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7篇
  免费   492篇
  国内免费   450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416篇
地球物理   939篇
地质学   1192篇
海洋学   32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53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贾晓丹  王晖  徐友宁 《西北地质》2023,56(4):152-161
为研究具有20年采矿历史的陕南某钼矿集中开采区对外环境的水污染效应,笔者采集25个尾矿库酸性外排水的水量及水质测试数据,包括Hg、Cd、As、Pb、Cu、Zn、Mn、Fe、Mo等9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对多污染源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进行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进行对标分析,结合外排水水量计算单项重金属元素污染负荷;在等权指标法的基础上,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基准,按照“标准值大小决定其重要性”的原则,根据两基点相对重要程度,引入三标度间接矩阵,计算得出含Fe元素在内的9种元素相对权重,与其污染负荷共同给出某一尾矿库环境风险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25个尾矿库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为制定尾矿库污染源优先治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崩塌风险识别是崩塌灾害防治的基础。高位崩塌一般具有突发性、隐蔽性、高差大等特点,给信息采集、灾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一工程难题,以白龙江流域九龙峡高位斜坡为例,基于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确定高位崩塌识别指标,探索结构面信息提取方法,提出赤平投影定性分析与InSAR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崩塌风险评估模型,形成了崩塌识别、稳定性分析和形变监测三者相结合的高位崩塌识别与风险评价的全过程模式。结果显示:(1)2020年1月—2022年6月,研究区斜坡最大累积变形量为120 mm,研究区东侧斜坡、西侧坡脚、南侧突出山咀变形较为强烈,变形等级以一、二级为主,灾害危险等级较高。(2)研究区共有崩塌危岩体22处(高风险7处,占32%;中风险11处,占50%;低风险4处,占18%),分布高度在37~640 m之间,高风险危岩主要集中在南侧突出的山咀、东侧斜坡以及西侧坡脚地带。分析结果与公路灾害养护历史资料相吻合,验证了倾斜摄影和InSAR技术在高位崩塌风险识别方面的可行性,为该技术在崩塌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探究左权五里堠煤业有限公司上组煤5号煤层老空水是否对下组煤15号煤层首采面综放开采造成突水水害威胁,以下组煤首采面为背景,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两煤层开采后顶底板变形破坏空间分布特征模型,提出了老空水是否威胁下组煤综放开采的3个可能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获得了下组煤15号煤层首采面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和上组煤5号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量化参数,并与下组煤首采面附近施工的地面钻孔揭露这两层煤间距进行对比。认为下组煤15号煤层开采后,通过导水裂隙带将会波及到上组煤采动底板破坏带内部,在正常条件下可能与上组煤5号煤层老空水导通,建议开采前要进行提前探查和疏放。研究结果对下组煤首采工作面顶板老空水害防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4.
全球主要火山灾害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火山灾害各种致灾因子的物理过程和灾害特点,根据文献中记载的全球火山灾害,在进行火山灾害分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全球火山灾害分布特征.全球主要的火山灾害分布在8个主要区域.有记载的火山灾害在热带占73%,远高于火山喷发分布于热带区的比例.全球两个最强烈的火山灾害分布区都是围绕着位于板块结合部表现为复杂构造结的班达海和加勒比海,而且每一个灾害区都有3条分支.热带区第3个灾害区为中非区,地幔上隆是这里主要的动力学背景.本文还研究了1700年以来火山灾害时间分布特征,以及1993年以来各种火山灾害发生频次.  相似文献   
995.
996.
溶质运移模拟是污染风险预测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研究为查明研究区内某有机污染场地作为污染源对拟建水库的影响,基于对区内流场的精确测量,建立了准确的地下水流模型和化工厂泄露有机污染物的溶质运移模型,预测分析了研究区拟建水库修建前、后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迁移情形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水库和周边两种设计水头的截渗沟建成后,改变了自然条件下的流场,形成水库向截渗沟排泄、截渗沟向周边排泄以及水库和周边区域均向截渗沟排泄两种地下水流场。某些污染羽扩散范围虽比自然条件下有所增大,但向水库方向的扩散均未超出300 m,不会对水库水质构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997.
区域尺度海河流域水土流失风险评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晓松  吴炳方  王浩  张瑾 《遥感学报》2011,15(2):372-387
借鉴USLE的因子选择及综合方法,在遥感和GIS的支撑下对海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山区水土流失风险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北三河山区水土流失风险最低,太行山区最高,永定河上游介于两者之间;水土流失风险"很低"等级主要分布在小于5°的平坦地区,"中"、"高"水土流失风险面积...  相似文献   
998.
加拿大联邦及Alberta省级环境导则为石油烃污染场地提供了多级环境标准及评价方法。其中二级环境标准评价,准许根据污染场地的实际条件计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限值。环境导则限定了计算污染限值的模型和方法。这些模型大都是基于十分简化的野外条件的解析解模型,并根据导则规定的方法使用,以简化应用与审批程序。这些模型的用途和方法与一般通用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物运移模型有所不同,在实际运用时这些差别常常被忽略。同时,在复杂野外条件下运用这些模型时,经常遇到确定模型输入参数的困难。介绍了加拿大环境导则中计算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限值以保护地表水环境的模型方法,强调这些模型方法只适用于计算污染限值的特殊目的,不适用于预测污染物运移或套用一般模型拟和调参方法。结合具体计算实例,探索运用Monte Carlo方法评价与表示模型输入参数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用参数变化区间(或概率分布)来表示输入参数的变化或不确定性,以求得具有统计意义的保险污染限值。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却将二级环境标准评价方法推广到较为复杂(更真实)的野外条件。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市海淀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下水受污染的风险性主要由含水层本身的防污性能、人为污染源污染地下水的灾害等级和地下水受污染后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性高是指高价值的地下水资源受到灾害高的污染源的污染可能性大,评价地下水污染风险需要编制3张基础图:地下水易污性图、地下水价值图和地下水污染源灾害分级图。本文介绍并应用了定量评价的DRASTIC方法和定性评价的矩阵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综合了含水层易污性、地下水开发利用价值和污染源对地下水影响等因素,对北京市海淀区浅层地下水受污染的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00.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a vital food base and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regions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op phenological response and the integrated impact of climate and phenological change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the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are not clear. The future agricultural risk assessment has been insufficiently quantified and the existing risk level formulation lacks a sound basi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climate data, and model simulations, this study integrated a logistic function fitting curvature derivat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to investigate crop phenology dynamics and their climat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Additionally, the compound effects of climate and phenology change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ossible future risks were identified. The key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From 2000 to 2017, 29.76% of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delay in the 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SOS) and 16.71% of the total area displayed a trend for 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EOS) to arrive earlier. The time lagged effects of the SOS in terms of the crop response to climatic factors were site and climatic parameter dependent.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was widespread and its effect had a longer lag time in general; (2) Both climatic and phenological change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crop production, and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both increased by 70.23%, while the predictive area expanded by 85.04%, as compared to that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same period of the growing season; (3)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 there was a risk that the future crop yield would decrease in the north and increase in the south, and the risk area was constantly expanding. With a 2.0℃ ri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the crop yield of the southern Songnen black soil sub-region would reduce by almost 10%. This finding will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limate change and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dynamics, and is also helpful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