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2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81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46篇 |
地质学 | 267篇 |
海洋学 | 109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6篇 |
自然地理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黔南祥摆组的化石资料稀少且以植物化石为主,在独山县羊风乡祥摆组中发现了一个海相动物群,主要化石有腕足类、珊瑚类、苔藓虫类、头足类和遗迹化石,其中以腕足类最为丰富。在鉴定分析所发现化石的基础上,结合该动物群所在层位的岩性特征、矿物特征和区域上该时期的沉积特征,采用古生态学分析方法,认为该动物群生存环境为一个淡化渴湖。区域上,该渴湖主要位于平塘县与独山县之间,而构成渴湖与外海的障壁则主要位于摆者至麻尾一线东北,呈北西向延伸;在北部兔场附近祥摆组已演变为以泛滥平原沉积为主。溻湖范围内现今构造形态完整,同时这种局限低能的沉积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烃源岩,因此它们在区域上的分布对岩相古地理和油气生储盖组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3.
燕辽地区晚中生代动物君及其古生态和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燕辽地区的中侏罗-早白垩世地层中共有3个动物群贯穿始终,即燕辽动物群、热河动物群、阜新动物群,分别分布于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构成多门类化石群的组合序列.根据以昆虫为主的动物群组合序列研究,可以推测中侏罗世燕辽地区处于温带气候条件下,森林沼泽发育,分布广,但水面规模不大,水体不深,地形起伏差异较小,而晚侏罗世相似,陆地植被茂盛,森林极为广布.到早白垩世尼欧克姆期,动物群的种类相对较贫乏,以陆生昆虫为主,出现的昆虫大多为典型亚热带昆虫,说明该地气候仍偏热,但湖泊显著减少,已逐渐向干燥的气候过渡。从昆虫类及其他一些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分析,可以作出如下推断,即:劳亚大陆或欧亚大陆与北美、非洲等大陆分离的最后时限不会早于中侏罗世,以后随着泛大陆解体,昆虫中一些类群(如蚊歇蛉科等)的早期代表扩散到其他大陆,最终现成现今的分布格局。在这一过程中,第三纪白令陆桥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是主要和唯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4.
中国洞穴步甲分类研究起步较晚,最早记录的洞穴步甲是于1991年发现并被描述的奇华盲步甲(Sinaphaenops mirabilissimus Uéno & Wang, 1991)。经过国内外步甲分类学者三十年的不断努力,已记录中国洞穴步甲8族71属202种,其中以行步甲族最为丰富,共61属172种。目前,在属级水平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洞穴步甲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5.
试图通过南海更新世以来3个柱状样中Botryocyrtis scutum (放射虫) 的研究, 探讨其地层和古海洋学意义. 根据南海更新世以来3个柱状样中Botryocyrtis scutum的丰度变化与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 氧同位素18期以来Botryocyrtis scutum丰度变化与氧同位素记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其丰度变化随冰期与间冰期旋回而波动.冰期丰度降低, 间冰期丰度增加.其丰度变化基本上与氧同位素记录一样, 反映了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并且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6.
Kexin Zhang Jichun Huang Hongfu Yin Guocan Wang Yongbiao Wang Qinglai Feng jun Tian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0,43(4):364-374
The main character of melange strata in an orogenic belt is the integration of mixed materials due to the superposition, displacement
or loss of various tectonic slices (blocks) of different origins and environments, different scales, different grades of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and different stages of tectonic evolution. The approach to non-Smith strata in an orogenic belt is to focu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ge, facies,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original form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deformation-metamorphism
of each tectonic slice,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dispersal and integration of these tectonic slices in time and space, i.e.
4-dimensiona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ge and facies of the original formation of tectonic slices in the A’nyêmaqên melange
belt based on new data of radiolarians, sporo-pollen and trace fossils, and cast new light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at belt. 相似文献
137.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中国南方地区第四纪的代表性哺乳动物群, 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 少数种属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 如猩猩、长臂猿、亚洲象和绝灭种巨貘、中国犀的现生种貘、犀等热带种, 它们的存在指示了具热带气候性质的中亚热带南部的森林环境。本文在确定中国南部OIS 5e时期此类动物群种属构成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主要以热带种属的分布及其北界为依据, 推断出中亚热带北界分布至秦岭-淮河以南, 较现今北移约 3°, 1月份平均温较今高约4~5℃, 年均温高约3℃, 说明在现今的亚热带地区盛行中亚热带-热带的气候环境, 发生了较大的生物-气候带变迁。该变迁事件对应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高温期和 35°N冬半年天文辐射总量的峰值, 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8.
鄱阳湖鱼类资源及渔业利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1997年冬至2000年春,对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鱼类与渔业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在1955年至2000年期间,鄱阳湖累计记录鱼类136种,隶属于25科78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71种,占总种数的52.2%,其次是鲿科,12种,占8.8%本次调查期间共记录鱼类101种,新记录鱼类6种,即亮银鮈、洞庭小鳔鮈、光唇蛇鮈、短须鱊、方氏鳑鲏和粘皮鲻鰕虎鱼.还分析了该湖鱼类区系组成的变化、主要渔具的渔获物组成特征以及渔产量动态,提出了未来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9.
青岛湾有机质污染带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是1990年6月至10月,对青岛湾东侧有机质污染潮间带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结果。结果指出海洋线虫与多毛类小头虫的数量消长完全一致,它们保持着共栖或互利的共生关系。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0种,其中6种占总丰度的90%。依据种类组成计算的Simpsi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线虫与桡足类、小头虫与其他多毛类的数量比值指明,该有机质污染带正向着半污染带过渡。 相似文献
140.
广西崇左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溶洞发育,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十余年的地质古生物调查中已发现多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洞穴化石点,共生的动物群中,独角犀(Rhinoceros)是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崇左早更新世的鲤鱼山百孔洞和泊岳山巨猿洞的独角犀新材料,依据化石牙齿的大小和基本形态特征将其归入化石扶绥犀(Rhinoceros fusuiensis);此外,通过化石种和现生种冠高指数的比较研究表明,扶绥犀很可能栖息于温暖潮湿的森林环境中,这与现存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犀的生活环境接近。扶绥犀是一种生存于早更新世早期(2.5~1.8Ma B.P.)的独角犀化石种,它往往与步氏巨猿(G. blacki)、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桑氏硕鬣狗(Pachycrocuta licenti)、小种大熊猫(Ailuropoda microta)或武陵山大熊猫(A. wulingshanensis)以及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sis)或中国貘(T. sinensis)等动物共生,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尤以广西地区最为集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