, approach, and abutment foundations. Six exi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structures, typical of Ordinary Bridges in California, are selected for the analysis. Nonlinear models of the bridges are developed in OpenSees. Three abutment model types of increasing complexity are developed for each bridge, denoted as roller, simplified, and spring abutments. The roller model contains only single-point constraints. The spring model contains discrete representations of backfill, bearing pad, shear key, and back wall behavior. The simplified model is a compromise between the efficient roller model and the comprehensive spring model. Modal, pushover, and nonlinear dynamic time history analyses are conducted for the six bridges using the three abutment models for each bridge. Comparisons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major differences in mode shapes and periods, ultimate base shear strength, as well as peak displacements of the column top obtained due to dynamic excitation. The adequacy of the three abutment models used in the study to realistically represent all major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components of the abutments, including a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ir mass, stiffness, and nonlinear hysteretic behavior, is evalu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abutment modeling are made.  相似文献   
60.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控制试验资料,针对东亚区域雨带移动和大气环流特征演变的研究发现,华南春季降水是位于副热带的雨带的一部分,而且华南地区4、5月的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南4、5月降水偏多年份,前期3月阿留申低压加强,北半球西风减弱,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异常,导致冷暖空气在这里相遇造成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