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4篇
  免费   807篇
  国内免费   1024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150篇
地球物理   872篇
地质学   3510篇
海洋学   604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62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3 毫秒
201.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从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两个方面探讨反转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主要发育一系列"上凸下凹"的大型褶皱背斜,伴生NWW向弱走滑断裂构造和NNW向张剪构造。反转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符合NEE右旋剪切应力场特征,形成时间与东沙运动一致,表明该反转构造带可能受晚中新世南海东北部东沙运动产生的右旋走滑应力场作用控制。反转构造有利于研究区圈闭的重建和改造,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新区油气运移和重新优选分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02.
首次对南海柳珊瑚Leptogorgia rigida中甾体类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柱层析、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薄层色谱(T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现代波谱分析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南海柳珊瑚Leptogorgia rigid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8个甾类化合物, 结构依次为: 3β, 6β, 11-trihydroxy-9, 11-seco-5α-chloest-7-en-9-one (1); 3β, 6α, 11- trihydroxy-9, 11-seco-5α-chloest-7-en-9-one (2); 3β, 6α, 11-trihydroxy-5α-chloest-7, 22(E)-dien-9-one (3); pregnan-4-en-3, 20-dione (4); 5α-pregnan-3, 20-dione (5); 3β-hydroxy-pregnan-5-en-20-dion (6); 3β-hydroxy-5α-pregnan-20-one (7); 和3β, 6α, 11-trihydroxy-9, 11-seco-5α-gorgosterol (8)。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Leptogorgia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203.
次生组分沉淀是海底岩石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次生组分去除是减少次生组分干扰、获取海底岩石高质量数据的关键。选择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MK海山相对新鲜的玄武岩作为研究对象,经研磨、均一化后将粉末样品分为49份,其中48份分别以0.25,0.50,1.00,1.50,2.00,2.50 mol/L六种浓度的足量HCl溶解0.5,1,2,4,8,16,32和64 h后,选取溶解残渣测定主要氧化物和特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确定HCl溶解法在去除次生组分的同时不会对海底新鲜玄武岩中原生组分造成影响的HCl浓度-时间组合。结果表明,在HCl浓度为1.00~2.50 mol/L,溶解时间为0.5~2 h的12种HCl浓度-时间组合均可保证海底玄武岩中原生组分的安全,并可有效去除次生组分。综合海底蚀变玄武岩次生组分去除实验研究,推荐使用1.00~2.00 mol/L HCl,溶解时间在0.5~1 h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204.
揭示班公湖- 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 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相似文献   
205.
遥感技术预测油气勘探靶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技术预测油气勘探靶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目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油气遥感方法用于预测油气勘探靶区。简单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重点对遥感影像中的线-环影像构造异常和烃渗漏异常所表现的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最后对遥感技术在预测油气勘探靶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6.
对文安5.1级地震的一些异常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地震逆时针方向迁移可能是地震空间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可作为背景异常。震前,地磁交汇法出现的异常,再次显示出该方法对地点预测的最大优势,交汇点附近即是未来震中区。这些异常特征对我们认识地震和预测地震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7.
邢台7.2级地震的发震背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从太阳黑子活动、地震迁移、地震韵律和月相等各方面,对邢台地震的发震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背景特征是很突出的。认为地震的发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发震背景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地震和预测未来地震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8.
生物源与人为源有机气体氧化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SOA的产生与其前体物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有机气体之间存在复合相互作用以及SOA形成机制复杂,目前对不同有机气体混合体系中SOA的形成认知还比较匮乏。因此,深入了解有机气体多源、复杂的相互作用,摸清有机气体的大气氧化机制、SOA的形成及影响等对深入理解真实大气有机气体化学演变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旨在了解复合体系有机气体氧化生成SOA的相关研究进展。一方面总结了复合体系有机气体产生SOA质量浓度、产率、成分、挥发性、光学性质等的变化,侧重于实验室复合体系有机气体氧化对SOA形成的多重影响以及SOA组成元素、分子构成的变化特征,并总结了目前实验室基于模型对复合体系SOA生成的模拟研究和拟合情况;另一方面探究了环境因素,如相对湿度(RH)、温度(T)以及无机气体,如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氨气(NH3)等对复合体系有机气体形成SOA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9.
张岱岳 《地质与勘探》2024,60(2):244-264
河北中关铁矿是“邯邢式”矽卡岩铁矿的代表矿床,本文将中关铁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干矽卡岩阶段、湿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铁铜硫化物阶段和铅锌硫化物阶段。对湿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和铁铜硫化物阶段的金属矿物(包括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开展电子探针测试,并且对这三个成矿阶段的代表性磁铁矿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测试,旨在查明中关铁矿床中Co的赋存状态以及在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分布规律,探讨Co元素迁移演化-沉淀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o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中。不同成矿阶段的Co元素分布不均匀,氧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磁铁矿中的Co含量最高,分别为0.12%~1.39%、41×10-6~76×10-6;铁铜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大量出现,且Co含量相对较高,为BDL~0.45%,同时期条带状磁铁矿为32×10-6~71×10-6,故此阶段为Co元素最主要的富集阶段。湿矽卡岩阶段为较高温、弱氧化条件,氧化物阶段温度逐渐降低,氧逸度增加,Co可能主要以CoCl42?形式络合迁移;铁铜硫化物阶段温度进一步降低,但还原性增加,Co可能主要以CoCl42?和Co(HS)+形式络合迁移。温度降低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可能是控制Co沉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10.
美国法尔韦油田位于东得克萨斯盆地中心附近。油田发现于1960年,同年投入生产。原始地质储量为4亿桶,至2003年累计产油2.17亿桶。原油具挥发性,接近饱和。主要储层为下白垩统James组礁石灰岩,主要为骨架粒状灰岩/泥粒灰岩和富含双壳类粒泥状灰岩,各岩相的平均孔隙度一般在7%~11%,但平均渗透率在各岩相中不均,最高达(37~44)×10-3"m2。介绍了该油田的勘探史,描述了盆地构造演化史、含油气系统、地层沉积相和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