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0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334篇
测绘学   191篇
大气科学   155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713篇
海洋学   12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1.
中国雨季的一种客观定量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琰  张人禾  龚志强  冯爱霞 《气象学报》2014,72(6):1186-1204
从客观分析角度出发,利用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对中国610个台站的气候平均(1961—2010年)候降水序列进行有序分割,给出中国不同区域的雨季定量划分。根据中国13个区域候降水量的气候平均值分布特征,并基于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的划分结果需同时满足分割段内波动小、段间差异大的要求,确定了各区域的合理分割数,通过制定3种雨季划分方案,对中国区域雨季进行了细致的定量划分。第1种方案将全年降水划分为雨季和旱季,结果表明,雨、旱两季差异明显的地区出现在华南西部沿海和新疆邻近区域;第2种方案将全年降水划分为雨季相对干期、雨季相对湿期和旱季3个降水阶段,这种特征出现的区域为华南大部分地区、江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以及西北地区中东部;第3种方案将全年降水划分为春雨季、主雨季、秋雨季和旱季,出现这种特征的区域为长三角及淮河流域、黄淮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部、内蒙古地区西部、青藏高原中东部及其以东地区。与已有的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特征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不仅对中国雨季的划分客观有效,且其划分结果合理并具有明确的气象意义。  相似文献   
112.
赵江南 《地质与勘探》2014,50(1):130-137
查明地质异常是成矿预测的基础、找矿的前提、靶区圈定的依据。本文以"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着重探讨了甘肃省铅锌矿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异常的识别、提取与圈定,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厘定地质异常与铅锌矿种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运用证据权成矿预测方法实现对甘肃省铅锌矿床的成矿定量预测及成矿远景区圈定。  相似文献   
113.
文章收集了428份由公共部门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政策,根据政策主体拓扑关系测度城市间的大湾区协同政策供给强度,绘制基于协同发展政策关系的大湾区空间联系格局,结果发现:1)单向惠港惠澳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主要的政策供给方向;2)政策供给高度集中于公共服务与产业领域;3)区县及以下层级和地方专业部门尚未充分进入大湾区协同发展政策网络;4)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与大湾区其他主体间的政策关系与空间联系方式各异;5)大湾区城市间的政策联系在都市圈尺度内互动频密,跨都市圈政策联系相对松散。最后,提出以下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可进一步加强邻域城市、邻域区县、专业部门间以及广深2个中心城市之间的双向政策联动,统筹对港、对澳政策,使得政策供给进一步适应大湾区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4.
随着位置服务、位置地图的兴起,情境作为一种研究客观世界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抽象工具,已被逐渐地引入到移动地图服务中来.鉴于目前情境理论在地图的应用过程中存在基本概念不清、主要研究内容不明确的问题,重点剖析了位置地图情境的内涵,并从情境建模、情境匹配、情境推理和情境表达四方面,开展了位置地图情境的相关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5.
成矿定量预测与深部找矿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赵鹏大 《地学前缘》2007,14(5):1-10
成矿预测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制定最优决策的工作。成矿预测作为一种地质系统,与其他技术、经济系统存在重要区别。由于矿床类型的多样性,矿床成因的复杂性,控矿因素的隐蔽性和找矿信息的多解性,成矿预测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常常因人而异。探索成矿预测过程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一直是成矿预测学的前沿课题。文中以个旧锡矿为例展示致矿地质异常与矿体空间产出及分布的密切关系,强调以"求异"准则为指导的成矿定量预测的重要性。当今地质勘查工作面临深部找矿问题,论文从深部找矿的概念、类型、目标、效益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外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概况。强调深部找矿中要加强地壳深部结构的研究,要重视深部找矿的经济"回报率"和勘查项目的"转化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6.
目前,岩浆岩的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分类均根据SiO2的含量,但这种单一含量判别标准并不严谨,含量经常与分类不完全对应。使用TraceElem 1.0软件对各种岩浆岩进行逐步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研究,据此认为超基性岩由MgO和FeO组成的因子确定,基性岩则由P2O5、Fe2O3、TiO2、CaO、MnO组成的因子确定,中性岩由Na2O和Al2O3组成的因子确定,酸性岩由K2O和SiO2组成的因子确定。岩浆岩的分类宜以SiO2为主、以MgO和CaO为辅,尤其要引入MgO。在SiO2含量相同的情况下,MgO、CaO含量越高,基性程度越强。基于这一分析结果,提出一种新的酸度指数(ADI)计算方法,即ADI=w(SiO2)-0.75w(MgO)-0.23w(CaO),ADI<38.0%为超基性岩,在38.0%~52.0%之间为基性岩,在52.0%~62.5%之间为中性岩,>62.5%为酸性岩。  相似文献   
117.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航测天景山断裂孟家湾的地表地形地貌数据,以获取的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通过构造地貌精细解译进一步提取地震断层的水平位移量及垂直位错量,计算断层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并分析判识了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发育3期河流阶地T3、T2、T1,且均被断错,最新的冲沟T0未见错动;②在T1阶地面上提取水平位移量为(7.77±0.98)m,计算得到全新世中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0.86~0.91 mm/a;③在T1阶地面上跨陡坎提取垂直位错量为(0.61±0.11)m,其坡度存在2个明显拐点,代表2次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推测在12000 a前,即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初期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地表破裂型地震。  相似文献   
118.
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综合受控于构造、物源、海平面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其迁移演化与深水沉积体系发育关系密切。陆架边缘迁移规律及沉积物输送体制与深水砂体预测是当前国际地学领域的热点议题。本文通过基于琼东南盆地新采集的高精度地震资料,定量表征了第四系陆架边缘轨迹,识别了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中等角度上升型和高角度急剧上升型等3类陆架边缘轨迹类型。2.4 Ma以来,陆架边缘轨迹时空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且具有侧向差异性:2.4~1.9 Ma以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为主,1.9~0.8 Ma西北部以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为主,东北部则以中等角度上升型为主,0.8 Ma至今西北部以中等角度上升型为主,东北部以高角度急剧上升型为主。琼东南盆地第四系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研究表明:当陆架边缘轨迹角0°<α<4°时,陆坡区峡谷规模较小且下切浅,深海平原区发育多期大型海底扇沉积,块体搬运沉积(MTDs)较少;当4°<α<35°时,陆坡区峡谷规模有所增加,深海平原区海底扇沉积与块体搬运沉积均有出现;当35°<α<90°时,陆坡区峡谷发育较少但下切深,深水平原区沉积以大型块体搬运沉积为主,海底扇几乎不发育。琼东南盆地更新世以来气温不断下降,以及东亚冬季风的显著增强,物源供给增强加之海平面的下降进而导致了西北部陆架边缘表现为进积特征;研究区东北部的断裂活动频繁以及物源供给弱,导致了研究区东北部陆坡推进距离远远小于研究区西北部且发育多期次块体搬运沉积物。以上认识对南海北部陆架边缘体系及深水扇预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9.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um nitrogen released from tannery sludge during storage in open air may cause nitrogen pollution to soil and groundwater. To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NH4+-N by nitrifying functional bacteria in tannery sludge contaminated soils, a series of contaminated soil cultur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e contents of ammonium nitrogen (as NH4+-N), nitrite nitrogen (as NO2?-N) and nitrate nitrogen (as NO3?-N) 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culture perio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pollution load, soil particle and redox environment. Sigmodial equation was used to interpret the change of NO3?-N with time in contaminated soils. The abundance variations of nitrifying functional genes (amoA and nxrA) were also detected using the real-time 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CR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itrification of NH4+-N was aggravated in the contaminated silt soil and fine sa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er pollution load, finer particle size and more oxidizing environment. The sigmodial equation well fitted the dynamic accumulation curve of the NO3?-N content in the tannery sludge contaminated soils. The Cr(III) cont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ollution load, which inhibited the reproduction and activity of nitrifying bacteria in the soils, especially in coarse-grained soil. The accumulation of NO2?-N contents became more obviou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llution load in the fine sand, and only 41.5% of the NH4+-N was transformed to NO3?-N. The redox environment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nitrification process in the soil. Compared to the aerobic soil environ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NH4+-N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under anaerobic incubation condition, and the NO3?-N contents decreased by 37.2%, 61.9% and 91.9% under low, medium and high pollution loads, respectively. Nitrification was stronger in the silt soil since its copy number of amoA and nxrA genes was two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f fine sand. Moreover, the copy numbers of amoA and nxrA genes in the silt soil under the aerobic environment were 2.7 times and 2.2 times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anaerobic environment. The abundance changes of the amoA and nxrA functional genes hav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itrification intensity in the tannery sludge-contaminated soil.  相似文献   
120.
俞银银  贺箫  秦燕娇  史振华  冉维宇  李丙霞  罗永明  喻美艺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23-2022062023
Traumatocrinus hsu Mu, 1949是关岭生物群的重要组成成员,以数量众多、保存精美、营假浮游生活闻名于世。笔者等通过对5件群体保存标本中的127个大小不同个体的系统描述和形态定量分析,认为T. hsui萼部与整个冠部存在异速生长的特征,个体发育过程中腕的级数和数目逐渐增加;T. hsui的个体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6个阶段,即幼年期(Ⅰ、Ⅱ)、少年期(Ⅰ、Ⅱ、Ⅲ)、成年期;幼年期:个体较小,冠高小于26 mm,腕分枝至4级;少年期:个体中等,冠高26~130 mm,腕分枝至7级;成年期:个体较大,冠高大于130 mm,腕分枝至8级。前人在关岭生物群中研究命名的Traumatocrinus hsui enorm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kueichouens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uniformis Mu, 1949,Traumatocrinus sp. Mu, 1949,Traumatocrinus guanlingensis Yu et al., 2000和Traumatocrinus xinpuensis Wang et al., 2002等均为T. hsui的同种异名,其命名标本为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或局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