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8篇 |
免费 | 727篇 |
国内免费 | 12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717篇 |
地质学 | 2811篇 |
海洋学 | 269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58篇 |
自然地理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77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116篇 |
2017年 | 101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168篇 |
2013年 | 178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58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188篇 |
2007年 | 225篇 |
2006年 | 255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51篇 |
2002年 | 110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具有内支撑结构的围护系统在基坑边角处具有更大的系统刚度,使得基坑边角附近处土体的位移小于距离边角较远处土体的位移,即基坑的变形问题表现出空间特性。为了更好地研究L/He(L为沿基坑纵向方向上的距离;He为开挖深度)、开挖深度等因素对空间效应的影响,量测了两个狭长形地铁车站深基坑不同位置处土体的侧向位移、土体沉降等。通过对现场监测资料的分析发现,边角效应能够减小侧向位移的平面应变比,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和地下连续墙在边角附近处的平面应变比(PSR)分别为0.50、0.61和0.72。当平面应变比(PSR)接近于1.00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6.00和4.00。随着L/He值的增大,土体的纵向最大沉降呈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边角效应的影响范围呈增大的趋势。在基坑纵向沉降的空间效应中,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的土体最大沉降值达到稳定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和5.20。土体沉降和侧向位移的空间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
23.
24.
25.
于家堡金融起步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实现交通、商业功能的提升,由于地下结构埋置深、地下水埋深浅,地下工程抗浮问题十分突出。在建的南北车库为纯地下结构,单层面积达3×104m2,埋置深度达16 m。开展了扩底抗拔桩与桩侧后注浆抗拔桩两种新型抗拔桩的现场足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新型抗拔桩皆适用可行,抗拔承载力较常规等截面桩大幅提高,且本扩底抗拔桩试桩的极限承载力与变形控制皆优于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本工程选择了扩底抗拔桩并采用可视化全液压扩底施工工艺,新型抗拔桩大幅减短桩长,节约大量材料并减少泥浆排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扩底抗拔桩的成功应用为其在该地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工程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26.
27.
基于球形固结模型的桩端后注浆残余应力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球形空腔扩张及一维径向固结理论,对桩端后注浆桩的桩端注浆残余应力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了残余应力的消散过程,在负指数衰减的初始超孔隙压力分布基础上,得到了残余应力随时间及扩散半径消散的解析解;同时将提出的方法与未考虑浆液扩散半径影响的简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对模型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参数分析显示,流变指数、稠度系数、土体的压缩模量及固结时间是影响注浆残余应力的关键因素;另外,通过试验实测数据对新方法及简化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计算方法能有效地模拟后注浆残余应力的消散。其研究结果对后注浆残余应力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8.
29.
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推力是抗滑桩设计推力的重要依据,工程中通常使用剩余推力法来计算滑坡推力。为了比较准确合理地计算出抗滑桩的设计推力,提出了在剩余推力法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抗滑桩设计推力取值方法。分析极限平衡状态下和工程安全要求下各条块的剩余下滑力,选择合理的桩位,使得抗滑桩位于滑坡体的抗滑段;然后调整桩后滑体的剩余下滑力,其调整量一方面保证桩前桩后滑体满足工程安全要求,另一方面则作为抗滑桩设计推力的修正依据,其过程由程序实现。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同时对今后抗滑桩设计推力的合理取值提供了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