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69篇 |
免费 | 5640篇 |
国内免费 | 26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79篇 |
大气科学 | 2344篇 |
地球物理 | 2496篇 |
地质学 | 9782篇 |
海洋学 | 2021篇 |
天文学 | 418篇 |
综合类 | 1424篇 |
自然地理 | 23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309篇 |
2023年 | 335篇 |
2022年 | 568篇 |
2021年 | 718篇 |
2020年 | 740篇 |
2019年 | 812篇 |
2018年 | 616篇 |
2017年 | 773篇 |
2016年 | 747篇 |
2015年 | 832篇 |
2014年 | 1032篇 |
2013年 | 1014篇 |
2012年 | 1132篇 |
2011年 | 1233篇 |
2010年 | 995篇 |
2009年 | 1050篇 |
2008年 | 1035篇 |
2007年 | 1195篇 |
2006年 | 1093篇 |
2005年 | 1059篇 |
2004年 | 968篇 |
2003年 | 824篇 |
2002年 | 828篇 |
2001年 | 658篇 |
2000年 | 625篇 |
1999年 | 515篇 |
1998年 | 503篇 |
1997年 | 410篇 |
1996年 | 373篇 |
1995年 | 309篇 |
1994年 | 298篇 |
1993年 | 200篇 |
1992年 | 162篇 |
1991年 | 120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岩土工程专业体制的核心内涵,是强调岩土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监理5个环节的整体和统一性。岩土工程师,不仅要为建设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而且还要积极参与或争取主持整个岩土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本文以实例阐明了其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62.
作为古潮汐研究窗口的现代潮汐沉积体系,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古地层序列中潮汐沉积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识别依据。潮汐体系的不同分类与潮坪环境的异样分带,为多样的潮汐信号提供了独特的沉积环境;现代潮汐体系中的微生物研究不断扩展生物成因古潮汐信号的涵盖范畴,物理成因潮汐信号的丰硕成果为古沉积环境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潮汐沉积体系中古潮汐信号的新进展,分析了豫西元古界鲁山剖面的沉积特征,旨为区域古环境重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油气运移示踪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油田水化学、原油中的有机物质及原油含氮化合物等油气运移示踪标志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的油气运移路径进行了示踪分析,结果显示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沿齐家古龙凹陷—新店—白音诺勒方向展布,之后分为两支,其一继续向西部的平洋方向运移,其二穿过阿拉新向北部的富拉尔基方向运移,而油气从齐家古龙凹陷穿过敖古拉—他拉哈断层直接向西部斜坡带的运移是非常局限的。该主输导通道同该区已发现的油气资源的匹配较完美。重点讨论了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结果与其它示踪标志分析结果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指出对油气运移路径的分析应综合利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而不应该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两种示踪方法。 相似文献
67.
岩溶水流系统特征研究有助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借鉴水文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并量化了典型岩溶水流系统的空间特征以及其水文动态响应、温度场和电导率特征。划分了扇状、树枝状、平行状、梳状4种地下水系来综合反映岩溶水流系统的地表-地下岩溶特征,前两者主管道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裂隙起汇水作用,后两者主管道平行于地层走向,层面裂隙起汇水作用。黄陵穹隆西北翼、西翼和南翼以平行状和树枝状为主,东翼和北翼则以扇状水系和平行状水系为主。不同地下水系结构的形成及区域差异与含水系统和水系的空间关系和级次性密切相关,并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扇状和平行状岩溶水流系统对降雨响应最为敏感,而梳状水系岩溶水流系统响应和衰减过程最慢;基于岩溶地下水温度与出露高程和循环深度显著相关的关系建立了鄂西山区地下水温度线。这一基础性研究可为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研究和当地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8.
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缘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本文通过对北衙矿区内的斑岩体石英斑晶、斑岩型矿化、矽卡岩矿化中的矽卡岩及外围似层状热液型铅锌银矿化的岩(矿)石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北衙矿区内主要发育CO2、富CO2、含CO2、含子矿物三相、富气相水溶液及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六类流体包裹体;与斑岩型矿化有关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Na Cl-H2O-CO2体系热液,矽卡岩矿化相关成矿流体为一种高温的Na Cl-H2O及Na Cl-H2O-CO2体系热液,而外围似层状铅锌银矿化相关的成矿流体则为中温的Na Cl-H2O-CO2体系热液。对比分析表明,矽卡岩矿化中的矽卡岩矿物(以绿帘石类矿物为主)形成较早,其中发育富气相的流体包裹体,可以推断岩浆侵位后先分异出富水蒸气的流体,此后CO2才从成矿流体中大量分异。斑岩型矿化及外围地层中似层状铅锌银矿化脉体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与斑岩体石英斑晶内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组合类型基本一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斑岩体结晶分异出的岩浆热液。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北衙金多金属矿区内的矽卡岩型(金铜铁)、斑岩型(铜金钼)及外围碳酸盐岩等地层中的似层状热液型(铅锌银)矿床系列为与富碱斑岩体侵位活动有关的,由岩浆分异热液并逐渐演化形成的斑岩型金-铁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