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2篇
  免费   537篇
  国内免费   592篇
测绘学   230篇
大气科学   687篇
地球物理   437篇
地质学   1413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402篇
自然地理   307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Only since several decades has impact cratering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surface process on all planetary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However, as the process has not yet been effectively introduced into geological curricula, it is necessary to inform a wider public about its importance for (i) planetary formation and (ii) evolution, (iii)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cess as a geological process, (iv) the terrestrial impact crater record and its limitations, and (v) the recognition criteria for terrestrial impact structures, as well as (vi) the need of improvement of the impact cratering record in the light of the potential danger of an impact catastrophe on this planet. It is, particular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interest to examine the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environmental potential of impact structur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carry out an effective, low-budget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impact structures within a Second World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gress that has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with regard to the Southern African impact crater record.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improve, on the one hand, the terrestrial impact crater record and, on the other, their general working situation by activation of work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2.
对东北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机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陈才  修春亮 《地理科学》1995,15(3):217-225
  相似文献   
33.
浅变质岩区地层特征及地层单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鄂荣 《地球科学》1990,15(2):137-144,T001
  相似文献   
34.
基于区域竞争力对比的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由于资源赋存、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而存在的地域差异,使不同区域在旅游业发展中有不同的业绩和发展潜力。以20纪90年代以来新疆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但旅游目的地地位明显下降为线索,对比研究了新疆的资源禀赋、开发程度、客源市场竞争态等,并调查分析了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地区游客旅游意愿和赴疆游的客源市场潜力。提出区位条件是新疆在现阶段不可抗拒和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客观因素,必须在现实基础条件下转变思维方式,宏观上以国内远程市场为目标,建立民俗-湖泊-冰川-草原-古迹-沙漠的旅游开发序位;中观上整合近域特殊地理单元内的同构旅游产品以打造品牌;微观上倡导“旅游体验”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和开发理念。  相似文献   
35.
John Harrison   《Geoforum》2006,37(6):932-943
The “region” and “regional change” have been elusive ideas with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 essence require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railing in the backwaters of the devolution to the Celtic nations of Britain, the contemporary era of New Labour’s political-economic ideology, manifest through “third-way” governance in England places the region and its functional capacity into the heart of geographical inquiry. Drawing upon a new regionalist epistemology, this paper seeks to recover a sense of (reg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rough a cri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ulation of Blair’s “New Regional Policy” (NRP). I address how New Labour has attempted to marry economic regionalis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democratic regionalism on the other.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questions the wisdom of such a marriage of politically distinct ideologies through a cri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underlying contradictions of their strategy from both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andpoint. Demonstrated both in the North East “no” vote in 2004, and in the post-mortem undertaken by the ODPM Select Committee in 2005, 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a loss of political drive gradually undermined the capacity of devolution to deliver in England. Finally, I argue that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NRP we can speculate on some of the wider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36.
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文章分析了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并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考察入境旅游和各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应的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东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类似地,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增长是其第三产业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是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和相应区域第三产业的增长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在区域层面上。只有少数区域支持入境旅游是区域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它们是东部地区的北京、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海南和广西;中部地区的黑龙江和湖南以及西部地区的云南和陕西。在这些省区市。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入境旅游在我国还没有足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7.
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与分析的理论方法探讨--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地缘经济学的发展进程和研究内容,提出以保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为主要研究目的的地缘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不同级别区域经济合作策略的制定。然后在探究了地缘经济关系涵义的前提下,设计了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并用该方法对云南省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数量测度和类型判别,进而对该省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8.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利用RS和G IS技术,以土壤含水量为基础因子,对青藏高原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价值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有效评价,以直接的货币形式反映出青藏高原主要草地类型的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大小。通过计算和分析发现:(1)由于草地类型分布面积、单位面积保持量的影响,各种类型草地提供的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价值贡献率有较大差异,按照大小依次为: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和温性山地草甸类;(2)草地对土壤水分保持量及其价值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变化过程;(3)由于各种草地类型所处地理区域不同、草地本身各种自然特点和整体生态功能的不同,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自西北至东南逐渐降低。应该说,由于青藏高原地域、地理和独特气候等原因所致,本文计算得出的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价值的具体数值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强大及其在生长季中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和基本规律(这种规律性结论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这是一种在区域尺度上揭示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及其价值动态变化过程的方法尝试,这也是对动态评估生态服务功能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9.
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性空间规律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范畴。现代意义的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发展研究始于50年代,城市群体化现象大规模出现,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二战前的启蒙发展、二战后-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80年代的丰富深化、9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50多年来城市群空间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呈现多视角、多层次、多尺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上文章着重对国外大都市区、都市带等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组织与结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相似文献   
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区域规划研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为华 《世界地理研究》2006,15(4):30-34,47
区域规划是国家政府进行区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对区域发展有效宏观调控,区域规划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比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国外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进展、以及我国区域规划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以期为推动我国当前新一轮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