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7篇 |
免费 | 477篇 |
国内免费 | 8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3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146篇 |
地质学 | 2922篇 |
海洋学 | 29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05篇 |
自然地理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134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130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165篇 |
2011年 | 192篇 |
2010年 | 166篇 |
2009年 | 174篇 |
2008年 | 141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96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重金属含量分析,分级提取化学形态分析,结合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分析,对黄龙铺矿区1号尾矿库重金属元素在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上,尾矿库中心排水口处地势低洼,铜、铁因相对活泼易于迁移而流失,铅、锌、铬、镉在尾矿库四周的地表浅部淋失,在尾矿库中心则相对富集。化学形态分析表明尾砂中各重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各有不同,一般以T6原生硫化物态和T7残渣态为主,铜、锌、铁迁移性较强;其他则较弱,表明对环境威胁不是很大。重金属的迁移明显的分为氧化带和次氧化带,研究结果显示尾矿覆盖方法也不一定能够有效地阻滞污染元素的迁移。 相似文献
32.
胶东新城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城金矿床是胶东焦家金矿田内发育的超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通过对该金矿床不同中段、不同勘探线内载金黄铁矿热电性特征的研究,厘定了黄铁矿热电导型的空间分布规律,估算了成矿温度及矿体剥蚀率,并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研究结果表明:新城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热电导型以P型为主,出现率为70.20%,热电系数集中于180~320 μV·℃-1,N型黄铁矿热电系数集中于-180~-80 μV·℃-1;从矿体顶部到底部,Ⅰ号、Ⅴ号矿体载金黄铁矿热电导型变化规律分别为PN→NP→N→NP、P→NP,整体呈P→N,局部存在波动性;成矿温度集中于180~340 ℃,表明矿床为中温矿床;矿体剥蚀率为49.98%,整体剥蚀程度较低。综合分析提出149~157勘探线和181~193勘探线-630 m往深部以及161~179勘探线-730 m往深部3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33.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区铅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已开采50余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了解污染来源和污染传播方式,采集了该地水、土、植物、大气沉降、燃油灰尘、矿石、人血和生物等多种样品进行重金属元素含量和铅同位素示踪分析。结果表明矿区重金属污染严重,且污染随着靠近矿区而逐渐加重,重金属元素Pb、As、Cd、Cu、Zn之间相关性明显,初步反映了污染与矿山有关;同位素分析显示,矿区大气沉降样品、大部分植物样品、部分土壤和部分生物样品铅同位素组成与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似,证实了污染源为矿山。另外,大气沉降与植物样品铅含量高且它们的铅同位素组成相当,反映了大气沉降是污染传播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究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结构和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以内蒙古元宝山露天煤矿内排土场典型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和MatDEM数值模拟,进行土体内部温度场、水分场和应力场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排土场土料经过冻融循环后发生冻缩现象;低围压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软化型,发生剪切破坏,围压升高后向应变硬化型转变,发生剪胀破坏;抗剪强度的劣化受前3次冻融作用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第3次达到最低值;温度的传递过程可划分为温度快速下降、缓慢相变过程、继续降温、温度稳定4个阶段;水分运移主要在温度传递的前2个阶段发生,且第二阶段的水分运移量居多;颗粒受冻融作用后整体半径缩小、分散性增大;温度和水分运移引起的颗粒胀缩、冰−水相变、冷生结构的形成等,导致颗粒的大小、位置、连接状态和颗粒间的应力等反复变化,共同驱动土体产生不可逆的结构性损伤,进而造成强度劣化。水分运移不仅为冷生构造的生长提供水源条件,还产生溶蚀、冲刷破坏,与水的相变共同成为冻融循环作用导致土体发生结构调整和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离散元法模拟冻融循环,有助于了解土体内部的力学特征和强度劣化机理,为冻区露天煤矿内排土场边坡及其他工程建设的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35.
36.
饮水水源水质的人体健康安全是水源是否安全的首要问题。在调查锡矿矿坑水作为个旧市A镇及B矿段锡矿生活区饮用水源情况的基础上,应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和美国环保署推荐的风险评估模型,开展饮用水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源中重金属致癌物质所引起的健康危害较高,风险值超过了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其中以Cr6+和As的致癌风险最大,应优先控制;非致癌物质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较小,风险值在10-8以下,远低于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虽然水中重金属含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是长期饮用对人体存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7.
武山铜矿北矿带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武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铁、金成矿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武山铜矿北矿带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可将其划分为沉积成因系列与热液成因系列两大类,从而进一步证明武山铜矿北矿带为在正常沉积基础上,由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38.
为解决矿井水灾事故应急快速反应、高效决策的现场需求,针对矿井水灾事故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等特点,运用多案例分析法,解析了11起典型矿井水灾事故,提出了判别“情景”和事故“情景”两个关键概念,定义了集合{突水水源,突水通道,采掘方式,出水量,淹没范围,生存空间}为矿井水灾事故的情景,并运用AHP分析法计算了6个情景要素各自的权重。确立了“情景-应对”应用在矿井水灾应急决策领域的实现途径,详细阐述了构建情景库、案例库、对策库的方法以及“情景-应对”型矿井水灾应急决策方案的生成过程,并提出了以“黄金72小时” “8天8夜”为时间节点的多阶段矿井水灾事故应急决策机制,案例推演应用表明,该应急决策机制不仅规范了事故应急流程,而且实现了精准、快速、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39.
40.
井中激电测井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陕南平利某工区ZK301孔及东、南、西、北4个方向分别布极,极距约100m,进行激电测井工作所取得的井中物探测井曲线图,结合工区的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在该井深112~137m及202~215m两阶段均为弱矿化带,主要由黄铁矿化引起,而在井深225~245m及320~330m两阶段均为强矿化带,主要由闪锌矿化引起。由于钻孔的原因未做其他极距的激电测井工作。并对激电测井工作中应注意事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相似文献