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1篇 |
免费 | 742篇 |
国内免费 | 9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7篇 |
大气科学 | 54篇 |
地球物理 | 482篇 |
地质学 | 3469篇 |
海洋学 | 938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46篇 |
自然地理 | 1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155篇 |
2021年 | 176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196篇 |
2018年 | 162篇 |
2017年 | 182篇 |
2016年 | 223篇 |
2015年 | 200篇 |
2014年 | 226篇 |
2013年 | 211篇 |
2012年 | 262篇 |
2011年 | 253篇 |
2010年 | 239篇 |
2009年 | 274篇 |
2008年 | 224篇 |
2007年 | 246篇 |
2006年 | 262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177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159篇 |
1999年 | 117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62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21.
辽河油田稠油中贵金属分布和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河油田稠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实沸点蒸馏等手段,研究了辽河油田稠油中Au、Ag、Pt和Pb等贵金属在不同馏分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过实沸点蒸馏后,贵金属不同沸程温度的原油馏分中含量和分布存在很大差异,Au、Ag、Pt、Pd主要集中在渣油馏分中,在沸点》508℃的渣油馏分中Au、Ag、Pt、Pd的比例分别是93.4%、76.9%、73.4%和68.0%;采用选择性萃取的方法对金在稠油中的存在形态的初步研究发现,金在稠油中主要以有机配合物和少量无机配合物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22.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研究其中油气的运移是了解这种油气藏形成规律的重要环节。对塔河油田近几年开采的油井原油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后,分析了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选取Ts/(Ts Tm)、三环萜烷/17α(H)-藿烷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值作为油气运移指标,研究了塔河油田原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反映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运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由东向西,另一个是由南向北;9区和三叠系、石炭系原油成熟度较高,说明它们成藏期较晚。 相似文献
123.
针对河南井楼油田一区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过程中汽窜严重、低渗透层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主力油层逐级细分对比,核三段Ⅲ5-6-Ⅳ1-3小层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10短期旋回、25个超短期旋回。利用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明确了Ⅲ5-6-Ⅳ1-3小层砂体成因类型,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2个亚相和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远砂坝4个微相。通过基础沉积图件的编制,明确了25个细分小层沉积微相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含油性好,河道侧翼较差,分流间湾为干层,充分说明井楼油田一区为构造岩性控制的油藏,这为井楼油田扩展油气勘探范围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最后讨论了剩余油的分布问题,为下一步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4.
安加拉-阿尔丹和华北-塔里木两大克拉通之间地壳相对活动性的地区,地质界多称为中亚陆间区,其南带大部分在中国境内。近年来,中国开始把其上古生界作为油气新区、新领域。多数人认为,其在晚古生代已形成过渡型地壳区,其中有许多地块已逐步拼合,在其上发育裂谷型沉积地质体,未受到区域变质,若干实体变形微弱并被上覆层掩盖而得到保存。源于上古生界的油气既可赋存在其内,也可运聚于中生界或基岩内,在其西段已发现了大中型油气田群。但其整体地质研究程度偏低,仍有许多重大区域地质、油气地质问题存在歧见。针对其近年来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油气远景评价作了概括性的评论。 相似文献
125.
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在地面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地面沉降这一复杂系统中,既含有已知的又古有未知的或非确定的信息,可以作为一个灰色系统来研究.本文针对地面沉降的下沉曲线非线性特征,提出用一种基于残差灰色预测模型对地面沉降量时间序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进后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得到了提高,在沉降量比较大和水准点比较稀少的地区,利用此模型预测地面沉降可减少地面沉降监测经费,并能实时提供地面沉降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126.
127.
冻土区管道工程建设面临冻土工程特性及相关地质问题的严重挑战,开展管道-冻土相互作用研究对于解决管道稳定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综述国内外输油管道-冻土热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发现,目前研究集中在特定(定值或周期变化)油温下管周土温度场的定量描述以及差异冻胀/融沉下交界面处管道力学响应规律的解耦分析,缺乏完整时空序列的现场综合观测与管土界面特性及其动态演化研究。对管道防融沉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各措施应用效果缺乏管道应力与变形数据的有效支持。应加强管道本身与管道沿线次生冻融灾害监测及相关数据获取,以此为校验开展管土界面特性及演化规律的系统研究,以便构建更为合理的管土接触面单元模型,将其和具有普适性的冻土模型相结合,植入有限元软件提高管土相互作用模型计算可靠性,并建议立足管道变形角度对防融沉措施的工程应用效果予以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8.
The Eocene Maoming oil shal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occurs as a laterally uniform stratigraphic section, typically 20–25 m thick, from which the aliphatic hydrocarbon constituents of six representativ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GC and C-GC-MS. The sediments evaluated included the basal lignite, a vitrinite lens from the overlying claystone, and four intervals from the massive oil shale bed. As expected, the lignite and vitrinite differ markedly from the oil shales. The lignite is dominated by bacterial hopanoids and components of higher plant origin, including C29 steroids and triterpenoids such as oleanenes. Visually, the oil shale samples show corroded and degraded phytoclasts, spores, wispy particles of fluorescent organic material attributable to dinoflagellates and, especially in the uppermost sample, colonial algal bodies. The distributions of biological markers in the oil shales show many features in common, notably a dominance of dinoflagellate-derived 4-methylsteroids, and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higher-plant derived n-alkanes with marked odd-over-even carbon number predominance. Overall, they exhibit several features that resemb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sel shale. The hydrocarbons of the lowest shale horizon suggest that there may have been a gradual transition between deposition of the original peat and the subsequent oil shales. The aliphatic hydrocarbons of the uppermost shale are dominated by a number of C31 and C33 botryococcane homologues and other unusual branched alkanes possibly derived from green algae. All of the samples are immature. Overall, molecular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of the Maoming oil shale suggests a shallow, lacustrine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peats were deposited. This lake subsequently deepened to support abundant algal populations, especially dinoflagellates, culminating in a dominance of botryococcoid algae. 相似文献
129.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石炭纪至白垩纪盆地演化历史,分析石炭系—侏罗系缺失的原因,本文重新确定了石炭系和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范围,并根据平衡剖面恢复和断裂落差计算,分析了主要断裂的活动特征,提出了柴北缘东段石炭纪至白垩纪的构造演化模式。应用有限单元法模拟了柴北缘东段印支期(三叠纪)、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燕山晚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应力场,对构造演化模式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东段自石炭纪至白垩纪经历了石炭纪—二叠纪伸展、三叠纪挤压褶皱、早—中侏罗世断陷、晚侏罗世—白垩纪早期挤压坳陷和白垩纪末挤压反转五个构造演化阶段。三叠纪,柴北缘东段在印支期发育两排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凸起,造成石炭系—二叠系在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侏罗纪—白垩纪早期,欧南地区为继承性隆起区,未完全接受沉积;白垩纪末,受燕山晚期旋回影响,构造反转,逆冲断裂复活,绿梁山、锡铁山、埃姆尼克山、欧隆布鲁克山等主要山体隆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30.
羌塘盆地白垩系海相油页岩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羌塘盆地胜利河、长梁山、长蛇山、托纳木等地发现的油页岩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海相油页岩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开采价值。海相油页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盐、粘土矿物和石英,并见有黄铁矿、石膏、菱镁矿等矿物。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少量高岭石,不含蒙脱石。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些油页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胜利河油页岩TOC含量在4.31%~21.37%之间,均值为8.40%;托纳木油页岩的TOC含量也较高,最大值为25.68%,平均为9.32%;长梁山剖面油页岩的TOC含量在2.96%~23.47%之间,平均值为9.56%;长蛇山油页岩的TOC含量在4.53%~9.49%之间,平均值为7.74%。长蛇山油页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1型,少数为Ⅱ2和Ⅲ型;胜利河油页岩主要为Ⅱ1和Ⅱ2型干酪根,而托纳木油页岩的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1型和Ⅰ型。白垩系海相油页岩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控制,包括缺氧富氧状态、古生产力、古气候、粘土矿物的混积作用、古地形条件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其中,油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与古环境元素指标Mo、V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和0.917,而与古生产力指标P/Ti、Ba/Al之间为弱相关或无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和-0.739。因此,本文认为海相油页岩的形成以"保存模式"为主,有机质沉积时的水体环境对高有机质含量的油页岩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相油页岩的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