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69篇
  免费   7887篇
  国内免费   11006篇
测绘学   4369篇
大气科学   5166篇
地球物理   9672篇
地质学   29110篇
海洋学   5222篇
天文学   2172篇
综合类   3323篇
自然地理   7328篇
  2024年   274篇
  2023年   682篇
  2022年   1361篇
  2021年   1541篇
  2020年   1614篇
  2019年   1849篇
  2018年   1474篇
  2017年   1716篇
  2016年   1881篇
  2015年   2038篇
  2014年   2463篇
  2013年   2412篇
  2012年   2751篇
  2011年   2929篇
  2010年   2529篇
  2009年   3002篇
  2008年   3002篇
  2007年   3344篇
  2006年   3200篇
  2005年   2834篇
  2004年   2661篇
  2003年   2567篇
  2002年   2303篇
  2001年   2012篇
  2000年   1881篇
  1999年   1734篇
  1998年   1507篇
  1997年   1386篇
  1996年   1267篇
  1995年   1064篇
  1994年   1107篇
  1993年   932篇
  1992年   739篇
  1991年   530篇
  1990年   469篇
  1989年   370篇
  1988年   293篇
  1987年   186篇
  1986年   119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24篇
  1975年   5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61.
The biogeographic history of the African rain forests has been contentious. Phylogeography, the study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genetic lineages within species, can highlight the signatures of historical events affecting the demography and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e. population fragmentation or size changes, range expansion/contraction) and, thereby, the ecosystems they belong to. The accumulation of recent data for African rain forests now enables a first biogeographic synthesis for the region. In this review, we explain which phylogeographic patterns are expected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of past demographic change, and we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patterns detected in African rain forest trees to discuss whether they support alternative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history of the African rain forest cover. The major genetic discontinuities in the region support the role of refugia during climatic oscillations, though not necessarily following the classically proposed scenarios. We identify in particular a genetic split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the Lower Guinean region. Finally we provide some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study.  相似文献   
362.
福建省泉州晋江大桥位于晋江顺济桥至户坑口河段,桥梁横跨晋江两岸,拟选桥位方案为合成氨厂桥位和前埔桥位,本文通过对两个拟选桥位进行桥区河床演变、水流条件分析和通航要求论证。对拟选晋江大桥两个桥位方案进行必选,推荐合理的桥位方案,为大桥桥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同类桥梁选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63.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隆起区砂岩型铀矿资源丰富,但成矿条件复杂。以大庆长垣南端四方台组砂岩型铀矿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译成果,对长垣隆起区铀矿的分布特征、富集主控因素及成矿模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维地震资料是刻画断层与砂体分布的有效手段;②砂岩型铀矿主要富集在四方台组一段的河道砂体中,与沟通深部油气储层的输导断层邻近;③河道砂体、油气输导断层及油气圈闭是控制砂岩型铀矿富集的3个主要因素;④长垣隆起区的砂岩型铀矿是含铀地下水与油气运聚协调配合局部富集的结果,建立了输导断层与油气圈闭联合控矿模式。研究成果为含油气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64.

在山西阳泉泊里矿区,太原组K2灰岩是15号煤层上部主要的含水层,查明其富水分布特征对上下组煤层安全开采至关重要。为了准确得到K2灰岩的富水分布区域,首先,利用常规的波阻抗反演获取精确的K2灰岩空间展布特征。然后,结合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与交叉验证−逐步回归法优选出9种地震属性,构成网络的训练数据。此外,引入适合于时序数据处理且能够捕捉测井曲线前后相关性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智能化、多变量LSTM视电阻率预测模型,以精确地预测研究区视电阻率进而得到地层富水性分布特征。同时,分别利用常规多属性回归算法与多变量LSTM模型在井点位置建立电阻率测井曲线与地震属性井旁道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将井点处训练好的网络模型推广至无井区得到全区视电阻率体,根据视电阻率值的高低、矿区地质构造与陷落柱发育情况圈定灰岩富水区。实际数据的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多属性回归算法相比,多变量LSTM模型预测误差小,与测井相关系数高,说明多变量LSTM模型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出工区视电阻率,在含煤地层的富水性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t\t\t\t

  相似文献   
365.

摆动阀泥浆脉冲器本身可以产生较高频率的载波,成为高速泥浆脉冲传输的较好选择。由于工作时负载力矩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为电机输出特性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利用在井下工作时的动力学平衡方程,通过水循环实验方式测量得到摆动阀电机在最大转矩比电流控制方式下的位置角度和输出电流数据,进而计算井下工作时电机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受惯性转矩、弹性转矩和动态水力转矩的影响,电机输出转矩在不同工作频段表现为不同特征;低频段时,电机输出转矩的变化幅度随载波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输出功率随载波频率的增大而缓慢增大;中低频段时,电机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在该频段幅度变化较小,相对比较稳定;高频段时,电机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快速增大。可以通过增大扭杆刚度系数和降低摆动阀转子轴系转动惯量的方式降低电机在高频段的输出,以保证电机在额定转矩和额定功率下可以控制摆动阀在井下实现高频快速的摆动,产生稳定高载波频率下的泥浆脉冲压力波形,实现高频载波的目的,为随钻测井数据的高速传输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66.
赵迪  陈鹏  李荣西  吴小力  刘晓波 《岩石学报》2023,39(12):3759-3774

龙首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阿拉善地块的结合部位,其盆山演化过程和断裂带扩展模式的恢复对揭示青藏高原新生代北东向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龙首山南北两麓3个新近系沉积剖面的构造特征和5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年龄结果,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龙首山地区晚新生代的盆山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龙首山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14Ma,龙首山南缘断裂带活化,阿拉善地块南缘沿此断裂逆冲于张掖盆地之上,张掖盆地开始接收阿拉善地块的物源;(2)~5Ma,龙首山南缘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开始发育,使龙首山南侧山麓白垩系开始剥露并为张掖盆地提供物源,同时,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活化并导致潮水盆地发生挠曲沉降,接收龙首山的物源;(3)5~2.5Ma,龙首山北缘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开始发育,导致龙首山北麓白垩系开始剥露并为潮水盆地提供物源。通过对龙首山周缘盆地沉积相和物源开展分析,本研究反演了龙首山地区中新世以来的断裂带活动和山体隆升过程,表明在14~2.5Ma,随着龙首山南缘断裂、北缘断裂的活化和次级断裂的发育,龙首山经历了3次强烈的隆升,这对揭示青藏高原北东向的扩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67.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其它大坂组是中祁连地块西段基底岩系之一,对研究中祁连地块元古宙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通过1∶5万区调工作在其它大坂组中发现了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夹层,并对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测年结果表明样品中锆石年龄主要分3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笔者等认为第一组锆石(1456~1524 Ma)和第二组锆石(1018~1021 M)为外来锆石或/碎屑锆石,分别为物源区中元古代早期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和Rodinia大陆聚合事件(格林威尔造山作用)在中祁连地块中的响应;第三组锆石(946~964 Ma)的n(206Pb)/n(238U)加权年龄为958±3 Ma(MSWD=1.4),代表英安质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它大坂组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样品属于过铝质(A/CNK=1.37~1.75)、高钾(K2O>Na2O,K2O=4.48%~4.86%)、钙碱性(σ=0.89~1.26)火山岩,稀土总量为(149....  相似文献   
368.
西准噶尔北部萨吾尔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强烈,其形成构造环境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塔斯特岩体作为区内最重要的复式岩体,主要由辉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对其中的辉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45.3±2.3Ma(MSWD=1.8),说明塔斯特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中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样品里特曼指数δ平均值为3.04,A/CNK(0.76~0.85) < 1.1,属于准铝质钙碱性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无明显的Eu异常,与西准噶尔地区后碰撞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综合研究认为,该辉长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是后碰撞阶段挤压-伸展转变期的产物。塔斯特辉长岩年龄是目前西准噶尔地区最老的后碰撞岩浆岩锆石年龄,表明西准噶尔地区在早石炭世中期已处于后碰撞构造环境,为西准噶尔地区后碰撞构造-岩浆演化下限的厘定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369.
平垌岭地区位于江南台背斜的西南端,为广西山字型构造系脊柱部分。沿区域性龙岸-元宝山大断裂由南向北分布有平垌岭一个大中型石英细脉带及大脉型钨矿床及雨累、九结、思英口、洞榕山等小型矿床(点),并构成了一小型钨矿田。  相似文献   
3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