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17篇 |
免费 | 2573篇 |
国内免费 | 36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73篇 |
大气科学 | 1024篇 |
地球物理 | 2106篇 |
地质学 | 10017篇 |
海洋学 | 1321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1014篇 |
自然地理 | 2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0篇 |
2023年 | 323篇 |
2022年 | 561篇 |
2021年 | 680篇 |
2020年 | 661篇 |
2019年 | 811篇 |
2018年 | 637篇 |
2017年 | 688篇 |
2016年 | 745篇 |
2015年 | 760篇 |
2014年 | 933篇 |
2013年 | 817篇 |
2012年 | 981篇 |
2011年 | 973篇 |
2010年 | 803篇 |
2009年 | 779篇 |
2008年 | 787篇 |
2007年 | 810篇 |
2006年 | 811篇 |
2005年 | 673篇 |
2004年 | 601篇 |
2003年 | 529篇 |
2002年 | 467篇 |
2001年 | 435篇 |
2000年 | 343篇 |
1999年 | 310篇 |
1998年 | 282篇 |
1997年 | 256篇 |
1996年 | 220篇 |
1995年 | 187篇 |
1994年 | 169篇 |
1993年 | 136篇 |
1992年 | 136篇 |
1991年 | 89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我国"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结点上探求深入开展生态红线工作的可能性,文章对比了实施多年的海洋功能区划与历史新阶段提出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在法律地位和管控制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划分目标、空间管理及划分方法上具有差异性,海洋功能区划以"使用"为主,海洋生态红线以"保护"引领。在此基础上,建议未来海洋生态红线工作的开展可从海洋功能区划借鉴经验,建立完善的管控评估制度,确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先地位,处理好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关系。同时,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应以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限制低承载区的开发利用,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流域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本文讨论了水源地河流水化学与锶同位素(87Sr/86Sr)组成变化特征,目的在于了解水源地流域河流地表水溶质的物质来源以及岩石风化侵蚀过程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流域内河流水化学组成以Ca2+、HCO3-为主,Mg2+和SO42-次之,反映了碳酸盐岩风化溶解起控制作用的典型特征。水化学分析表明水源地河水受到工农业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河流87Sr/86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流域岩石风化输入至少存在三个不同端员(硅酸岩、石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混合。水源地流域内硅酸岩和碳酸岩的风化侵蚀速率分别为38.6和4.4 t/km2.a,总岩石风化侵蚀速率高于全球河流平均值。 相似文献
993.
土门子滑坡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自1992年以来滑坡体蠕动变形持续发展,近期变形进一步加剧造成滑体内公路及房屋破坏。在研究滑坡地质环境和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论表明,滑坡体处于整体蠕动变形局部滑移,持续强降雨是诱发其失稳破坏的主导因素在暴雨工况下,滑坡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极限状态,可能沿多个剪出口发生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994.
WANG Xiaohu SONG Yucai ZHANG Hongrui LIU Yingchao PAN Xiaofei GUO Tao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8,92(4):1486-1507
The Lanping Basin in the Nujiang‐Lancangjiang‐Jinshajiang (the Sanjiang) area of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astern Tethyan metallogenic domain. This basin hosts a number of large unique sediment‐hosted 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s or ore districts, such as the Baiyangp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which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re district. The Baiyangp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ast and west ore belts, which were formed in a folded tectogene of the India‐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al setting and was controlled by a large reverse fault. Field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dimentary strata were outcropped in the mining area, and that the orebodies are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faults and hosted in sandstone and carbonate rocks. However, the ore‐forming elements in the east ore belt are mainly Pb‐Zn‐Sr‐Ag, while Pb‐Zn‐Ag‐Cu‐Co elements are dominant in the west ore bel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Sr‐S‐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suggest that both ore belts had a homogeneous carbon source, and the carbon in hydrothermal calcite is derived from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rock strata; the ore‐forming fluids were originated from formation water and precipitate water, which belonged to basin brine fluid system; sulfur was from organic thermal 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and biological sulfate reduction; the metal mineralization material was from sedimentary strata and basement, b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material source of the basement and the strata and the superimposed mineralization of the west ore belt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ce of metallogenic element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etallogenic belts. The Pb‐Zn mineralization age of both ore belts was contemporary and formed in the same metallogenetic event. Both thrust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and occurred at the Early Oligocen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ge constrained by field geological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995.
996.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8.2级地震,我国大量地下流体台站记录到丰富的同震响应现象,甘肃地下流体观测资料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本文分析两次大地震时甘肃地区数字化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和响应能力,得到大部分井水位的同震响应有较一致的变化规律,且以振荡变化为主,震后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响应程度也与震级密切相关,即震级越大响应能力越强;由于水温和水位有不同的响应机理,因此水温不遵循这种规律,水温观测只有2个井点记录到同震响应,且记录的幅度基本相当,变化周期较大,恢复时间也较慢。 相似文献
997.
粤西河台金矿区位于钦州湾—杭州湾(钦—杭)结合带南段的云开地区,是典型的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然而,对于剪切带中有利于金成矿的地质环境及其成矿过程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河台矿区高村矿床进行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含金剪切带中各类糜棱岩系列岩石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应力变化—成分变异的对比序列,从而进一步揭示剪切变形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剪切带中白(绢)云母的含量在9%~40%,并且在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含矿糜棱岩、无矿超糜棱岩、含矿超糜棱岩中含量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白(绢)云母主要为2M1型,b0值分布在0.55505~0.99002 nm之间,在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和无矿超糜棱岩中逐渐增高,分别形成在低压、中压和高压环境。可见,从初糜棱岩到超糜棱岩,随着变形强度的增加,热液活动也随之增强,从而新生成了大量白(绢)云母。然而,在含矿的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中还存在一些低压白云母,推测其可能是在后期脆性裂隙中由于流体活动所新形成的。因此,成矿可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阶段导致金的初步富集,后期叠加的脆性破裂阶段形成具有工业品位的矿体。另外,无矿超糜棱岩的石英含量(29.8%)明显低于糜棱岩(44.2%),推测在形成石英脉型矿体过程中,部分热液可能来自于其围岩超糜棱岩。因此,相对于初糜棱岩和糜棱岩,超糜棱岩中更有利于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8.
广西扶贫开发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石漠化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2002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仍有95.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人均消费支出差异分别为3.43和3.37倍,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因而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城乡差距问题突出的区域之一。在分析广西农村贫困化基本状况、发生成因基础上,梳理了近10多年来广西实施就地开发、对口帮扶、异地安置和小额信贷等主要的扶贫开发成功模式,进一步指出新形势下加快扶贫开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及促进农村扶贫开发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可行战略。 相似文献
99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直罗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分带特征,通过对不同分带砂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及环境敏感参数特征对比研究,将旬邑-宜君地区古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水-岩作用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古层间氧化带形成和大规模成矿阶段、二次还原改造阶段。(1)古层间氧化带形成和大规模成矿阶段:含氧水进入目的层砂体,使砂体中Fe2+氧化成Fe3+(Fe2+含量最低,Fe3+最高);砂体中的U被氧化为U6+,形成铀酰腐殖酸盐络合物发生迁移(U、Corg、S含量最低、Th/U比值最高);长石高岭土化使Si发生流失(SiO2含量降低);携带大量U的氧化流体运移至氧化还原过渡带(Corg、∑S含量最高、Fe2+含量仅低于灰绿色砂体),还原剂(有机质和黄铁矿等)将U6+还原成U4+,形成沥青铀矿;U4+与SiO44-发生反应形成铀石(Th/U比...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四川自贡地方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资料,并结合注水井(家33井)的加压注水数据,研究了自贡—隆昌地区三个丛集区域(A、B、C)地震活动与家33井注水压力及注水量的相关性,同时从注水区域及邻区局部应力状态呈现的差异研究其发震机理.结果表明:家33井加压注水对其所在的B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负压注水阶段,注水量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不大,地震活动处于较弱状态;加压注水阶段,在压力持续升高的背景下,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其频次、强度与注水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研究区三次4级地震震源较浅、且均为逆冲型,震源机制节面与其震中附近断层走向一致.基于大量小震震源机制解,统计获得B区震源机制节面走向和P轴方位较A区相对离散;与川东南地区已有应力场结果相比,反演获得的B区主压应力方位较A区扰动偏大,可见在统一应力场的作用下,A、B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节面走向、P轴方位及反演得到的局部区域应力场呈现出的差异,与家33井加压注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