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83篇 |
免费 | 3005篇 |
国内免费 | 7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9篇 |
大气科学 | 53篇 |
地球物理 | 11401篇 |
地质学 | 2482篇 |
海洋学 | 429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996篇 |
自然地理 | 4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69篇 |
2022年 | 311篇 |
2021年 | 485篇 |
2020年 | 428篇 |
2019年 | 474篇 |
2018年 | 462篇 |
2017年 | 459篇 |
2016年 | 342篇 |
2015年 | 519篇 |
2014年 | 641篇 |
2013年 | 688篇 |
2012年 | 632篇 |
2011年 | 702篇 |
2010年 | 655篇 |
2009年 | 873篇 |
2008年 | 638篇 |
2007年 | 743篇 |
2006年 | 699篇 |
2005年 | 703篇 |
2004年 | 632篇 |
2003年 | 614篇 |
2002年 | 477篇 |
2001年 | 446篇 |
2000年 | 424篇 |
1999年 | 371篇 |
1998年 | 370篇 |
1997年 | 343篇 |
1996年 | 355篇 |
1995年 | 296篇 |
1994年 | 282篇 |
1993年 | 225篇 |
1992年 | 183篇 |
1991年 | 107篇 |
1990年 | 71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1.
用自然类比法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级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进行了早期判断,找出了与之最相似的四个序列是1976年9月23日巴音木仁6.2级地震(S17)、1996年5月3日包头6.4级地震(558)、1985年4月18日禄劝6.3级地震(S34)和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0级地震(S33)。由此判断张北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推算最大余震震级应在4.3~4.7之间,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数可能在11~22次之间。实测结果张北地震最大余震震级4.6,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数18次,均在预测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用丰富的高质量数字强震记录对台湾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动的强度随震级、距离及场地条件的变化情况;同时对近断层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的形状主要受场地条件和震级控制(D+E类场地的反应谱要比B+C类的宽,震级大的反应谱要比震级小的宽),而受距离影响并不显著;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明显受断层活动特性影响:上盘的长周期地震动比下盘的强,北部的比南部的强.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新生代活动构造背景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域综合研究——以安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震的发生与断裂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为了科学合理并尽可能准确地判定未来地震重点危险区域,以安徽为例,利用由深浅部对比、宏微观构造解析所给出的新生代构造活动性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结果,对一些重点部位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长时间尺度的地质构造最新研究揭示的活动性较强区域,与根据近代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反映的危险性较大区域,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特征,从而为未来地震重点危险区域的判定提供了新的较为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Worldwide experience repeatedly shows that damages in structures caused by earthquake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site condition and epicentral distance. In this paper, a 21-storey shear wall-structure built in the 1960s in Hong Kong is selected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se two effects. Under various design earthquake intensities and for various site conditions, the fragility curves or damage probability matrix of such building is quantified in terms of the ductility factor, which is estimated from the ratio of storey yield shear to the inter-storey seismic shear. For high-rise buildings,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damage is obtained for a softer site condition, and damage is more severe for far field earthquakes than for near field earthquakes. For earthquake intensity of VIII, the probability of complete collapse (P) increases from 1 to 24% for near field earthquakes and from 1 to 41% for far field earthquakes if the building is moved form a rock site to a site consisting a 80 m thick soft clay. For intensity IX, P increases from 6 to 69% for near field earthquake and from 14 to 79% for far field earthquake if the building is again moved form rock site to soft soil site. Therefore, site effec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ot to be neglected. Similar site and epicentral effects should also be expected for other types of high-ris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6.
1991年2月25日柯坪6.5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土层地应力、金属摆倾斜仪等多项前兆观测出现异常变化,说明强震发生前近场灵敏度较低的简陋仪器也能观测到明显的前兆反应。分析、认识这些异常对地震短临预报的决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江苏省东台市Jiang港农场综合地震测报点微观观测虎皮鹦鹉的实验资料,详细介绍了1985年以来记录到的两次地震前鹦鹉异常反应。并对观测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异常指标的确定,地震前兆异常与非震异常特征及其鉴别方法等分别作了介绍和讨论,还对动物的微观观测可能成为监视地震的一种有希望的短临前兆手段,进行了估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省级区域测震台网在判别边界地震是否需要速报的问题,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的边界数据,利用几何学中包络线原理,在Matlab中将内蒙古地震速报范围以包络线的形式呈现,解译Msdp地震分析软件的数据接口,实现内蒙古地震速报区域在Msdp软件中的自动确认;对比分析地震速报区域自动确认功能的结果与现阶段手动量取方式判别地震事件是否需要速报的结果,表明地震速报区域的自动确认可提高速报业务软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简化地震速报工作的操作流程,减少速报用时,提高速报工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区所在的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区域水准、GPS、流动重力和跨断层短测线等地形变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已往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资料反映的震前区域性地壳变形背景、断层形变异常特征和可能的机理.结果认为:(1)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西秦岭、六盘山等构造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GPS水平挤压闭锁高应变积累、垂直隆升异常高梯度带和重力升、降差异剧烈变化等中长期背景;(2)震前到震时发震断裂附近及其外围相关构造区域断层形变异常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起伏波动变化显著,尤其是汶川地震以来的波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本区构造比邻的龙门山断裂带剧烈右旋错动对本区的影响,与本次岷县6.6级地震过程有关;(3)本区有地形变监测资料积累以来缺乏6级以上震例,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中长期形变背景异常,但何时进入短期-短临阶段确实很难把握,需要不断积累总结和探索提高. 相似文献
20.
Kiyoo Mogi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1988,126(2-4):447-463
Before the 1944 Tonankai earthquake along the Nankai Trough, seismic activity increased in the shallow depths, and then the activity gradually migrated downwards. When it reached its limit (a depth of approximatelty 70 km), the main shock occurred. Several deep earthquakes, including one ofM5.3, occurred several months prior to the Tonankai earthquake. A similar downward migration pattern also can be recognized regarding the 1952 Tokachi-oki earthquake. In this case the deepest earthquakes reached about 400 km. This may be one of the intermediate-term precursory phenomena of great thrusttype earthquakes in subduction zones. Recent observations in the Tokai district along the Suruga Trough, where a large earthquake is expected to occur in the future, suggest a similar downward migration pattern in the land are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