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32篇 |
免费 | 4456篇 |
国内免费 | 25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57篇 |
大气科学 | 603篇 |
地球物理 | 1214篇 |
地质学 | 9149篇 |
海洋学 | 1192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927篇 |
自然地理 | 13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340篇 |
2023年 | 458篇 |
2022年 | 665篇 |
2021年 | 817篇 |
2020年 | 767篇 |
2019年 | 760篇 |
2018年 | 607篇 |
2017年 | 755篇 |
2016年 | 749篇 |
2015年 | 770篇 |
2014年 | 846篇 |
2013年 | 923篇 |
2012年 | 876篇 |
2011年 | 804篇 |
2010年 | 656篇 |
2009年 | 732篇 |
2008年 | 729篇 |
2007年 | 786篇 |
2006年 | 735篇 |
2005年 | 669篇 |
2004年 | 624篇 |
2003年 | 512篇 |
2002年 | 422篇 |
2001年 | 398篇 |
2000年 | 323篇 |
1999年 | 268篇 |
1998年 | 339篇 |
1997年 | 306篇 |
1996年 | 179篇 |
1995年 | 134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2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7篇 |
1975年 | 4篇 |
1973年 | 4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Tang Lilian Li Fanglin 《地球科学》1986,(1)
本文以526个岩石样品的Hg、Zn测定及闪锌矿单矿物Hg的热释温度测定为基础,探讨了甲生盘层控硫铅锌矿床Hg的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提出了以Hg×100/Zn为指标研究成矿后侵入体的热力对Hg的驱赶作用的可能性。从岩体向外250m的距离内,该比值逐渐从2升高到7。原生Hg异常的研究有利于解释该地壤中汞气异常的形成。已经证实,壤中汞气测量对寻找这类矿床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2.
63.
祁漫塔格印支期铝质A型花岗岩的确定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祁漫塔格小红山印支期钾长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为过铝质(A/NKC介于1.03~1.06之间),高硅(SiO2>76%),偏碱性(ALK=7.77%~8.22%),K2O>Na2O,FeOT/MgO比值高(9.4~21.7),CaO、MgO、TiO2和P2O5含量低(分别为<0.78%,≤0.14%,≤0.1%和≤0.02%)。岩石富Rb、Th、U、Y、Zr、Nb和Hf,贫Sr、Ba、Eu、Cr和Ni,Ga/Al比值高,明显不同于I型和S型花岗岩,显示了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该A型花岗岩的确定证明了祁漫塔格地区晚三叠世之前碰撞造山作用的存在,以及祁漫塔格与东昆仑造山带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64.
ASTER遥感数据蚀变遥感异常提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ETM+/TM数据提取矿化蚀变遥感异常已趋于成熟,而利用ASTER(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遥感数据提取矿化蚀变遥感异常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USGS波谱数据库中典型蚀变矿物反射率数据,重建其在ASTER数据中波谱曲线.研究表明,ASTER遥感数据可以提取Mg-OH、Al-OH、CO32-和Fe3+离子(基团)信息.热液矿床的蚀变围岩通常含有上述4种离子(基团),它们的波谱特征是蚀变遥感异常提取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改进"去干扰异常主分量门限技术流程",以河北省承德地区和太行山区为例,上述离子(基团)信息提取结果与野外实际分布相一致,表明利用ASTER遥感数据提取上述4种离子(基团)信息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5.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霍洛台花岗闪长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表明,霍洛台花岗闪长岩(145 Ma)为早白垩世岩浆侵入产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表明,为一套具埃达克岩特征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表现为高SiO_2(65.64%~66.00%)、高K_2O(3.67%~3.77%)、低MgO(0.09%~1.21%)、高Sr含量(814.00×10~(-6)~893.00×10~(-6)),低Yb(0.194×10~(-6)~0.536×10~(-6))和Y(6.38×10~(-6)~7.73×10~(-6)),A/CNK为0.94~0.958,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92.54~245.88)、Th/La(0.17~0.2)、Th/U(4.01~4.84)和Mg~#值(26.70~29.22)等特征显示霍洛台花岗闪长岩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霍洛台花岗闪长岩为受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影响下地壳加厚挤压-伸展转换阶段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66.
The historic era, which in Cumbria begins with the Roman invasion of AD 71, is a frequently neglected period in palaeoecological research, but its study can bring benefits in improving knowledge of landscape history and in 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palaeoecological records. Pollen and geochemical data are presented for late Holocene records from Deer Dyke and Hulleter Mosses in southern Cumbria. The records show initially low levels of anthropogenic impact, followed by a phase of forest clearance and mixed agriculture from the 7th to 11th centuries AD. The timing of these clearances suggests that they were initially Anglo‐Saxon in origin, rather than Norse. Further clearances in the 16th century AD are interpreted as a response to monastic dissolution and late Tudor population pressures; the landscapes reached their contemporary form following extensive clearances in the 17th century AD. Silicon and titanium concentrations at Deer Dyke Moss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past levels of atmospheric dust loading, which is broadly related to soil erosion. Geochemical influx was found to peak during periods of landscape transition rather than from established land use. This relationship with pollen data is thought to reflect the predominantly low levels of anthropogenic impact in the region, which changes as substantial woodland clearances during the 16th century AD and continuous land use pressure since then have greatly increased the supply of airborne dust.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7.
北阿尔金蛇绿岩带是分布在阿尔金山北缘的一条蛇绿混杂岩带,超基性蛇纹岩岩块、基性岩墙、辉长岩块及基性熔岩组合是该带东段阿克塞蛇绿岩的典型组合形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阿克塞蛇绿岩超基性蛇纹岩以富MgO、贫Al_2O_3、P_2O_5、CaO和K_2O为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较平缓,比值接近于1;基性熔岩类中TiO_2为0.86%~1.80%,Al_2O_3为12.00%~14.85%,CaO介于4.89%~19.23%之间,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右倾;基性岩墙中TiO_2介于1.08%~2.44%之间,Al_2O_3含量为11.07%~13.26%,Na_2O(1.20%~2.28%)K_2O(0.80%~1.38%),稀土元素总量介于48.65×10~(-6)~124.04×10~(-6)之间,平均92.95×10~(-6);轻、重稀土元素比值介于2.22~4.45之间,总体表现为大洋中脊环境,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阿克塞蛇绿岩形成于514.6±8.8Ma,为寒武纪,表明在早古生代北阿尔金洋已完全打开,并连通了红柳沟—阿克塞。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索矿业活动对河流水质产生的影响,以秦岭某大型钼矿区下游的东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样与室内测试的方法,分析了地表水、沉积物、岩矿样品中重金属Cd的含量特征。采用污染超标倍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及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分别对东川河流域的河水和底泥样品进行了污染现状评价和生态风险程度评价,最后讨论了Cd的来源。结果表明:东川河主沟16个河水采样点位中,有11个点位的Cd含量明显高于未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对照区各点位Cd含量值,Cd含量变异系数达到95.65%,并且从上游到下游各点位Cd含量呈偏态分布,说明东川河流域Cd受矿业活动影响显著。东川河主沟16个河水采样点中有15个Cd含量满足地表水Ⅱ类水标准,比重为93.75%,可以判断东川河整体水质较好。仅5号点位超Ⅱ类水质标准,污染超标倍数为1,为轻度污染。地累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河主沟11个底泥样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最严重的10号点位达到中度-强污染级别;污染最轻的8、9、13号点位为无污染-中度污染;大多数点位为中度污染。东川河主沟11件底泥样品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为120.27,表明东川河主沟底泥总体达到强生态风险程度。酸性矿山废水、原生地质背景、底泥释放、大气干湿降尘等是造成东川河流域Cd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69.
豫西熊耳山寨凹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寨凹钼矿床位于河南熊耳山地区,是新近发现的穿插于太古宙太华岩群深变质岩中的辉钼矿石英脉型钼矿床.为了获得该钼矿床的成矿年龄,从10件采自辉钼矿石英脉的样品中挑选出辉钼矿单矿物进行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10件辉钼矿样品22次测定结果的年龄最小值为(1 680±24)Ma,最大值为(1 831±29)Ma.其中10件辉钼矿粗粒(自然粒度)状态下13次测定结果的等时线年龄为(1 686±67)Ma,MSWD=16;4件研磨后粉末状辉钼矿9次测定结果的等时线年龄为(1 804±12)Ma,MSWD=1.09.两条等时线的仞始<'187>Os值在误差范围内接近于0,表明<'187>Os全部由Re衰变而来.上述结果表明,寨凹钼矿床形成于17~18亿年的中元古代早期,是目前中国已知最老的钼矿床,为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伸展-裂解环境中构造-岩浆热事件所伴随的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与熊耳群火山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辉钼矿的Re含量为4.832×10<'-6>~0.665×10<'6>,平均3.045×10<'-6>,表明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围岩地层.东秦岭地区从元古宙到印支期、燕山期的铜矿化构成该区的钼成矿谱系,寨凹钼矿床可能是该谱系中最早的端员. 相似文献
70.
大庙斜长岩的40Ar/39Ar年龄测定呈现出一条典型的马鞍型年龄谱,在中温阶段有二个明显的坪年龄1656±15 Ma和1029±7 Ma,结合其构造位置和全球斜长岩分布来看,它们分别代表了侵位年龄和后期热扰动的时代。密云奥长环斑花岗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716±21 Ma。两者时空上密切相关,代表了裂谷作用初期非造山环境中双模式岩浆作用产物。斜长岩类和苏长岩之间稀土配分模式的相似性表明,它们明显为同一成因的岩浆分异系列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