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傅丛群 《探矿工程》2011,38(9):24-26
介绍了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应用绳索取心液动锤在金属矿及非金属矿钻探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实践表明,绳索取心液动锤钻进方法的采用,使机械钻速、回次长度和台月效率得到了成倍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2.
163.
通过HZ308多功能取心钻具有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地层的应用,提出了防止底喷分流式钻头堵心、减少其损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4.
江苏国际图书中心基坑开挖面积及支护深度都较大,通过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设计与施工,从基坑开挖到地下室施工到±0.00 m结束,基坑支护结构安全可靠。详细介绍了基坑支护方案、施工技术以及沉降位移监测和安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5.
以河北省昌黎县龙泰铁矿竖井工程为例,介绍了大直径回转钻机钻井法在竖井施工中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锁口、钻孔、井壁制作与安放、充填与固井等工艺过程。结果表明:在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含量丰富,尤其是存在着流砂层或巨厚卵石层等易塌陷等地质条件时,大直径回转钻机钻井法作为一种机械化程度高、施工进度快、工程造价低、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可以解决矿山竖井施工中的这些难题;同时,采用大直径回转钻机钻井法竖井施工,不会干扰地方、村民等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受地层、地下水、地域、地方干扰等影响;与普通掘进法和冷冻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安全、高效、机械化作业程度高、适应性广泛、施工方便等优点,是值得推进的一种竖井施工成井方法。  相似文献   
166.
李亮 《探矿工程》2016,43(5):17-21
2015年12月25日,山东省平邑县一石膏矿发生坍塌事故,多人被埋井下。由于救援人员通往井下的通道被堵死,利用巷道进行救援很难实施。为避免次生事故,决定采用大口径钻机打孔救援方案。救援过程中,多台钻机相互配合, BG26、BG38型旋挖钻机钻进上部孔段, RB-T90、T200XD型多功能钻机钻进下部孔段。钻达最终深度220 m后,成功将被困人员救出,创造了中国矿山救援史上第一个通过地面打孔救援的案例。主要介绍旋挖钻机在大直径救生孔成孔过程中关键技术点的控制,从钻头选择、护筒埋设、成孔钻进方面对钻孔垂直度进行控制;采用下入护筒、熟练人员精心操作、干成孔工艺等避免钻孔坍塌。  相似文献   
167.
对大直径反循环平底钻头回转钻进井底冲洗液流速进行了研究,得出在模拟实验条件下,井底各点切向速度,径向速度及合速度的大小及钻头转速,冲洗液流量对井底流速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68.
结合承德M24矿区深孔钻探工程,对钻进参数的选择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深孔钻进中,钻进压力的选择要综合考虑钻进的口径大小,岩石的硬度、强度、研磨性、完整性;在一定范围内,金刚石钻头的钻速和转速成正比例关系;冲冼液的选择应根据钻头类型与规格,胎体性能,钻孔深度,岩石研磨性、完整程度等来选择;适当扩大金刚石钻头的外径尺寸,能有效地避免高泵压的危害;可通过观察钻机主电机的电流指示表数值变化,判断孔内钻杆工况,电流的变化反映出钻机回转扭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9.
介绍了基于电子全站仪和PC计算机及有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工业旋转椭球体外形加工质量检测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检测应提供的检测内容和指标计算方法,特别提出了适应于作为外形检测指标的法向距概念,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检测方法适用于缺乏纹理的较难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处理的大型工艺工业部件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70.
Experimental abrasion of river‐bed materials has been widely undertaken, producing ‘downstream’ fining rates that generally are believed to be much less than those observed in the field. A conclusion commonly adopted has been that sorting processe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abrasion processes.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results from an abrasion tank and a tumbling barrel are presented, which show that abrasion patterns and rates differ according to the equipment used, clast size and shape, the clast charge (barrel) and water velocity and bed material (tank). Abrasion is a composite process, and the effects achieved appear to be dominated by percussion in the tank and grinding in the barrel. Breakage, crushing and sandblasting are not modelled effectively, nor are effects achieved on clasts when they form part of the bed.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other equipment used, the very limited amount of direct field abrasion monitoring, and with the probable suite of processes that may occur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lso reviewed are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when laboratory weight‐loss abrasion coefficients are used or converted into ones of size diminution, as usually derived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of down‐channel trends. It is concluded that field abrasion rates generally have been underestimated, as the processes involved are at best only selectively represented by 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so far used, and because the results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are capable of misinterpretation when related to field trend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