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8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355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1572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由伊利石结晶度研究桂西右江地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将桂西右江地区下三叠统罗楼群和中三叠统百逢组下段划归为浅层变质带(K.I△2θ°为0.22~0.25);将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和河口组划归为近变质带,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为高级近变质带(K.I△2θ°为0.26~0.33);中三叠统上部河口组为低级近变质带(K.I△2θ°为0.38~0.40),不排除局部为成岩带的可能.地层柱自下向上,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由小变大,变质程度由高变低,而且,变质作用级别与岩层在地层柱中位置协调以及变质带边界与地层界线趋于一致,证明为区域埋藏极低级变质作用.凌云明山金矿区剖面矿体和百逢组各层段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为0.42~0.50,属成岩带,且没有明显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2.
根据野外地质特征确定出黑龙江涌泉地区具有洋壳性质的变质基性火山岩由火山熔岩和火山角砾岩两部分组成。这些基性火山岩至少发生了两期高压变质,两期高压变质形成的钠质角闪石具有不同成因。早期的钠质角闪石与岩石片理明显不协调、无方向性、在岩石中不均匀分布,可能是在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拼合过程中形成;晚期的钠质角闪石构成了现存片理,可能与后期构造变形有关。由于后期变质、变形作用不均匀及火山角砾岩中物质成份的差异,使得部分火山熔岩和火山角砾岩中的角砾及部分胶结物早期高压变质特征得以保留。根据研究区内及相邻地区绿色片岩特征,确定绿色片岩是由经历高压变质的基性火山岩转变而形成。  相似文献   
993.
内蒙古色尔腾山地区花岗绿岩带糜棱岩变形变质过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读岩石和矿物的显微构造特征,能再造结晶基底岩石复杂的变形和变质演化过程和条件。通过对色尔腾山地区花岗绿岩带中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显微构造、石英组构、矿物化学等综合分析,发现该区糜棱岩在经历了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及绿帘角闪岩相退变质变形之后,发生了不均匀进变质重结晶作用及中低绿片岩相退变质变形等几个演化阶段。由不同阶段温压条件所限定的p-T演化轨迹为一个在早期顺时针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晚期逆时针环的复杂图像。  相似文献   
994.
青田石主要是由叶腊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也是由气液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次生石英岩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基于青田石的岩相学观察以及青田石的扫描电镜、X射线物相分析及全岩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野外观察与前人研究成果,对青田石的岩石学特征、青田石的矿物成分与类型划分进行详细描述,论证了中酸性火山岩气液交代变质作用与青田石的成因。研究表明,青田石的矿物组合与原岩成分、交代流体的成分及交代变质作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有关;青田石的颜色、质地(品级)及其矿物成分与显微结构及其所含的微量致色离子有关。在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分布区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蚀变带的划分,是寻找高品级青田石的主要方法,也是评价与鉴定青田石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The Chinese Altai orogen formed in the Paleozoi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and the study on the metamorphism will provide novel and robust constraints on its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our newly recognized garnet–orthopyroxene–cordierite granulites at Wuqiagou area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Altai. Detailed petrographic study and P–T estimates suggest four distinct metamorphic stages of mineral assemblages: (1) pre–peak (M1) stage containing the spinel–cordierite–bearing association or biotite–plagioclase–quartz–bearing inclusion–phase assemblage, with P–T conditions of 3.0–4.0 kbar/700–750 °C; (2) peak ultrahigh–temperature (UHT) (M2) stage represented by relatively coarse–grained garnet–orthopyroxene–cordierite–bearing porphyroblastic assemblage, with high–Al2O3 contents (up to ∼8.7 wt%) in orthopyroxene and P–T conditions of ∼8.0 kbar/∼980 °C; (3) post–peak high–temperature granulite facies (M3) stage consisted of orthopyroxene–cordierite and cordierite–quartz corona assemblages, formed during cooling and moderate decompression; and (4) post–peak upper amphibolite facies (M4) stage represented by retrograde biotite–plagioclase–quartz intergrowths. These four discrete metamorphic stages define an anticlockwise P–T path involving a post–peak moderate decompression followed by nearly isobaric cooling process. LA–ICP–MS U–Pb age dating results of metamorphic zircons for UHT samples show two weighted mean ages of ∼390 Ma and ∼280 Ma. We propose that the M1 stage might occur in the middle Devonian, whereas the near–peak UHT stage probab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Permian. The Permian UHT metamorphism was further supported by the monazite U–Th–Pb dating results (287.9 ± 2.1 Ma), reflecting a prominent HT–UHT reworking event in the late Paleozoic. We proposed that the Permian UHT reworking event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Altai probably occurred in a post–orogenic or intraplate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associated with the input of external heat, related to the underplating of deep–derived magma as a result of the Tarim mantle plume activity.  相似文献   
996.
云南雪龙山韧性剪切带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体包裹体是变质作用及其后期构造作用过程中流体环境中唯一真实客观的记录,对解决某些重要的地质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流体包裹体制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分特征的研究,可反映流体的成因及其演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997.
冀东地区变质岩中斜方辉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冀东地区34个斜方辉石榈的研究得出结论:斜方辉石由早、晚两期变质作用形成。斜方辉石的化学成分变化主要与变质作用的条件及岩中共存矿物种类有关,同时也受原岩成分的控制。据温压计的估算结果,早期变质作用的温度为817-937℃、压力为0.99-1.11GPa;晚期变质作用的温度为747-834℃、压力为0.95GPa。  相似文献   
998.
陈云钊 《福建地质》2008,27(2):142-155
闽北地区面型带状分布的巴罗式前进变质带从浅→深→混合岩化带→区域型混合花岗岩呈渐进过渡式的、是和谐的。断裂变质作用缺乏从深→浅的面型带状分布的进变质带,变质级与混合岩化强度带不和谐,呈突变跳跃式。研究表明,成矿元素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难以大规模迁移与富集,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提供了成矿元素迁移富集的物理化学条件;区域型混合花岗岩和边缘型混合花岗岩与岩浆花岗岩(狭义的)在成矿作用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999.
沙厂铁矿区上壳岩在太古宙时期经历了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的多相变质作用,这种多相变质作用的发生及其分布特点是与本区台怀运动旋回的两幕构造变形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不同变质相的矿物组合与不同变形幕构造片理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得出角闪岩相退变是与台怀变形序列的第一幕变形相对应,而绿片岩相退变是与第二幕变形有联系的结论。退变质作用的不均匀性,即其强弱的表现与不同变形幕的构造变形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桐柏杂岩中印支期变质岩包体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桐柏杂岩位于桐柏地区两条印支期高压变质带之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体。由于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资料的缺乏,对其构造属性和变质演化过程一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桐柏杂岩中发现了含有石榴石的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包体。对这些包体的变质作用研究发现,其主要矿物虽然受到晚期低温扩散的影响,但变质反应结构并不发育。变质作用温压估算结果显示,这些包体的峰期变质条件达到了高角闪岩相,其T=560~670℃,p=0.57~0.90 GPa。年代学资料表明,桐柏杂岩的主体为强烈变形的燕山期花岗岩体,其中变质岩包体的变质时代为印支期。然而,由于在这些变质岩包体中尚未找到高压或超高压变质的证据,它们是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退变产物,还是只经历了中下地壳变质作用影响的中压岩石,尚需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