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161篇 |
免费 | 15098篇 |
国内免费 | 93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88篇 |
大气科学 | 6263篇 |
地球物理 | 10972篇 |
地质学 | 32562篇 |
海洋学 | 6357篇 |
天文学 | 2239篇 |
综合类 | 3588篇 |
自然地理 | 79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3篇 |
2024年 | 1051篇 |
2023年 | 1032篇 |
2022年 | 1681篇 |
2021年 | 1843篇 |
2020年 | 1943篇 |
2019年 | 2131篇 |
2018年 | 1760篇 |
2017年 | 1965篇 |
2016年 | 2128篇 |
2015年 | 2301篇 |
2014年 | 2754篇 |
2013年 | 2854篇 |
2012年 | 3160篇 |
2011年 | 3272篇 |
2010年 | 2808篇 |
2009年 | 3321篇 |
2008年 | 3307篇 |
2007年 | 3625篇 |
2006年 | 3512篇 |
2005年 | 3088篇 |
2004年 | 2892篇 |
2003年 | 2744篇 |
2002年 | 2455篇 |
2001年 | 2141篇 |
2000年 | 1993篇 |
1999年 | 1863篇 |
1998年 | 1621篇 |
1997年 | 1469篇 |
1996年 | 1344篇 |
1995年 | 1116篇 |
1994年 | 1155篇 |
1993年 | 1001篇 |
1992年 | 768篇 |
1991年 | 550篇 |
1990年 | 489篇 |
1989年 | 400篇 |
1988年 | 310篇 |
1987年 | 195篇 |
1986年 | 122篇 |
1985年 | 89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39篇 |
1982年 | 41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29篇 |
1978年 | 36篇 |
1977年 | 26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水体吸收系数是影响水体光场分布的重要参数,在水色遥感探测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2012年9月辽东湾区域航次调查数据分析该区域水体各组分吸收系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东湾水体中浮游植物含量相对较高。并利用该航次数据,建立了区域性半分析算法,该算法基于相邻波段间固有光学量的线性关系,首先通过遥感反射率反演得到550nm波段的水体总吸收系数,再通过后向散射波段相关关系外推得到其他波段的总吸收系数。经独立测试数据检验,3个波段(412、443、550nm)总吸收系数反演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9.71%,17.99%,9.35%,说明区域性半分析算法能较好地估算研究区域的水体总吸收系数。本文还通过引入随机误差对算法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3.
对渤海、黄海海域冬、夏两季表层沉积物取样,通过激光粒度仪得出粒度参数,进而分析讨论冬季强的沿岸流的作用、黄海暖流、夏季冷水团的影响以及地形、海底地貌特征、物源特征等对表层沉积物分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总体上相差不大,但部分海域如渤海中北部、渤海中南部、北黄海西北部近渤海海峡北部海域、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季节性差异与地形地貌、沿岸流、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物源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于探讨渤黄海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机制、了解渤黄海区海洋动力过程的季节差异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54.
三门湾春季温排水增温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COMSED模式和2012年5月份现场温盐、潮流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对三门湾核电站冷却水排放所致海水增温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近期工程建成后,三门湾海水增温范围主要出现在排水口附近,表层增温幅度最大,底层增温幅度最小,在月度时间内,表底层增温范围有大、小极值变化。在全部工程完成后,温排水量大幅提高,三门湾表层海水增温1℃的范围将稳定影响较大面积,4℃增温范围较小。在月度时间内,表底层增温范围大、小极值变化幅度也将增 相似文献
955.
In the present scenario, tapping the unutilised hydropower potential is one of the highest prior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the world. Special emphasis is being imparted to run of the river (RoR) mode of power generation. However, the governments are now facing the dilemma whether to promote small hydropower projects (SHPs) or encourage large hydropower projects (LHPs). RoR large hydropower projects result into large scale cutting of mountains for constructing tunnels and access roads, generation of huge quantity of muck and large scale impact on flora and fauna due to diversion of rivers/streams. On the other hand, though SHPs are claimed to be greener and more sustainable by a section of researchers and energy planners but, they will be required to be set up in large number to generate equivalent amount of electric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rank the most sustainable installed capacity range of RoR hydropower projects. To achieve this aim, the study proposes the use of quite popular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CDM) method of Operation Research named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 case study has been presented from Himachal Pradesh, a hydro rich state located in the western Himalayan region. As per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capacity range 1 to 5 MW have been ranked to be the most sustainable. 相似文献
956.
Zheng Yuejun 《中国地震研究》2006,20(4):385-395
INTRODUCTIONAfter theforthgenerationzoning map was set ,studies of tectonic activityonthe Chinese continentdeveloped greatly and more seismological data accumulated,whichsupplies plenty of datafor studyingpotential source zones .Seismic waves contain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faulting activityin hypocenterregions .By analysis of focal mechanismsolutions ,alot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actingforce andfault slipin hypocenters can be obtained.Other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earthquake fo… 相似文献
957.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是现今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研究青藏高原现今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规律的重要区域.本研究使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的55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双台站互相关方法获得Rayleigh(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云南地区周期5~34 s范围内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反演结果揭示:短周期(5~12 s)Rayleigh面波快波优势方向与区域断裂走向有很好的一致性,快波方向随着断裂走向的变化而变化.周期16~26 s快波优势方向与反映上地壳特性的5~12 s图像总体图像相似,但细节略有不同.其中,滇中块体内易门断裂和滇中块体内东侧的普渡河断裂附近,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从NS向NW方向旋转;易门断裂以西呈NW向.这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和川滇块体受到青藏块体的南东向挤压作用.周期30~34 s范围的各向异性,滇缅泰块体和印支块体,快波优势方向为NS和NNW向;而在滇中块体内部,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顺时针旋转变化,可能与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有关.本文还开展了与体波各向异性的对比分析,通过与近震S波分裂、Pms转换波分裂和远震SKS、PKS和SKKS(以后简称为XKS)分裂的对比研究,发现随着周期的增大,得到的快波优势方向与XKS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趋向一致,与地壳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呈一定夹角.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壳幔各向异性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58.
常规的地震定位方法通常需要拾取地震记录的初至,当初至不明显或被较高水平的噪声淹没时精度较低. 本文采用基于三维高斯射线束的偏移成像方法对震源进行定位,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 通过三维高斯射线束对台站记录进行偏移归位,并将各台站成像结果的交点作为地震能量释放的中心位置;当各台站成像结果不能交于一点时,采用三维空间高斯滤波方法可实现震源位置的自动获取. 提出的变网格计算方案极大地减少了计算量,显著地提高了成像精度和计算效率. 利用首都圈地震台网数据,对涿鹿、滦县以及房山三个地震事件进行试算,结果表明:基于变网格三维高斯束偏移成像的地震定位方法自动化程度很高,而且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特别适合处理低信噪比资料的地震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959.
通过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火山碎屑组分含量变化、地震多属性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二段沉积时期渤中西环的物源供给方式、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充填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东二下段沉积期前,湖盆处于强烈裂陷期,中—深湖相泥岩发育,物源主要为盆地内部的中生代火成岩基底,沉积层序明显受盆内低凸起控制,在盆内低凸起四周发育一系列近源的扇三角洲朵体;东二下段沉积期后,湖盆处于断—坳过渡期,盆内低凸起四周的断裂活动减弱,沉积层序逐渐向盆内低凸起超覆,盆外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物源供给不断加强,近源的扇三角洲砂体逐渐向远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转化,同时发育宽广的滨浅湖环境.渤中西环古近纪沉积充填过程中,地层样式、沉积模式与物源供给方式的一致性变化,体现了裂陷湖盆充填演化的内在规律,为我国东部裂陷盆地演化及裂陷旋回划分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60.
湘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湘西北铅锌矿带属于中国16个重点成矿区带之湘西-鄂西成矿带的南西段,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形成保靖、洛塔、花垣渔塘、凤凰4个矿田。文章在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以洛塔矿田中的下光荣、江家垭等铅锌矿床、花垣渔塘矿田中的李梅铅锌矿床为例,从地层、岩性、构造等分析入手,采用同位素测试、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湘西北铅锌矿带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内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寒武纪地层,成矿作用过程中,油田卤水在构造作用下的大规模运移、循环,导致了成矿物质的富集和沉淀,主要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