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3篇
  免费   1123篇
  国内免费   101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91篇
地质学   4418篇
海洋学   56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6篇
自然地理   16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y that is the key for oil produc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secondary oil recovery requires analyzing a great deal of data accumulated within decades of oil field development. At many case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ps need to be reconstructed and redrawn frequently,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heav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racing the micro-facies boundary, and drawing the map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belts automatically by computer technique.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strata of multiple wells as well as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facies. The approach includes transform, gridding, interpolation, superposing, searching boundary and drawing the map of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 and employs the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and "worm" interpol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cluding sand ribbon and/or sand blanket. The computer softwa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principle provides a tool for quick visual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reservoir. Satisfie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ed by applying the technique to the Putaohua Oil Field in Songliao Basin, China.  相似文献   
72.
笔者采用ICP-MS测试分析技术,对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震旦-志留纪地层28件样品进行了B、V、Ni、Sr、Ba、Th、U等指示沉积环境的敏感微量元素做了系统测试分析,采用GB/T14506.28-93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并探讨了Sr/Ba、V/Ni、V/(V+Ni)、Sr/Ca、Ca/Mg、Th/U比值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本区下组合沉积环境主要为半深海、深海及浅海滞流环境.元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区域性变化.  相似文献   
73.
川东—渝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沉积相分析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6个体系域,编制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SQ1层序时期,研究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属于区域性缓慢海进-缓慢海退沉积旋回的产物,一度开阔深水的台盆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台地边缘与台内鲕滩的沉积相分异和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形成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主要时期,尤以海侵期鲕滩最为发育;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水循环受限和干旱炎热气候的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最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74.
针对惠民凹陷大芦家地区各断块地层单元划分不一致,沉积相认识存在分歧等问题,依据旋回级次、旋回性质等,将馆陶组三段划分出2个四级旋回、4个五级旋回、16个六级旋回;并以岩芯及室内分析资料、测井资料等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岩石类型、粒度及结构特征、垂向粒序变化、层理构造类型及自然电位曲线形态等。结果表明:惠民凹陷大芦家地区馆陶组三段主要发育冲积扇及辫状河;冲积扇主要发育辫流砂岛、辫流沟道、辫流带、漫流席状砂、远端砂丘等微相;辫状河主要发育心滩,辫状河道充填,天然堤、漫滩和道间洼地沉积,泛滥平原沉积,废弃河道等微相;2个四级旋回的沉积相类型及空间展布特征相似;第Ⅰ五级旋回在研究区中偏西部属冲积扇沉积,主要发育辫流砂岛、辫流沟道、辫流带微相,在东部属扇前平原沉积;第Ⅱ五级旋回早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河道规模较大,仅在第Ⅱ1六级旋回的东北部位见冲积扇的辫流砂岛及辫流沟道微相;第Ⅱ五级旋回中期属辫状河沉积,河道规模减小,2个河道群自NW向SE方向流动;第Ⅱ五级旋回晚期河道规模更小,逐渐向曲流河沉积过渡。  相似文献   
75.
玉山煤矿含煤地层为吴家坪组,可采煤层2层,具有中灰、中等挥发分、高硫分、低磷分、特低—低氯,低砷、高氟,中高发热量的煤质特征,煤类丰富,呈条带状分布。通过对区内沉积环境和煤的变质作用2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形成煤层高硫、中灰特征的影响因素,解释了煤类分带现象,并指出了主要煤质指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6.
小牛煤矿位于贵州省内水城矿区的格目底向斜东段北翼,含煤地层为晚二叠世龙潭组,含煤性好。通过对小牛煤矿含煤地层及其含煤性的研究,确定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是海陆过渡相中的三角洲沉积类型,并初步建立了沉积模式,龙潭早期和晚期均有较好的聚煤作用发生并叠加,是聚煤的最佳场所,含煤性最好。  相似文献   
77.
新疆巴楚中—晚奥陶世牙形刺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中—上奥陶统灰岩相地层露头分布在巴楚良里塔格地区的一间房—唐王城。以牙形刺动物群为依据厘定3个组的时代,从下至上为一间房组(Periodus flabellum层、Pygodus serra层,属达瑞威尔阶)、吐木休克组(Pygodus anserinus层、Baltoniodus alobatus带,属桑比阶)和良里塔格组(含B.confluens动物群层,属凯迪阶下部)。一间房组的开始标志了新一期的海进,此组下段发育1期藻丘,中段发育1期藻丘、1期瓶筐石礁丘和3—4期瓶筐石—棘屑滩,上段代表了海水加深至浪基面之下的过程;吐木休克组沉积过程中达到了海进最大值,为凝缩沉积;良里塔格组代表了逐渐海退的过程,由浅滩和3期藻丘建造组成。  相似文献   
78.
杨家堡子铁矿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隶属苍峄铁成矿带,矿体赋存于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上部的变质岩中。该矿床内圈定磁铁矿体11个,求得铁矿石(333)资源量3 378.2万t,矿床平均品位TFe 33.30%,mFe 22.64%。主矿体为Ⅲ-6矿体,占矿床总资源量的83.69%,其长度1 137 m,最大斜深1 065 m,埋深707~1 369m,形态复杂程度中等,品位变化属均匀类型。含矿岩石为磁铁石英角闪岩。矿石中的主要有用组分为Fe,伴生元素含量较低,均无综合回收利用价值,有害组分S、P的含量均较低,经选矿后可达到炼钢及炼铁要求。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变晶结构和柱状变晶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为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的矿石较少,但品位相对较高。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磁铁矿石,工业类型属需选磁性铁矿石。该矿床成因与苍峄铁矿一脉相承,为典型的BIF型铁矿。根据区内以及邻区的见矿情况结合磁异常特征分析,杨家堡子矿区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9.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大型断陷山间盆地,该地区的流动观测记录了2008年11月10日发生于大柴旦附近的M_W6.3地震。和附近的基岩上的记录相比,盆地内部的记录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地面运动放大效应,表现为峰值速度的增大、持续时间的延长,其呈现出长持续时间的后续震相。傅里叶频谱分析表明盆地内部显著的后续震相的频率和直达波相比较低,地面质点运动轨迹图显示后续震相为面波运动特征。为了解释地面运动的差异,构建二维模型,通过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地震波在盆地内部的传播过程,结果显示盆地内部低速层的存在造成直达波的放大以及多次反射与转换,盆地边缘结构造成的波的相干叠加产生了强烈的次生面波,其低频、大振幅、长持续时间的特征是盆地内部地面运动放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松辽坳陷湖盆环状坡折带发育特征及对沉积过程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层学、精细沉积体系分析和构造-古地貌恢复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坳陷期松辽湖盆开展了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再评价。研究认为,拗陷期影响和控制松辽盆地沉积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古松辽湖盆发育的内环坡折带和外环坡折带。可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张扭性和压扭性。张扭型坡折以泉头组为代表,压扭型坡折在姚家组最典型。它们各自控制着不同的沉积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古松嫩平原沉积模型和古松嫩湖泊三角洲沉积模型。提出了以内、外环坡折为基础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