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73篇 |
免费 | 369篇 |
国内免费 | 2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8篇 |
大气科学 | 50篇 |
地球物理 | 272篇 |
地质学 | 777篇 |
海洋学 | 174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227篇 |
自然地理 | 16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110篇 |
2018年 | 98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121篇 |
2013年 | 196篇 |
2012年 | 175篇 |
2011年 | 171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52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185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138篇 |
2002年 | 132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A second‐generation, source‐to‐sink cellular automaton‐based model presented here captures and quantifies many of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evolution of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s by varying only a small number of parameters. The role of sediment supply,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transport capacity (together defined as sediment stat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n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 over long time scales is quantified from model simulations. Seven dune‐field patterns can be classified from simulation results varying the sediment supply and transport capacity that control the type and frequency of dune interactions, the sediment avail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ultimately, the development of dune‐field patterns. This model allows predictions to be made about the range of sediment supply and wind strengths required to produce the dune‐field patterns seen in the real world. A new clustered dune‐field pattern is identified from model results and used to propose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superimposed dunes. Bedforms are hypothesized to cluster together, simultaneously forming two spatial scales of bedforms without first developing a large basal dune with small superimposed dunes. Manipulation of boundary conditions produces evolving dune field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configurations of sediment supply. Trends of spacing and crest length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variability as the dune field matures. This simple model is a valuable tool which can be used to elucidate the dominant control of aeolian sediment stat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s. 相似文献
43.
县域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生态学属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 ,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进行景观尺度地域生态规划 ,并提出相应的规划与设计方案。该文以景观生态规划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为指导 ,进行密云县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最终目的是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农业生态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44.
45.
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湿地退化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功能研究基础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对处于生态脆弱区的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松嫩平原西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4 488.13 km2,近50年来减少了62.54%;2000年斑块密度为1954年的1.67倍,且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周长均减小,说明沼泽景观破碎化严重;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近50年,向西北方向偏移了19.4 km,主轴方向顺时针旋转了9.23o,表明了沼泽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不平衡性:湿地的萎缩程度偏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得出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减少及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该区生态环境原生脆弱性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导致的.通过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为沼泽湿地格局优化和生物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鄂尔多斯市地处温带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半干旱区,是中国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土地沙漠化发展和逆转过程及影响因素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代表性。以7期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提取沙漠化土地类型及程度的时空格局信息,分析了该地区自1975年以来的土地沙漠化过程,并结合气象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脆弱生态环境背景下,鄂尔多斯市土地沙漠化受人口数量增加、过垦及过牧等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不同时段土地沙漠化发展的方向与驱动力都有所不同,1975-2000年是土地沙漠化的急剧发展期,驱动力以人为因素为主导,自然因素为基础;2000-2015年是土地沙漠化的逆转期,驱动力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辅。 相似文献
47.
信江盆地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由于影响丹霞地貌演化的成景系统诸要素具有不同特征,信江盆地内不同部位丹霞地貌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进程,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在盆地内成带状分布。盆地边缘由于受红层岩性、断裂构造及信江支流等因素影响,地表剥蚀速率快,丹霞地貌演化已步入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阶段,以丹霞石林、峰林、峰丛、崖壁以及各种类型的造型石为特征;盆地中部虽然断裂构造发育程度较弱,但受信江流水侵蚀,丹霞地貌演化也步入青年期至壮年早期阶段,以低矮的圆丘状丹霞石峰及岩洞为特征;而中部过渡地带,由于构造、水系发育均较弱,地貌演化速率慢,丹霞地貌演化处于幼年期至青年早期阶段,以石寨、巷谷、岩崖等景观为特征。 相似文献
48.
“源-汇”景观格局的热岛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基于2017年Landsat 8遥感影像,通过GIS技术选取城市地表温度、源汇景观密度、源汇景观贡献度和景观效应指数,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汉市局部源汇景观格局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贡献及其效应。结果表明:① 武汉市城区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热岛强度大、范围广,呈“大”字型分布,工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产生的UHI更显著;② 武汉市城区平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在距市中心约8 km处达到峰值后沿城乡梯度逐渐下降,呈现“倒钩型”特征,这一现象与景观密度变化密切相关;③ LST与源(正向)、汇(负向)景观密度存在极强相关性,不透水表面是城区热岛的主要贡献因子;④ 相同密度的水体和绿地,水体更具有削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⑤ 一般当汇-源景观面积比>0.89(汇区密度>0.47)时,局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有缓解作用,且局部汇区越集中缓解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49.
21世纪西南岩溶石漠化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文章通过分析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遥感调查结果和相关统计资料,揭示了21世纪以来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2015年,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总面积降至9.2万km2,石漠化演变的总趋势由21世纪以前的加剧变化为21世纪的逐渐减缓,而且,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程度显著变轻,由21世纪初的以重、中度石漠化为主演变为以轻、中度石漠化为主,危害最大的重度石漠化面积比例由38.08%降至15.31%,说明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石漠化演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主要与国家实施植被修复工程力度、影响植被恢复的岩溶地貌类型、地下水开发程度、雨水资源以及区域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植被建设规划面积与石漠化减少面积成正比,生态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峰林平原和溶丘洼地石漠化治理效果最好,地下水开发和比较丰沛的雨量可有力促进植被恢复和经济发展,居民贫困化可使石漠化恶化。 相似文献
50.
在完善与整合现有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概念及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水文情势、水力条件和地貌景观格局是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关键影响的3大生境要素,结构功能模型的核心是建立以3大生境要素为构架的生命支持系统与河流生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同时考虑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生境要素变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由以下4种模型组成:河流四维连续体模型、水文情势-河流生态过程耦合模型、水力条件-生物生活史特征适宜模型以及地貌景观空间异质性-生物群落多样性关联模型,这4种模型的一体化整合,基本概括了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