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32篇 |
免费 | 3797篇 |
国内免费 | 11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301篇 |
大气科学 | 1070篇 |
地球物理 | 1581篇 |
地质学 | 3998篇 |
海洋学 | 1375篇 |
天文学 | 151篇 |
综合类 | 1170篇 |
自然地理 | 17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297篇 |
2023年 | 389篇 |
2022年 | 557篇 |
2021年 | 657篇 |
2020年 | 659篇 |
2019年 | 669篇 |
2018年 | 432篇 |
2017年 | 693篇 |
2016年 | 669篇 |
2015年 | 692篇 |
2014年 | 729篇 |
2013年 | 898篇 |
2012年 | 812篇 |
2011年 | 769篇 |
2010年 | 643篇 |
2009年 | 755篇 |
2008年 | 738篇 |
2007年 | 722篇 |
2006年 | 675篇 |
2005年 | 624篇 |
2004年 | 558篇 |
2003年 | 492篇 |
2002年 | 412篇 |
2001年 | 331篇 |
2000年 | 266篇 |
1999年 | 208篇 |
1998年 | 227篇 |
1997年 | 202篇 |
1996年 | 142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煤炭资源开发引发地面塌陷造成的土地破坏和矿山开发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已严重危及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象对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破坏和占用土地监测的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2.
11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为了查明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遇到或者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对其作出评价和预测。传统的人工地质环境调查方法正面临时效性和安全性的挑战,无人机遥感正是取代人工地质环境调查的手段之一。基于2016年10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一次无人机飞行获取的数据,使用Pix4Dmapper等软件生成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以及三维模型,然后对该区进行遥感地质解译,建立滑坡、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煤矸石堆、其他渣堆的解译标志,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矿山的无人机遥感的地质灾害解译方法流程,通过实地验证,证明无人机遥感地质灾害解译效果良好,适合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4.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水体遥感测深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Landsat7ETM+遥感图像反射率和实测水深值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动量BP人工神经网络水深反演模型,并对长江口南港河段水深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具有较强非线性映射能力的动量BP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反演出长江口南港河段的水深分布情况;由于受长江口水体高含沙量的影响,模型对小于5 m的水深值反演精度较高,而对大于10 m的水深值反演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5.
116.
采用标准 k-ε 模型,结合 Fluent 软件,对采用泵喷补偿技术的拖体水下被拖行运动所产生的压力场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泵喷补偿技术对拖体水压场的“马鞍形”分布特性影响较小, 但随着喷水速度的增加,拖体首端压力负值略有增加,而中段的负峰幅值显著增加,当喷水速度达到一定值后,拖体的压力特性曲线已经较为接近期望值,证明泵喷补偿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7.
118.
多时相遥感影像辐射归一化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时相遥感影像的辐射归一化是进行变化检测或拼接不可缺少的步骤.本文从绝对辐射归一化和相对辐射归一化两个方面对现有的多时相遥感影像辐射归一化方法进行了总结.对各种辐射归一化方法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性.最后对多时相遥感影像辐射归一化方法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9.
120.
Permian High Ba-Sr Granitoids: Geochemistry, Ag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Erlangshan Pluton, Urad Zhongqi, Inner Mongol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Erlangshan Pluton from Urad Zhongqi, central Inner Mongoli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The rocks consist mainly of diorites with gneissic structure. Pe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 that the diorites belong to metaluminous,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series, with chemical signatures of I-type granite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SiO2 contents (56.63%–58.53%) and A/CNK (0.90–0.96), high Al2O3 contents (17.30%–17.96%) and Na2O/K2O ratios (1.20–1.70), enrichment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e.g., Ba=556–915 ppm, Sr=463–595 ppm), and relative depletion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e.g., Nb, Ta, Ti) in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spidergram, and right-declined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with slightly negative Eu anomalies (d?Eu=0.72–0.90). They have Sr/Y ratios (20–25) evidently less than Kebu Pluton (49–75) to its east.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U-Pb zircon dating of the diorites has yielded an intrusive age of 270±8?Ma. This leads us to conclude that Erlangshan diorites were formed by mixing between the middle or lower crustal-derived magma and minor mantle-derived mafic magma, followed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which was trigged by crustal extension and fault activity in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