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09篇 |
免费 | 1527篇 |
国内免费 | 34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9篇 |
大气科学 | 177篇 |
地球物理 | 1330篇 |
地质学 | 9723篇 |
海洋学 | 553篇 |
天文学 | 151篇 |
综合类 | 417篇 |
自然地理 | 6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192篇 |
2022年 | 256篇 |
2021年 | 354篇 |
2020年 | 345篇 |
2019年 | 452篇 |
2018年 | 350篇 |
2017年 | 359篇 |
2016年 | 500篇 |
2015年 | 440篇 |
2014年 | 549篇 |
2013年 | 557篇 |
2012年 | 572篇 |
2011年 | 599篇 |
2010年 | 498篇 |
2009年 | 596篇 |
2008年 | 557篇 |
2007年 | 618篇 |
2006年 | 620篇 |
2005年 | 487篇 |
2004年 | 454篇 |
2003年 | 433篇 |
2002年 | 378篇 |
2001年 | 343篇 |
2000年 | 338篇 |
1999年 | 331篇 |
1998年 | 335篇 |
1997年 | 272篇 |
1996年 | 235篇 |
1995年 | 179篇 |
1994年 | 162篇 |
1993年 | 140篇 |
1992年 | 119篇 |
1991年 | 95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10年7·27四川汉源二蛮山滑坡-碎屑流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0年7月27日凌晨4时许,四川省汉源县万工乡二蛮山发生大规模滑坡,约48×104m3的强风化玄武岩体,在前期降雨的影响下高位高速滑出,随即解体转化为碎屑流,沿沟谷高速运动,沿途不断携卷和铲刮堆积于沟床及两侧斜坡的表层松散物质,使滑体的体积和含水量不断增大。当运动到沟谷中段时,因沟道在此向右偏转,在强大的惯性力作用下,部分碎屑流体冲向左岸斜坡,将居住于此的双合村一组5户村民房屋掩埋,造成20人失踪;另一部分碎屑流体继续沿沟谷高速运动近1.4km才最终停止。约30m in后,堆积于沟谷中段深切沟道内的滑坡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再次启动,形成二次滑坡。二次滑坡缓慢蠕滑流动数小时,最终到达万工新集镇,将部分房屋推倒掩埋,造成92户房屋受损、1500人被迫紧急转移。本文在对灾害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绘、颗分试验、航拍等手段,对二蛮山滑坡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滑源区相对突出的地形条件、风化破碎的玄武岩体和有利的结构面组合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前期降雨期间爆发的泥石流对滑源区坡脚的掏蚀、强降雨的饱水加载作用以及雨水沿陡倾张裂结构面的下渗软化作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直接原因。二蛮山沟谷原为一高频泥石流沟,滑坡发生前并无明显的滑坡迹象,滑坡的发生表现出极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以及高位高速远程运动和危害巨大的特点,同时,主滑坡发生后在短时间内滑坡区再次启动发生二次滑坡,这些现象和特点具有特殊性,也具有典型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2.
铅锌矿赋存于灯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中,局部产于筇竹寺组,脉状、透镜状,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关系密切,属岩浆晚期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93.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扬子西缘小相岭地区苏雄组火山岩由巨厚的酸性-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基性熔岩组成,在小相岭山脊两侧首次厘定4处古火山机构.其中,阳糯雪山古火山机构最壮观,是由火山颈相、溢流相、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构成的完整古火山机构.通过系统的地质剖面研究,发现该古火山机构存在2次喷发亚旋回和15个火山韵律,2次喷发亚旋回之间出现了1次明显的火山间歇期.小相岭地区古火山机构的发现,进一步厘定了苏雄组火山岩的喷发方式和构建特征,对进一步研究苏雄组酸性火山碎屑岩的起源及新元古代陆内裂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基于模糊集重心理论的岩体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于岩体分类可造成评判信息丢失,影响评判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针对该缺陷,引入模糊集重心理论,克服了综合评判方法中某些因素由于权值较小而被“淹没”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岩石质量指标、单轴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岩石软化系数、最大地震烈度和地下水渗水量这6个对岩体质量及其稳定性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以正态分布作为其隶属函数,采用加权平均值法确定各因素权重值,建立了基于模糊集重心理论的岩体模糊分类方法。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阐明了上述各因素模糊集重心的计算方法。利用基于模糊集重心的岩体模糊分类方法,研究了某一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级别,并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计算的结果和围岩的实际稳定情况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95.
96.
晋北娄烦吕梁群由一套经受过两期不同性质变质作用的泥砂质岩、基性火山岩和酸性流纹岩组成。早期为吕梁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构造形迹总体上呈NE走向;晚期为西川河韧性剪切断裂所产生的区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走向由早期的NE向扭转为近SN向,且使地层层序发生倒转,并与递增变质带的形成关系密切。选取该区中对变质温度和压力变化反映较敏感的原岩为泥砂质岩石的袁家村组和裴家庄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对沿地层走向上连续分布的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矿物对地质温度计估算该区不同采样点的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对研究区进行变质相带的划分,确定各变质相带的变质温、压条件,并探讨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袁家村组和裴家庄组为等化学系列地层。沿该地层走向上:西川河断裂以北地区,从北向南,特征变质矿物绿泥石、黑云母、石榴石、十字石和蓝晶石依次规律出现;西川河断裂以南地区,红柱石和夕线石依次规律出现。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出现的地点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划分出5个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和红柱石-夕线石带。这一完整的递增变质带可与苏格兰高地的巴罗型相媲美。矿物对地质温度计估算结果。 相似文献
97.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厚度较薄,砂泥岩速度接近,造成纵波阻抗叠置,单纯依靠叠后纵波阻抗反演预测很难解决岩性区分和储层描述问题,而通过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参数,进而转换为对岩性和物性敏感的其他参数,能有效区分砂泥岩,进行复杂岩性的识别和储层描述,提供更加准确的储层预测结果。利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对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储层进行预测,刻画了目的层中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实现了对储层的精细描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8.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判的TBM施工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岩石隧洞建设中面临很大和众多的风险,利用TBM施工的深埋长隧洞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目前的研究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定量分析。通过深入分析影响TBM施工的风险因素,建立了TBM施工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风险影响因素的层次性,提出了TBM施工风险二级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级因素权重,利用模糊集法确定隶属函数,划分了风险接受等级。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深埋长隧洞TBM施工为例,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模型对该工程TBM施工风险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性实用的。其理论、方法、思路和结论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99.
考虑空间相关尺度特征的细观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岩石材料内部存在各种缺陷,在微、细观尺度表现出高度的非均质特性。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框架,采用非线性标量损伤本构关系描述岩石材料的变形与破坏行为,建立了岩石细观损伤本构模型,并在常规Weibull随机分布模型基础上,引入空间相关尺度因子以模拟实际岩石材料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具有的空间相关特征。选取典型岩石单轴拉伸试验算例,分析随机场内空间相关尺度因子的变化对试样荷载-加口张开度关系曲线以及破坏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岩石材料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空间相关尺度特征对评价其力学指标的离散性以及破坏形态特征有着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地震前兆时空非均匀性指标Cv值的实验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双向加载条件下,对两种构造和介质不同的岩石标本进行变形实验,测量了标本表面不同部位的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王晓青和陈学忠等提出的描述地震前兆非均匀分布的参量————Cv值,分析了标本变形失稳过程中应变异常的分布,以期从实验角度检验Cv值方法并探讨其物理意义.研究表明,Cv值的变化与岩石变形特征的变化有关,是描述前兆分布非均匀性的一种有效指标;Cv值在失稳发生前先异常上升,然后下降,并在Cv值恢复过程中或恢复后伴随着失稳事件的发生.因此,Cv值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