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9篇
  免费   731篇
  国内免费   613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76篇
地质学   2975篇
海洋学   268篇
天文学   89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虽然层序地层学与含油气系统理论的各自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但由于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沉积岩)是含油气系统研究对象(油气)的载体,二者可以由含油气盆地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层序地层分析包含了对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载体的分析,因而沉积层序的组成单元与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有必然的联系:在一个沉积盆地的数个沉积层序中,成熟烃源岩往往是地史中具一定埋深、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的凝缩层,这个凝缩层往往是一个构造超层序的最大海(湖)泛面;储集岩往往是成熟烃源岩之上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或紧邻成熟烃源岩的高水位体系域;有效盖层为储集岩之上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及凝缩层;成熟烃源岩之上的沉积层序为上覆岩层;低水位体系域储集岩有可能沿上倾方向尖灭,被层序界面及其上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岩性圈闭;除构造裂缝外,低水位体系域下切谷可作为油气向上运移通道;一个含油气系统往往跨越不同的沉积层序甚至构造超层序。  相似文献   
72.
义县地区广义的义县组可解体为王家屯组 (暂命名 )和义县组 ;分属王家屯和义县火山旋回 ,前者为偏酸、偏碱性 ,后者主体为中基性、末期为中酸性火山岩系 ,并广泛发育潜火山岩相的玄武玢岩、安山玢岩和火山集块角砾熔岩筒。该区有七个主要沉积层 ,自下而上分别为王家屯组马神庙层、义县组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朱家沟层和金刚山层 ;产有较丰富的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以砖城子层、大康堡层和金刚山层为界 ,义县火山旋回可划分为 4个亚旋回 ,分别代表火山活动的初始期、主期、晚期和末期。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相当义县地区义县组的第一和第二亚旋回 ,含鸟类化石的主沉积层 (尖山沟层和上园层 )可与砖城子层对比  相似文献   
73.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兴建了许多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高度大、重心高、基底压力大及基础埋深大等。而武汉地区的地质条件又比较复杂,就第四纪地层而言,从最新沉积的各类软土如人工填土、淤泥类土、软塑状粘性土等,到全新世(Q4)沉积的各类砂土与卵砾石,直至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老粘土均有分布。各类土层的厚度、深度及性质均变化较大。因此武汉地区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问题就显得复杂与多样,在众多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中,本文主要分析了比较突出的基础持力层与基础类型的确定,深基坑开挖中的边坡滑移、基坑涌水、流砂、突涌以及基坑防护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一些规律,对今后高层建筑的兴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4.
Abstract The Joggins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the Cumberland Basin, which experienced rapid mid‐Carboniferous subsidence on bounding faults. A 600 m measured section of coastal and alluvial plain strata comprises cycles tens to hundreds of metres thick. The cycles commence with coal and fossiliferous limestone/siltstone intervals, interpreted as widespread flooding events. These intervals are overlain by coarsening‐upward successions capped by planar‐based sandstone mounds, up to 100 m in width that represent the progradation of small, river‐generated delta lobes into a standing body of open water developed during transgression. The overlying strata contain sand‐rich heterolithic packages, 1–8 m thick,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channel bodies 2–3 m thick and 10–50 m wide. Drifted plant debris, Calamites groves and erect lycopsid trees are preserved within these predominantly green‐grey heterolithic sediments, which were deposited on a coastal wetland or deltaic plain traversed by channel systems. The cycles conclude with red siltstones, containing calcareous nodules, that are interbedded with thin sandstones and associated with both single‐storey channel bodies (1–1·5 m thick and 2–3 m wide) and larger, multistorey channels (3–6 m thick) with incised margins. Numerous channel bodies at the same level suggest that multiple‐channel, anastomosed river systems were developed on a well‐drained floodplain. Many minor flooding surfaces divide the strata into parasequences with dominantly progradational and aggradational stacking patterns. Multistorey channel bodies are relatively thin, fine grained and modestly incised, and palaeosols are immature and cumulative. The abundance and prominence of flooding surfaces suggests that base‐level rise was enhanced, whereas the lack of evidence for abrupt basinward stepping of facies belts, coupled with the absence of strong fluvial incision and mature palaeosols, suggests that base‐level fall was suppressed. Thes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re considered to reflect a tectonic architectural signa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gh‐subsidence basinal setting. Evidence for restricted marine influence and variation in floral assemblages suggests modulation by eustatic and climatic effects, although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is uncertain.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青海省区域地震活动序列的分析,发现一定强度的地震活动序列存在着内在的、有序可数的“自然节律”。并从逾渗模型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了初步解释。认为:中强地震的自然节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平衡条件下地震活动的抗混性。  相似文献   
76.
总结了1995年海南东方近海5.2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宏观烈度,地震序列特征,前兆异常以及地震活动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该区及附近地区仍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7.
杨仕升 《华南地震》1997,17(4):42-47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利用30次强震震后1天和2天内的地震资料作为学习样本,对广西及其邻区发生的4次地震的震型作了早期预测判定,结果表明应用效果较好,正确率达75%。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8.
唐山地震的超晚期强余震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华北历史地震的重复性和免疫性,认为在唐山周围85km,200年内,对6级地震具有一定的免疫性;在研究了唐山地震序列自身的衰减规律后,认为在今后几十几强余震的最大活动水平为5级,发生6级以上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79.
对发生在华北地区31个M≥5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的研究得出:(1)华北地区发生M≥5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短期平静现象与大震发生的相关性很强。31个M≥5地震前的平静时间主要集中在20~87d,120~210d和大于210d。同时还得出大震前的短期平静时间与震级大小无关的结论;(2)区域地震活动在短时间内出现增强趋势,与发生大震的相关性很弱,相关的仅占总数的6.4%  相似文献   
80.
湘鄂赣二叠纪沉积盆地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湘鄂赣二叠纪沉积盆地是在统一的陆愉--华南陆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情况、沉积物充填序列、沉积相带及空间配置,该区可以划分为四种沉积盆地,即扬子克拉通盆地、扬子克拉通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湘赣板内拉张盆地和华夏克拉能边缘盆地。由于没沉积盆地中层序发展的主控因素及上关效应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层序发育特点的差异,本文详细划分了各种沉积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并进行了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