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4篇 |
免费 | 1226篇 |
国内免费 | 11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239篇 |
地质学 | 5150篇 |
海洋学 | 64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86篇 |
自然地理 | 1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28篇 |
2022年 | 178篇 |
2021年 | 230篇 |
2020年 | 211篇 |
2019年 | 215篇 |
2018年 | 207篇 |
2017年 | 164篇 |
2016年 | 257篇 |
2015年 | 264篇 |
2014年 | 313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333篇 |
2010年 | 279篇 |
2009年 | 293篇 |
2008年 | 264篇 |
2007年 | 253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181篇 |
2003年 | 168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148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160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98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安徽巢北地区五通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泥盆系五通组地层, 因为处于海侵初期, 地层中陆相和海相特征共存, 导致对该组沉积环境认识上的分歧;安徽巢北地区泥盆系五通组为一套厚层砂岩夹泥岩组合, 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一直不清。为此,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剖面实测基础上, 采用沉积学、地层学等方法, 结合室内磨片和粒度分析方法, 对其厚层砂岩段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发现巢湖地区五通组形成于海相沉积环境, 即具滚动组分和跳跃组分组成的多段式的后滨-前滨, 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组成的两段式的前滨-上临滨, 有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组成的两段式的沙泥混合坪, 结合沉积序列特点和沉积特征, 最终确定五通组的观山段下部为滨岸相的后滨-前滨的砾石海滩沉积, 观山段上部为滨岸相的前滨-上临滨的砂质海滩沉积, 擂鼓台段下部为滨岸相的混合坪粉砂岩泥岩沉积, 擂鼓台段中部为滨岸相的泥坪、海湾、滨岸沼泽沉积间有前滨的砂质海滩沉积, 擂鼓台段上部为滨岸相的含铁质的混合坪沉积。该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也具有一定的教学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峨眉山地幔柱上升的沉积响应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下伏茅口组的部分缺失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快速上升及其所形成的地壳穹状隆起造成的。对该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记录的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之下零星发育一套碎屑岩系,其主要分布在穹状隆起的边缘。在隆起西缘盐源平川一带,为一岩性以砾岩、砂岩为主的低位水下扇;在隆起的东北缘普格、巧家、武定一带,峨眉山玄武岩之下发育一层砾石,主要为茅口组灰岩的灰岩质砾岩;昆明西山地区的灰岩质砾岩中灰岩砾石的磨圆较好,可能代表古河谷沉积。在茅口组顶部古剥蚀面上还零星可见一层厚几米至十几米残积相碎屑岩或底砾岩。上述碎屑岩系的厘定及对其空间分布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地壳发生快速穹状抬升,碎屑岩是峨眉山地幔柱上升造成的沉积响应;地幔柱的上升还造成上扬子中、晚二叠世区域岩相古地理的突变和隆起区古喀斯特的形成。这些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形成机制提供了进一步佐证,同时深化了对晚古生代上扬子西缘构造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3.
994.
In order to study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Paleozoic in Kala area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the authors have conducted th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the widely distributed silicate in Qiongyi Formation of Lower Carboniferous and Kawenggou Formation of Upper Permi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licate in the study area belongs to the pure siliceous rocks, with a continuous supply of land-based materials during the deposition process. The average Al/(Al+Fe+Mn) ratio is 0.62, and the silicate shows a biogenic origin by the Al-Fe-Mn diagram. The ratios of Al2O3/ (Al2O3+ Fe2O3), Th/U, Th/Sc, (La/Ce)N and (La/Yb)N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discriminant diagram demonstrate that the silicate developed in a shallow-slope depesi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Ceanom value is -0.04 to 0.07, and it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the Carboniferous to the Permian period, indicating the water body is in an anoxic environment with gradually increasing reducibility. The Garz--Litang basin opened in the Carboniferous peri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it continued to expand during the Permian period, with the gradually increasing depth of the seawater within the sedimentary basins. 相似文献
995.
组成青藏高原的主要微板块在不同的阶段经历了各具特色的地质演化历程和发展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的沉积地质历史演化 经历了区内各主要微板块的基底形成与盖层沉积演化 的前特提斯阶段;以板块汇聚边缘与碰撞时期的构造背景为基础,划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沉积叶质历史发展及其所形成的弧盆体系格架的特提斯形成演化阶段;随着始新世末期残留海的消失,青藏地区形成统一大陆,并进入统一应力场的青藏统-陆壳形成阶段;从中上新世开始的青藏高原隆升阶段,青藏高原上发育了一些大中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如羌塘盆地、措勤盆地、昌都盆地等都经历过从弧后向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演化阶段,并具有受喜马拉雅运动统一改造的特征,这些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96.
该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溶解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压实、自生矿物充填和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亚期。该区储层较高的孔隙度是晚成岩期强烈的溶解作用形成次生溶孔的结果,而储层砂岩较低渗透率的主要成因机理是成岩期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此外,溶蚀作用形成的孤立、互不连通的粒间孔也是形成低渗微细喉道储层的主要原因。有利孔隙组合为粒间溶蚀孔-原生粒间孔-粒内破碎缝,有利储层的分布受砂体分布、构造配置及成岩作用的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塔然高勒地区直罗组上段、下段的岩性-岩相特征以及参与蚀变作用的流体强度差异,开展了系统的岩心观察、剖面对比,并结合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和U、Th元素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直罗组上段主要由灰绿色、红色泥岩夹透镜状红色、黄色、灰绿色砂岩组成,北部主要由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砂岩构成,南北部下段均由灰白色、灰绿色砂岩或砂砾岩夹薄层泥岩组成。直罗组红色砂岩为原生沉积,灰绿色砂岩为后生改造类型;上段受含氧含铀水和深部还原性流体作用强度较下段变弱,且由北向南作用程度降低,北部还原蚀变岩石与原生岩石共存,南部基本保留原生岩石;下段则受流体改造更为充分,主体为后生蚀变岩石。直罗组不同类型砂体的展布兼受沉积相和后期流体双重作用,但强弱差异性明显,限制了铀矿化产出在直罗组下段砂体中的定位,因此,上、下段应作为不同的成矿体系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在中国新疆和华南海相泥盆系中识别出交切、并列、叠覆遗迹组构(相关遗迹组构类)和欧氏、拓扑遗迹组构(本体遗迹组构类).通过对火山碎屑风暴岩中复合交切遗迹组构的研究发现,共生组合在一起的遗迹化石,可划分出6个遗迹阶层,具有不同的先后、世代关系和指相意义.拓扑遗迹组构分析表明,庞大的雕画迹家族可归并为3个拓扑类,它们分别同胚于线、树、网.雕画迹从线至网的拓扑形态谱系结构,分别代表深水或缺氧环境中,造迹生物寻觅式、探索式和诱捕式的觅食行为.研究表明:遗迹组构分析对副层序、凝缩段、不同海平面变化速度形成的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识别和高频旋回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